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带答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
复习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古诗词常见的思想感情,了解高考古诗歌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案
一、思想内容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题步骤:
1、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观点态度
常见的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步骤
1、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2、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3、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三、真题演练(
2009·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试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
“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
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
“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
“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
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课堂探究案
答题方略
一、看
1、看标题:注意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不少古代诗歌的标题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就会抓住诗的感情脉络。
如杜甫《春夜喜雨》这一标题中的“喜”字。
2、看作者: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
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
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3、看时代: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
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
4、看注解: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
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5、看形象: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
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6、看“情”点: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
歌尤其重要。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来。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一把钥匙。
7、看“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
如陆游《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
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8、看用典: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助。
王安石的《桂技乡》对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化用,把怀古的伤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9、看题干:有时出题人为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给了一定的提示,对这些提示一定要吃透,不可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我们答题的路标。
二、想
题材:写景咏物、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羁旅、咏史怀古、伤春悲秋、边塞征战、政治书怀、讽喻时事、情爱相思
1、边塞诗:以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包括: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战士报国杀敌的意志和不畏辛劳的精神,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厌恶和讽刺等等。
2、山水田园诗:东晋陶渊明创制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创制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形成山水田园诗派。
主要写山水田园风光、悠闲自然的生活、对现实特别是官场的不满、恬淡闲适的心灵等等。
3、咏史怀古诗: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迹等进行凭吊,寄托感情、抒发感慨来讽今。
多用典故,一般较委婉。
4、赠友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
古人重友情,所以重送别,反映在诗歌里应是以珍重友情、心忧前途为主的离情别意。
5、说理诗:诗人对自然、事物、人物有感慨,借助诗歌表现出来。
宋诗以理入诗特别明显,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朝也有很多,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等等。
6、写景抒情诗:诗人在诗歌中往往不直接抒发思想感情,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
7、叙事诗:有的诗通过叙事来表现感情、揭示事件所蕴含的意义、表达诗人的主观感情和观点态度。
著名的《三吏》《三别》都是此类。
8、羁旅行役诗: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艰辛、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帝王的眷念是这类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9、咏物诗: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节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课堂小练:
1、(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试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姜夔的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还鲜明地展现出一个人物形象。
诗作写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幽恬静;后两句既写景又写人,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视富贵如浮云,远离尘嚣,沉醉于自然美景,怡然自乐。
该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的鉴赏评价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全面理解诗意,命题者给出的注解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对范成大这个人物有所了解。
根据题干的指向,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这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是符合诗意的。
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泛指一般人,“人不到”则表明无人相扰的幽静,这种理解也是符合诗意的。
作答这类开放性的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关键是要结合诗意说明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可脱离诗意妄加评价。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辽宁)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⑴两首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
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答:
[解题指导]⑴王维的《秋夜独坐》写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孤灯,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作者从雨声中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进堂屋来了,写的都是动景。
周弼的《夜深》写读书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
作者从室内“静”的氛围写起,又写到周围的“静”景。
⑵王诗、周诗从视觉、听觉的感受,从室内、室外的不同侧面,来表现秋夜独坐时的空寂心情。
但一写秋夜,一写春夜;一写上半夜,一写下半夜;一写坐禅,一写读书。
二者具体内容和意境都不同。
王维欣赏的是一种虚空感:静心默坐,听凭时光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悄悄流逝。
作者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于是陷入人生的悲哀。
周弼自得是一种充实感:灯下夜读,不负时光暗转。
尽管周弼描绘的重点也在于室内氛围和室外夜景,但诗所烘托的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形象。
[答案]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有理即可。
)
课后巩固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答: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同。
(步骤一)
《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步骤二)《春兴》借助于落尽的残花,四处漂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
《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副恬静而又富有生机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了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