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2质量的测量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质量的丈量同步练习-
质量的丈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以下状况中,铁块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铁块磨掉一个角
铁块轧成薄铁片
【答案】A
【分析】【剖析】
本题考察的是质量的特色,难度不大。

B.
D.铁块消融成铁水
铁块从地球运到月球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地点、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以及所处的空间地点没关;B为状
态变化;C是形状变化;D是所处的空间地点变化;铁块的质量均不会发生变化,不切合题意;A磨掉铁块的一个角铁块的质量减小,切合题意。

应选A。

在必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停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

在此过程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与加入氯化钠质量(a)的变化关系以以下图所示,此中正确的选项是()
A. B. C. D.
【答案】C
【分析】【剖析】
本题运用图象的形式考察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用函数图象更能形象直观简短地表示一些化学现象,经过图象的培育学生剖析能力。

【解答】
1/12
A.刚开始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为0,溶质质量分数不是向来增大;故A错误;
B.刚开始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为0,故B错误;
C.刚开始是不饱和氯化钠溶液,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大于0;当不停加入氯化钠固体时,
溶质的质量在不停增添,溶质的质量分数渐渐增大;当氯化钠不再溶解时,溶液饱和,
溶质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恒定不变,故C正确;
D.刚开始是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此后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有变化的;故D错误。

应选C。

3.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的表示图,与丙
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必定同样的是()
A.甲
B.
乙 D.丁C.甲和
乙和丁
【答案】B
【分析】【剖析】
本题波及海水晒盐的原理、溶解度应用等理论内容,要经过该题仔细总结。

依据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②转变为③后析出晶体,③④都是常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进行解答。

【解答】
甲必定是不饱和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可是由图象可知,丙和丁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
,故两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应选B。

4.如图,某同学将一张细条状铝箔纸的两头分别压在干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铝箔纸发
热并焚烧。

对于该实验的剖析正确的选项是()
5.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质量的丈量同步练习-
A.该实验会惹起实验者触电
B.该实验能说明短路带来的危害
C.实验中铝箔纸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时用一般纸取代铝箔纸也能焚烧
【答案】B
【分析】【剖析】
本题考察了利用身旁器械能够做的科学实验以及剖析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着重了物
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察,相对照较简单。

简单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各样金属都是导体;不简单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电流经过导体时,都要产生热量,这类现象是电流的热效应;
导线直接将电源连结起来的电路叫短路,短路时,简单烧坏电路或形成火灾。

【解答】
A.从实验中能够看出,实验者已经采纳了绝缘举措,不会惹起实验者触电,故A错误;
B.因为短路惹起铝箔纸的焚烧,说了然短路带来的危害,故B正确;
C.焚烧属于化学变化,实验中的铝箔纸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因为一般纸不可以导电,故不可以用一般纸取代铝箔纸进行实验,故D错误。

应选B。

6.小明同学在学习了浮力后碰到这样一个题目:“有一个实心金属球,用弹簧称测得
在空气中的重力为64牛,把它淹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变为34牛。

依据这些信
息,你能求出哪些未知的物理量?”小明和几位同学议论后得出以下一些结果,你
以为正确的选项是()
A.金属球遇到的浮力是34牛
B.
C.金属球的密度是×103千克/米3
D.【答案】D 金属球排开水的质量是千克
金属球的体积是3×10-3米3
【分析】【剖析】
本题考察了称重法求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的应用,要娴熟运用公
式,要点是利用称重法求出金属球遇到的浮力,同时知道物体淹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物体的体积相等。

(1)知道金属球在空气中和淹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利用称重法求出遇到
的浮力;
3/12
F浮=ρ液gV
2)金属球淹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自己的体积相等,依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金属球的体积;
3)利用G=mg求出金属球的质量,而后依据密度公式求出金属球的密度。

【解答】
(1)金属球淹没在水中遇到的浮力:F浮=G-G示=64N-34N=30N。

故A错误;
(2)由F浮=G排可知,金属球排开水的质量,故B错误;
(3)由F浮=ρ水gV排可得,金属球的体积:

金属球的质量为:,
金属球密度:。

故C错误,D正确。

应选D。

以下图,烧杯中盛有必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许固体存在),在饱和溶
液中飘荡着一只塑料木块,现向烧杯外水槽中加入少许的NaOH固体,则烧杯中的
木块会
上调
降落
地点不变
没法确立
【答案】A
【分析】【剖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高升温度后会持续溶解硝酸钾而使密度增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要点。

依据题意,烧杯中盛有必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许固体存在),现向水中加入少许的NaOH固体,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批的热,温度高升,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则烧杯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会持续溶解指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据此联合
排,进行剖析判断。

【解答】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质量的丈量同步练习-
烧杯中盛有必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许固体存在),现向水中加入少许的NaOH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批的热,温度高升,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烧杯中硝酸
钾饱和溶液会持续溶解指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F浮=ρ液gV排,溶液的密度增大,则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故烧杯中的木块会上调。

应选A。

8.以下图,一质地平均的圆柱形平底玻璃杯,置于水平桌面中央,杯内水中飘荡着
一冰块,对于冰消融前后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强增添
B.
C.玻璃杯中液面的高度高升
D.
【答案】D 容器内液体的密度减小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不变
【分析】【剖析】
灵巧运用压强的各个公式进行剖析,抓住题目中的相等量,可做出选择。

(1)杯底对桌面的压强属于固体压强;可经过公式来达成;
2)冰消融成水后,水的密度不变;
3)液体压强盛小的比较,可经过公式p=ρgh来达成。

【解答】
A.冰块消融前后,杯内物质的重力不变,杯子的重力不变;故桌面遇到的压力(F=G总)
就不变,杯子的底面积不变;依据固体的压强公式:得,桌面受压强不变,
故A错误;
B.冰消融成水后,水的密度不变,故B错误;
CD.依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即排开水的重力G水即得F浮=G排水);因为冰块飘荡,依据二力均衡知识,
有F浮=G冰;故G冰=G排水;m冰=m排水,因为水的密度必定,所以冰
消融的体积后恰巧和排开水的体积相等,故冰块消融前后,水面高度h不变;
依据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可得,因为水的高度h不变,故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故
5/12
C错误,D正确。

应选D。

高铁酸钾(KFeO4)是拥有紫色光彩的微细结晶粉末,它的氧化性超出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
杀菌、灭藻的新式、高效的多功能水办理剂。

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固的,受热易分解为氧
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

依据以上信
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
B. C. D.高铁酸钾是一种金属氧化物
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保留高铁酸钾时应注意防潮避热
高铁酸钾受热分解是一种化学变化
【答案】A
【分析】【剖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含义、氧化物的特色等并能灵巧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要点。

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此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依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联合高铁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
C.依据题意,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固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金属氧化
物和氧气,据此进行剖析判断;
依据化学变化的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
A.高铁酸钾由三种元素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但切合题意;
B.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依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
×2+x+(-2)×4=0,则x=+6,故B正确,但不切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固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金属氧
化物和氧气,可推断保留高铁酸钾时应注意防潮避热,故A正确,但不切合题意;
D.高铁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但
不切合题意。

应选A。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质量的丈量同步练习-
10.把必定质量的氯化钾饱和溶液经过某种举措使之变为不饱和溶液,以下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C.溶剂质量可能不变
溶液质量必定增大B.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定减小
氯化钾的溶解度必定增大
【答案】A
【分析】【剖析】
本题考察综合考虑各方转变方法对溶液构成的影响,切忌片面剖析问题。

在必定条件下能持续溶解氯化钾的溶液称为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在必定条件下不可以继
续溶解氯化钾的溶液称为氯化钾的饱和溶液;所以要把必定质量的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变
不可饱和溶液可采纳的方法有:向饱和溶液氯化钾溶液中加水、高升温度等。

【解答】
A.若经过高升温度把必定质量的KCl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溶剂质量不变;若通
过加水,把必定质量的KCl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溶剂质量增加,故正确;
B.若经过高升温度把必定质量的KCl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不变,故错误;
C.若经过高升温度把必定质量的KCl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溶液质量不变,故错
误;
溶质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故错误。

应选A。

11.以下图,放在水平川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B,已
知体积V A<V 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 A>S B,对地面的
压强P A=P B.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A的密度必定小于B的密度
B.
C.A的质量必定大于B的质量
D.【答案】C
【分析】【剖析】A的密度可能等于B的密度A的质量可能等于B的质量
本题考察压强公式的灵巧应用,注意规则物体的压强计算公式能够变形为P=ρgh,对于
规则物体比较密度、压强以及高度关系时,利用其变形公式不单能够节俭做题时间,同时正确率也会提升。

7/12
水平面上规则物体对地面的压强计算公式可变形为

已知A、B对地面的压强相等,依据A、B的高度即可比较密度大小;
已知A、B对地面的压强相等,依据A、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即可比较其质量大小。

【解答】
:∵p A=p B,h A<h B
由p=ρgh得:ρ>ρ,故A选项错误;
A B
又∵p A=p B,S A>S B

得:G A>G B,即m A>m B,故C选项正确。

应选C。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次序是b>
a>c
B.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停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t2℃时,将同样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D.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C
【分析】【剖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察了依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进而增强学生对
固体溶解度的理解。

依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查出某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一样的
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进而比较同温度下的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状况,进而确立升温或降温时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等。

【解答】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质量的丈量同步练习-
A.据图能够看出,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次序是b>a=c,故A
错误;
2℃时,a的溶解度为 50g,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停搅拌,只好溶解25g,
,故B错误;
2℃时,将同样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不析出晶体,a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b,故C正确;
D.将t1℃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高升而减小,会析出
晶体,仍旧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应选C。

13.以下图,一杠杆(质量忽视不计),A端悬挂一
物体,并淹没在饱和石灰水中,B端施加一竖直向
下的力F使杠杆处于水平均衡状态。

若往该饱和石
灰水中加入了必定量的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响
生成熟石灰,并致使温度高升。

温度越高,熟石灰
的溶解性越小)。

在这过程中液体整体积不变,而且物体一直未露出液面,杠杆将
A.先左低右高,后水平均衡
B.
C.先左低右高,后左高右低
D.
【答案】A
【分析】【剖析】先左高右低,后水平均衡向来处于水平均衡状态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察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浮力及杠杆均衡的条件,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生石灰与水反响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高升而减小;溶液的密度减小,则浮力减小;生石灰所有溶解后温度慢慢降低,溶解度增大,
溶液的密度增大,浮力增大。

【解答】
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了必定量的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响生成熟石灰,并致使温度
高升,温度越高,熟石灰的溶解性越小),溶液的密度减小,浮力变小,则杠杆左低
右高;
生石灰所有溶解后,温度最高,而后渐渐降低,溶解度渐渐增大,最后降至室温,密
度与本来同样,则浮力也增大到与本来同样,则杠杆再次水平均衡。

9/12
应选A。

二、实验研究题
14.科学兴趣小组想要丈量教室里粉笔的密度大小,选择两只粉笔进行研究,
先用天平
测出粉笔的总质量为m,并分小组持续进行以下研究。

1)粉笔表面有很多细微的小孔,水分会进入小孔,粉笔扔进水中立刻产生好多的气泡。

甲组同学用排水法丈量粉笔的体积,在量筒中倒入必定量的水,体积为
V1,将粉笔放入水中,粉笔完好淹没时,再次测得整体积为V2。

这样测得粉笔的
密度将(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2)为了正确的测出粉笔的体积,乙组同学采纳凡士林涂抹整个粉笔表面,凡士
林可有效的防备粉笔吸水,再用细针戳粉笔使得粉笔完好淹没水中,进而正确测得
粉笔的体积。

请你再思虑一种丈量粉笔体积的方法:(与本题体现的方法不可以同样)
3)丙组同学察看发现粉笔吸水后体积几乎不膨胀,另取一量筒倒入适当的水,
测得体积为V3,将甲组实验中已经吸足水的粉笔投入量筒中,再测得整体积为V4,
丙组同学测得粉笔密度为。

(用题中字母表示)
【答案】(1)偏大
2)用塑料薄膜包裹在粉笔的外面,用量筒排水法测出粉笔的体积;测出粉笔的底面积和高,用V=sh求出
3)
【分析】【剖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实验中出现问题时,剖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出现的
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能够做出剖析。

因为粉笔在浸入到水的过程中,粉笔要吸水,进而造成粉笔和水的整体积会变小,进
而造成丈量的结果偏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质量的丈量同步练习-
【解答】
1)因为丈量体积时,粉笔汲取了部分水,会使测得粉笔的密度偏大;
2)用塑料薄膜包裹在粉笔的外面,用量筒排水法测出粉笔的体积;测出粉笔的底面积和高,用V=sh求出,均能够获得比较正确的体积;
(3)粉笔的体积为V4-V3,粉笔的质量为,则它的密度为:。

故答案为:(1)偏大;(2)用塑料薄膜包裹在粉笔的外面,用量筒排水法测出粉笔的
体积;测出粉笔的底面积和高,用V=sh求出;(3)。

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小明用以下两个实验方案测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方案一:用天平易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理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克;
②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以下图m1=克;
③把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体积V奶=40毫升;
④则酸奶的密度ρ=。

(密度计算写出过程)
(2)在沟通议论中,小组同学以为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由是;
(3)方案二:奇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

请增补完好有关步骤。

①测出空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
②瓶内装满水,盖上瓶盖,测出总质量m1;
③;
④依据所得的数据算出酸奶的密度。

【答案】
11/12
1)②
m奶克克=46克
(2)倒入量筒后还有部分酸奶残留在烧杯,致使所测体积偏小
(3)把水倒洁净,在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瓶盖,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
【分析】【剖析】
本题目是测定密度的惯例实验题,利用实验求物质的密度向来是中考的要点,密度是单
位体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求解密度,需测两个物理量--质量和体积,在实验室中,
质量用天平来测,体积丈量常常需用量筒和量杯,应该掌握天平易量筒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同时考察学生对密度的基本计算。

1)天平的调理原则: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先快后慢;
2)天平的分度值是,读数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

【解答】
1)②图中m1;
④m奶克克=46克,

2)倒入量筒后还有部分酸奶残留在烧杯,致使所测体积偏小;
3)奇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除了①测出空玻璃瓶(含盖)的质量m;
②瓶内装满水,盖上瓶盖,测出总质量m1;
③还需要把水倒洁净,在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瓶盖,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