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余干2016届高三第二次周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试题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余干2016届高三第二次周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A、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右图所示结果.已知B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且6~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说明环境容纳量均为50只
B.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C.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种间竞争
D.两岛的社鼠因为存在地理隔离,将导致生殖隔离
2、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主动运输分为右图所示的a、b、c三种类型(图中▲、■、○代表跨膜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图中的Q侧是细胞质基质
B。
转运Y的能量可能是来自转运X时释放的能量
C.进行b类型主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线粒体
D。
进行c类型主动运输的生物有可能是某些细菌
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体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联系
B.光合作用过程中既有吸能反应,又有放能反应
C.硝化细菌化能合成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氮气的还原
D.能够吸收固定太阳能的自养生物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4、正常情况下,哪些物质可以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①甲状腺激素②尿素③呼吸酶④抗体⑤血浆蛋白⑥染色体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5、将某绿色盆栽植物置于密闭容器内暗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CO2和O2浓度相等(气体含量相对值为1),在天气晴朗的早晨6时移至阳光下,日落后移回该暗室中,在一天的某时段测量出两种气体的相对含量,其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只有在8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B.在9~16时之间,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O2浓度不断上升C.该植物体内17时有机物积累量小于19时的有机物积累量D.该植物从20时开始只进行无氧呼吸
6、纯合白皮、抗霜霉病黄瓜与纯合绿皮、感霜霉病黄瓜杂交,F1代全表现为白皮、抗病。
F1自交得到F2,如F2中抗病与感病的性状分离比为3︰1。
果皮的性状分离比为:白皮:黄皮:绿皮约为12︰3︰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抗病与感病的这一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控制果皮颜色的是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表型为黄色
C.将F2中感病、绿皮植株与感病、黄皮杂交,子代出现1︰1性状分离
D.若两对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中表现型为抗病、白皮植株占总数9/16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4分)
7、科研人员选取若干生理状态相同且良好植物(已知该植物体内生长素可由幼芽运输至根部),研究了使用生长素对该植物主根长度及
侧根数的影响.下表为研究结果。
请回答问题:
(1)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填氨基酸的名称)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施用10—4mol/L生长素,对主根的生长表现为作用,这是因为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总量过高,促进了主根处(填激素名称)的含量升高,从而抑制了细胞伸长的作用。
(3)施用10-3mol/L生长素,对侧根的生长表现为作用,将未施用IAA的植物除去部分芽,会导致主根长度,侧根数量.
8、图甲示反射弧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c分别表示的结构依次是.
(2)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乙图是甲图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它包括三部分.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4)假设效应器是一块肌肉及传出神经末梢,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刺激b处,肌肉..
9、有生活力的种子胚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一般不能让染料物质通过。
有活力和无活力的大豆种子的胚浸泡在0.5%的红墨水中5~10min,染色程度便会有明显的区别。
现有一批大豆种子,只有成活率达到足够大的比例时才能投放农业生产。
请设计实验快速测定种子活力的比率,并写出种子成活率(Y)的数学表达式。
试剂与器材:0。
5% 红墨水,大烧杯,培养皿,刀片,镊子,酒精灯,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1)随机数取大豆种子100粒置于大烧杯中,经过清水浸泡吸胀后,剥除种皮,将胚放置于培养皿中;
(2)取两个大小相同的培养皿,分别标上A与B;
(3)将100个胚随机分成两等份,50粒放入培养皿A中;50粒放入大烧杯中;
(4)在大烧杯中,将这50粒胚放入培养皿B中; (5)在A、B两培养皿中分别加入;
(6)5~10分钟后,;
(7)观察胚的染色情况,判定活胚并计数(X)。
以培养皿中
胚的染色程度为标准,观察培养皿,视为活胚,并计数(X)。
(8)成活率(Y)计算公式:Y=。
10、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腿上肌肉)称为__________,
③称为_____________,③处共有个突触.
(2)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用字母表示).
(3)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在哪种细胞器中:________(填名称)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_______。
(4)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能抑制乙图中[⑨]________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从而使突触处的信号传导暂时中断,⑨中物质若正常释放,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释放。
11、【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研究人员测试新抗生素对某种链球菌杀菌效果,这种链球菌能引起人的咽喉感染,将此链球菌分别接种在三个培养皿中,在2号培养皿中放入一片浸过新型抗生素的圆片,3
号作为对照,三只培养皿如图。
(1)请对本实验做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喜荤,霉菌喜素”,所以该细菌培养基一般用______来配制,制备培养基的操作顺序是______.(用下列字母排序)
a.倒置培养基b.计算和称量c.灭菌d.调pH e.溶解和熔化
(3)为能彻底消灭培养基中的其他微生物,科学家研究出间隙灭菌法.其程序是:第一天,将培养基在100 ℃下维持30分钟,然后在35 ℃~37 ℃下放置24小时;第二天、第三天重复第一天的操作。
请分析:
①培养基在100 ℃下维持30分钟的目的是______。
②在35 ℃~37 ℃下放置24小时后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怎样证明间隙灭菌法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照组培养皿3中的圆片应作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对培养皿1进行该链球菌接种,把聚集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待长出菌落后,利用无菌绒布将培养皿1中的菌落转移到培养皿2和3中,转移过程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只培养皿都放在37 ℃的温度条件下培养24小时,其中1号培养皿的变化结果如图,在2号培养皿中画出假设的变化结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B
【解析】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是由于黄鼠狼出现,A错误;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数量下降,说明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B正确;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天敌出现,C错误;由于两个岛屿气候等环境相似,虽然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
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P侧存在糖蛋白,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Q 侧属于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A正确;Y物质是有低浓度向高浓度
一侧运输,应属于主动运输,此时的能量应来源于X物质,B正确;b 类型中,所需能量物质产生于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C错误;c类型为通过光合作用形成ATP,某些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某些细菌存在c类型进行的主动运输,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生物体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A正确;
B、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合成ATP,暗反应消耗ATP,故既有吸能反应,又有放能反应,B正确;
C、硝化细菌化能合成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氨气的氧化,C错误;
D、能进行光能自养的生物不一定是绿色植物,如蓝藻,D正确.故选:C.
考点:化能合成作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呼吸酶位于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染色体属于细胞核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其余都能在内环境中存在,故选C。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点是氧气增加为0(或二氧化碳减少为0)点,8时、17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所以A描述错误。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在9-16时之间,氧气浓度不断增加,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B 描述正确.分析题图曲线知,17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此时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量最大,19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所以C描述错误。
分析题图曲线知,20时以后,氧气浓度继续减少,说明植物仍旧进行有氧呼吸,但是不能判断此时是否进行无氧呼吸.所以D 描述错误。
6.【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F1自交得到F2,F2中抗病与感病的性状分离比为3︰1,说明抗病与感病的这一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且抗病(A)对感病(a)为显性,A错误;F1自交得到F2,F2中果皮的性状分离比为:白皮:黄皮:绿皮约为12︰3︰1,是9:3:3:1的变形,说明果皮颜色的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1为双
杂合子(BbCc),表型为白色,B错误;将F2中感病、绿皮植株(aabbcc)与感病、黄皮(aabbCC:aabbCc=1:2)杂交,子代出现5︰1性状分离,C错误;若两对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中表现型为抗病、白皮植株(A B C 和A B cc)占总数的3/4x12/16=9/16,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
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7。
【答案】
(1)色氨酸
(2)抑制乙烯
(3)促进变长或不变或变短变少
【解析】(1)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由表格可知,施用10—4mol/L生长素,对主根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这是因为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总量过高,促进了主根处乙烯的含量升高,从而抑制了细胞伸长的作用。
(3)施用10-3mol/L生长素,对侧根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将未施用IAA的植物除去部分芽,会导致主根长度变长或不变或变短,侧根数量变少.
8。
【答案】(1)感受器、神经中枢
(2)外负内正局部电流
(3)d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
(4)不收缩收缩
【解析】解:(1)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 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它们共同组成反射弧.
(2)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增多,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乙图是甲图中d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4)兴奋在反射弧上(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且反射的进行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激e处,由于c神经中枢受损,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传递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
9。
【答案】(4)加水浸没全部的胚,用酒精灯加热,煮沸5min,自然冷却至常温后(给分点:“加水”、“加热”,煮沸的时间长短、冷却的操作不作要求。
)
(5)等量的0。
5%的红墨水,直到浸没全部的胚为止(给分点:“等量”、“浸没”)
(6)倒掉培养皿A、B中的红墨水,并用自来水多次冲洗直至冲洗液无色为止(给分点:“冲洗”、“冲洗液无色”)
(7)B;A中胚的着色情况,染色程度明显浅于B的(给分点:“A 中胚着色"、“明显浅于B组”)
(8)0.02X×100%(“0.02”可写成“1/50”,“100%”可不写)【解析】(4)根据题意分析,种子有活力和无活力可构成对照,有活力的种子一般不会使染料透过。
50粒放入培养皿A中,是有活力的。
另外50颗胚要使它失去活力,可以用沸水煮沸。
分组之后可以用等量0.5% 红墨水处理,直到浸没全部的胚为止。
倒掉培养皿A、B中的红墨水,并用自来水多次冲洗直至冲洗液无色为止
B培养皿中的胚是死胚,所以A培养皿和B对比可以看出死活。
若着色比B培养皿的更浅,则A中的胚是活胚。
成活率的计算公式是X/50.
10。
【答案】
(1)效应器神经中枢3
(2)c、e
(3)线粒体能量(ATP)
(4)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图甲可知: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③处共有3个突触。
(2)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在两个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刺激图甲中d点,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c、e。
(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生的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会有二氧化碳生成,因此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是在线粒体中,线粒体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ATP)。
(4)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能抑制乙图[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释放。
若⑨中物质即神经递质正常释放,则该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就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
11。
【答案】(1)这种新型抗生素对细菌生长无影响;或这种新型抗生素对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2)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bedca
(3)①杀死活的微生物②杀死24小时中由细菌芽孢萌发而生长的微生物③将培养基在37 ℃下放置3~5天,如果无微生物生长,则证明培养基已达到灭菌效果
(4)将圆片在不添加任何抗生素的无菌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5)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不能转动绒布
(6)
【解析】题干中描述本题是为了测试新抗生素对某种链球菌的杀菌效果,所以可以假设成“新型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当然也可以假设“新型抗生素对细菌生长无影响"。
细菌培养时要用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来配制,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以维持一定的渗透压。
配制培养基时,先计算和称量各种物质,再将其溶解和熔化成溶液,然后再调pH和灭菌,最后倒置培养基。
灭菌最终目标是要杀灭或清除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3号作为对照不需要加任何抗生素。
采用印章法转移菌种时,绒布不能进行转动,才能确保细菌位置不变。
若该新型抗生素对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则抗生素的周围部位没有菌落的形成,其他部位仍有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