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京歌《我爱你中国》的演唱特色与情感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京歌《我爱你中国》的演唱特色与情感表现
◎刘秋(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当今音乐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变得愈来愈浓厚,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在多方面积极因素的促进下,一种新型的音乐体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京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京歌《我爱你中国》是一首带有京剧音乐元素的歌曲,它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歌曲赋予全新的面貌。
本篇论文是通过对这首声乐作品的创作聋景、情感表现、演唱特色等方面来展开剖析,以认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也让演唱者可以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乃至这种类型的作品。
关键词:京歌;《我爱你中国》;演唱特色;情感表现
京歌给歌曲加入了京剧音乐元素,它是在京剧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革新,同时也为当代歌曲的做了补充和发展。
京歌所体现的情绪大多是情意绵绵,又不失大气磅礴。
让人一听到此音乐,就感觉回味无穷,余音绕梁。
京歌的演唱采取了京剧的唱腔、曲调、板式等,再加上一些当代音乐元素而构成的一种音乐体裁。
一般来说,它的表演形式有独唱、合唱和歌伴舞等。
正因为如此,这首大气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再配上京歌这个体裁,能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京歌的例子,女口:《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梅兰芳》、《好大一棵树》等。
一、《我爱你中国》的创作背景
电影《海外赤子》首映于1979年,本文所要论述的作品《我爱你中国》就是该影片中的一部插曲,歌曲由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
影片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后不久,从异国他乡回到中国的华人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拍摄下了这部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影片。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把华侨们对祖国的思念与眷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只要听到这首歌,不管你在哪里,都能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涌现出对祖国深深的爱。
京歌《我爱你中国》,是由曲京、陈毓满在原曲的基础之上进行改编,加入了京剧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作品,由9岁的小女孩徐贝涵于2017年通过江苏卫视《歌声的翅膀》第八期的舞台呈现给大家。
二、京歌《我爱你中国》的演唱特色
京歌《我爱你中国》是传统京剧与当代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演唱这首作品会有它独特的技巧与方法,不仅与传统的京剧不同,又在行腔和韵味等方面与当代民族声乐相区别。
(一)咬字与行腔
语言对歌唱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是歌唱的基础。
有一句话来自明代的魏良辅先生:“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他把“字清”列为三绝之首,而字正腔圆,以字行腔,不仅是我国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训练方法,也是国内声乐教学中重要的学术思想。
因此,想要演唱好这首作品,必须在咬字行腔方面做一些突破。
加入了京剧音乐元素后,如何做到以字行腔,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在处理字的归韵上,不要把字的字头唱得过长,而字腹却唱的很短。
我们应该做到一开口就由字头转到字腹,然后以字腹行腔到收韵,这样做不仅能达到吐字清晰的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出京剧宽亮、饱满的特点。
如例1所示,此处的“甜”字,不能把“ti”的音值拖的太长,而应当一开口就把字的归韵落到“a n”上。
例1:
..”---r--v”---r“--v 1|1・51662323|4V32-323235|5' I——~=I----------------=I—我基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
(二)节奏与韵味
京歌《我爱你中国》为E大调,4/4拍、2/4拍、3/4拍交替拍子,且速度稍慢,节奏较自由,细腻婉转,圆润流畅。
这首作品以京剧西皮调式为主调,“西皮”的特点是旋律以跳进为主,其曲调欢快,唱腔刚劲有力,适合表现愉悦、坚定、愤激的情绪。
这首作品又是西皮板式中的慢板,西皮慢板的特点实质上是指,在原板的基础上,加入扩展、加花、延伸等手法而形成的板式。
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就对京歌韵味的把握就较为严格,歌词与旋律相结合,在词、曲的处理上,最重要的就是旋律加花的处理。
如例2所示,有很多旋律加花,在演唱时如何把京剧中细腻婉转的韵味体现出来,要求我们要把旋律中出现的音符都唱清楚,不能含糊过去。
但同时,也不能为了演唱好每一个音符,而忽视了旋律中的重音。
例2:
ZX ZX ZX f、ZX z、j--/、
|32365|3656ig|5竺|4・色2”3|22323|5-我要把最帥aHE頑给-你一我的一石亲如例3所示,在第一句“啊”的长音“si”的最后出现了一个下滑音,在演唱时要求演唱者能够收放自如地表现出来,此处体现了京剧独特的神韵与精髓。
同时,这两句“啊…”,不仅要拖满4/4拍的两个小节,还有多处大跳,要求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提前做好唱高音的准备,还要保持气息的流畅。
例3:
3s7T^7676^56~|7--朝-|啊啊
(三)情感与表演
这首京歌《我爱你中国》,由瞿琮、曲京共同完成,主题非常的鲜明,在演唱时如何把握好情感的度,这是关键。
这首声乐歌曲共四段,第一段为引子,第二段是主体部分,第三段是插部,第四段为主题的变化再现。
由此可见,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音乐是一层层的推进,情绪也是一步步的变得浓烈,而不是一下(下接37页)
中,演唱者只有充分理解作品,才能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民族众多,加上汉族在内共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其在咬字、吐字上有其特殊性,个别的民族可能在发音位置和
声音着力点上还有一些差异,有的可能相对比较靠前一些,演唱者
在实际演唱中会随着阅历的增加、演唱能力的提高接触到更多的作
品,在这些作品中一定要善于进行总结,对一些相通的作品、相差
较大的作品之间都要有一个对比,这同时也是对演唱者一种能力的
考验。
通过上述我们所说的这些可以发现,在实际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运用歌唱语言表达不同的情感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声乐作品中除
了旋律就是歌词,而旋律是为歌词服务的,它的目的就是为歌词中
所叙述的内容设定一个适合其发展的环境气氛,所以,对于歌唱语
言的表现重担全部都落在了歌词内容的身上。
三、语言的音乐表达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什么是语言的音乐性,实际上这里我们所说的声乐演唱中的语言性,大多情况下是以作品的情感为核心来发展
并延伸的,而情感的寄托主要体现在声乐作品的内容上,也就是声
乐作品的歌词,通过字与声巧妙、丰富的变化使感情作用于听众的
心灵。
声乐演唱中所使用的语言实际上就是歌曲创作中词作家所谱写的文字内容,不管是在字音的押韵方面还是整篇歌词的结构上都非
常有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歌曲具有音乐性。
而演唱者需要
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驾驭作品,在实际声乐演唱中想要掌握这种能号力是不容易的,以下三点基本要求可供读者参考。
(一)寻找念字的感觉
所谓“寻找念字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寻找在共鸣位置念字的感觉,在演唱的过程中有共鸣状态下“说”的状
态,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贴着咽壁吸着唱。
这样不仅能使母音的音
量逐级扩大,还能在增加音量的同时,强化泛音音色。
(二)改变说话的方向
我们首先要清楚两件事情,第一是说话时的吐字方向,第二就
是歌唱时的吐字方向,其实,严格来说,在这个地方用“吐字的方
向”有一点不太适合。
生活中的说话是向前说、向外说,声音比较
浅、比较白,歌唱中的“说话”要从唇、齿到咽腔,再到胸口。
因
此,在歌唱中要改变“说话”的方向,才能获得好听的共鸣音色,
增加语音的共鸣效果。
(三)掌握“上挂”“下落”的技巧
这里我们所说的“上挂”是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将声音
“挂”在高位置上往前面、往后兜着“说”、兜着“唱”,在实际
声乐演唱中采用”上挂”的技巧能够促使演唱者轻松地把字的母音唱
进头腔,为高音区演唱创造便利条件,从而产生唱高音时的兴奋感
和积极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这是一种心理发声的感觉,需要演唱者
多在实践中揣摩。
结语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是人类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
歌
唱者只有在了解与掌握歌曲的音乐风格,深刻挖掘歌词含意、准确
把握基本情感及细腻表现情感变化,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
参考文献
[1]王桂莲.谈声乐表演的语言处理J|.戏剧之家,2019,(09).邁
[2]王詰.试论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
艺,2016,(02).
(上接35页)子全部都倾泻出来。
尤其是到了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作者将音区也提高了一个八度,在高音上结束全曲,这时候情绪达到最高潮,将作品中蕴含的全部情感表达出来。
这种层层推进的处理,对我们在声乐演唱中有极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对情感的处理具有很好的把控能力。
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浓郁想要表达爱国之情的歌曲,与改编前的原曲相比,这首改编后的版本中间插入了一段《歌唱祖国》的曲调与歌词,表达出人们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望。
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应该把作品中这种十分浓郁的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同时也不能表现的过于夸张,因为从歌词上看,作者的感情是委婉、深沉、而又内在的,使用了各种比喻向我们娓娓道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表演时必须做到张弛有度。
只有较好的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把握好作品的风格,才能在演唱时达到这首作品对于舞台表现力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这首京歌《我爱你中国》,在曲京、陈毓满的改编后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本文是以对这首作品的演唱特色和情感表现的剖析为中心来撰写的一篇论文,通过这一次的总结,可以看出,想要准确的完成一个作品,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都需要深入了解该作品,才能够抓住作品的特色,才能把握住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再结合自身特点,才能够将作品诠释的更加完美。
■
参考文献
[1]魏慧莉.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及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3,(04):89-92.
[2]阴丽青.浅谈歌唱的话言及咬字吐字J].黄河之声,2008,(18).
[3]杨晓旭.论《我爱你中国》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语言[J].黄河之声,2014(06):28.
[4]杜艳冰.京韵大鼓唱腔艺术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5]王艳.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学七个京剧唱段教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4.
[6]顾晓晖.歌唱中的气息、咬字及发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雷秀莲.谈谈中国歌曲的吐字咬字问题J].成功(教育),2011.
[8]林森.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J].神州,2010(12Z):141.
[9]潘木岚.李凌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06.
[10]邵冰.京剧风格流行歌曲初探——以《故乡是北京》等三首歌曲为例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04):81-83.
[11]张义瑶,杨婷.论语言正音对声乐演唱的作用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