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学期关于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及期中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暑期专题讲座散文与小说的阅读
一、散文定义:
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应试中出现的散文是指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而又十分注意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作者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这里,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分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
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抒情性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
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3、议论性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她的说理往往借助市里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书法来进行。
文学色彩很浓,不同于议论文。
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
三、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作用:①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的特征。
②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某一事物为陪衬来突出需要描写事物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衬托(反衬)出……的……特征
3、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4、托物言志(针对文章整体而言):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对比:
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①、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②、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
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7、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是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
更为简洁精练。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手法结合运用,可以是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伏笔和铺垫
作用: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严丝合缝。
9、联想: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
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照应。
作用:写……,与前文相照应,反复的抒发了……的情感,增加情感深度。
四、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等各方面。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直接抒情:再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
作用: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助于
更好地深刻了解。
五、散文的考点
1、把握内容、概括主题
2、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3、品味语言
⑴赏析文中的句子
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④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⑥领悟主旨,联系上下文体会情感,品味语句。
⑵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⑶词语含义
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
(注意词语的原始释义+语境含义)
可以这样答: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描写(形容)……的……状态,表现了……
⑷词语妙用(XX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打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或是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答:①不能,因为XX是指(的意思是)……,表达了文章的……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若删去,就不能体现。
②不能,XX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是指……,表现了某人……的性格,所以不能。
③不能,XX的意思是(大概/绝对),去掉后语气就显得太绝对(模糊),与原意不符,不能表达出……的意思,所以不能删去。
4、表达方式的作用
5、表现手法的作用
6、发展性考题
⑴仿写
①读懂题旨要求,按要求答题②找出例句的关键词,答出与关键词语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在相应位置③要尽量贴近文章主旨,不能仿写和文章主旨毫不相干的一句话。
⑵谈感悟
考题一般有: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等
答题关键:①能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②要有自己明确的思想态度,不能模凌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理由要充分
六、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清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主旨的方法:
①标题提示发,即从文章标题直接获取文章中心主旨的方法。
主要指议论性、抒情性散文。
②段意串联法:即将每段的中心句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③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文描写(记叙)了……(事件、景色等),赞美了(批判了/揭示了)……,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体现了作者对……的……(原则:尽量用文中的语句来组合回答)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即抓住文章线索。
抓线索的方法:
①注意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
③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从关键句、关键词上品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①质朴、自然②生动、形象③深刻、隽永)
5、分析语句含义答题技巧
①语句本身的意思(联系句子所在段落来思考)②句子深层的意思(主要联系主题来思考)
习题演练
一. 阅读下面现代文语段,回答问题
每一□(穗枝朵片)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的最嫩最好的花苞里。
每一□(穗枝朵片)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里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 本语段选自课文作者这篇文章作者借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感悟到这种写法可称为。
2. 用“||”线给第一段划分层次。
3. 在文中选择括号内恰当的词填在□里。
4. 给加点的字注音。
(1)沉淀.()(2)绽.开()
(3)仙露琼.浆()(4)伫.立()
5.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忍俊不禁:
6. 文中画“”的句子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的。
7. 这两段话里那一句是写赏花时将“眼前花,心中事”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从而最能体现作者陶醉于花的芬芳的句子?请你用“”画出来。
二.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蕴.藻()
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渐望见依稀
..的赵庄()
朦胧
..()
弥散
..()
3. 这段话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喻连山,以“”形容,以“”形容起伏,状形绘色以写静,表现了。
4. 这两个语段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回答正确的是()
A. 活泼、轻松
B. 急切、焦虑
C. 焦急、陶醉
D. 迷惑、惘然
5. 这篇文章出自《》,作者是(),他是伟大的()家、()家、()家。
体裁是(),因此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6.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A. 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B. 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图。
C. 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D. 衬托出封建礼教对儿童个性的压抑、摧残。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
”她用小手在面前面了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1. 怎样理解:“她又像安慰我似的”?
答:
2. “按”的动作表现了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3. “一定”在表达上起的作用是()
A. 表示肯定
B. 表达语气坚定、充满信心
C. 态度坚决
D. 坚信革命必胜
4. “她用小手在面前面一个圆圈”表现小姑娘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
5. 体会两个“好”的不同含义。
6. “大家”的意思是()
A. 小姑娘一家
B. 我和小姑娘
C. 我和小姑娘及她妈妈
D. 所有受苦人民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
我心中的“星”
(1)雪花在黑夜的笼罩下“簌簌”地直往下落。
一颗今晚惟一的星星,孤零零地悬在阴云的缝隙中,散发出幽冷、寒心的光。
(2)下了晚自习,我独自一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机械地迈着麻木的双腿,背负着沉甸甸的书包,推着这辆除了铃不响,其它地方都响的自行车,“叮叮”往家赶。
(3)突然,一辆跑车“嗖”的一下“飞”过来,只听“咣当”一声,我的车已与那辆跑车撞了个“满怀”。
等到呆若木鸡的我反应过来,那个水平不高的“飞车手”早已逃之夭夭。
(4)飞雪、狂风一齐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
唉,我连自己都支撑不稳,还要拖着这辆东倒西歪的破车。
“who can help me(谁能帮助我)?”我这样问自己。
(5)对了,桥下不是有个修车铺吗?嗯,去那儿修车!我心中升起了一颗希望之星,迈开步子走去。
(6)铺主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嗨,修车。
”我把车停在他面前。
“没空,我得回家了!”他不容分说地一口回绝了我。
我急了,哀求道:“我付双倍的工钱,行吗?”听了这话,他连忙把工具包一抖,工具散了一地,两眼直放金光,果断地点点头:“好啊!哪儿坏了?”我舒了口气,往包里掏钱,可到处找了个遍,只有一枚一角硬币。
我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困窘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见状,又将刚拿出的工具统统塞进包内,刚才还是那么贪婪的目光此刻变得凶神恶煞一般,他粗暴地吼着:“哼!没钱想让人家大雪天给你修车?没门儿!”我气呼呼地推起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7)啊,真冷!我抬起头遥望天空中的那颗星星,多希望它能洒一点光和热。
(8)不多远,又有一个小小的修车铺,希望之星再次从冰冷的心中升起。
我缓缓地走到摊前,刚想开口,“没钱想修车?没门儿!”那句尖刻的话又响在耳边。
自己是个穷光蛋,怎能求这些财迷!唉,算了!我低着头,推着破车吃力地从摊前走过。
(9)“唉,小鬼!”刚走几步,摊主在身后叫住我,“车坏了吗?来,修修!”“我,我没钱……”我无奈地支吾着。
“哦……没关系。
”他坐在那儿招呼着我。
我只好把车推过去,心中感到一丝温暖,星星在心中一闪,他开始修车了。
(10)一阵风卷着雪呼啸而过,我和他都不禁打了个寒战。
呀,他唯一御寒的衣服仅有一件薄薄的军袄。
那干树皮似的手握着钳子使劲地拧着,每一个响声,都如冬夜里的一点温暖。
“喂,把车往这边挪挪。
”他坐在凳子上指挥我。
怎么?他搬不了吗?“快点,把车往这边挪挪!”他重复了一遍。
无奈,我怀着不收钱的那份感激和对他行动的不满照他说的做了。
(11)不久,只听一声“咣当”,随即便是“啊呀”的叫喊声,自行车倒在了他身上,他则倒在了雪地中,也许因为他太用劲,我也没把车撑稳。
我急忙扶起自己的车,却忘了去扶他——为我义务修车的受伤者。
他咬着牙,晃动着身子,重新坐好。
可他的腿,始终没有动弹一下。
怎么?他是个残疾人?他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免费为我修车而摔倒,我却……
(12)此时此刻,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望着天空闪亮的星星,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这颗温暖之星将永驻我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困窘.()(2)呼啸.()(3)钳.子()
(4)按捺.()(5)贪婪.()(6)御.寒()
2. 第(1)段中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选出准确的一项()
A. 交待环境的清幽、寒冷,衬托出人物孤独、清冷的心情。
B. 点题,衬托文章的中心。
C. 交待环境,反衬人物对星光的希望之情。
3. 根据第(6)段中的人物描写,简要分析第一位修车人的思想性格。
4. 第(8)段写“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选出准确的一项()
A. 表现“我”对第一位修车人的强烈不满,以及“我”极为失望的心情。
B. 写“我”的矛盾心情,是为了表现第一位修车人给“我”带来的心灵创伤。
C. 表现“我”的矛盾、失望心情,反衬第二位修车人的热情无私。
5. 第(10)段的画线语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选出正确的一项()
A. 生活艰辛,但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B. 不怕困难,以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教育别人。
C. “我”对第二位修车人的同情和怜悯。
6.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请写出文中三处具体描写的语句。
7. 作者刻画两个修车人形象时,运用了的手法,批评了,赞扬了。
(十)
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
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
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
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的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着一两张满被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的嫩头。
有时认着墙上的斑驳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已爬到了斑驳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
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墙绿叶。
10. 本文段选自叶圣陶写的一散文《牵牛花》。
1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系] 人心情 [ 嫩] 绿满[ 被] 细白绒毛默[ 契]
A.ji nen pi qi
B.xi lun pi qi
C.xi len bei qi
D.ji nen bei xi
12. 联系上下文释词。
浑忘意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的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怎样的感情?请选出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生长快速的欣赏之情
B. 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格外茂盛的赞美之情
C. 表达作者对牵牛花勃发的生命力和长势之旺盛的欣赏赞美之情
D. 表达作者对牵牛花具有生命力和长势之茂盛的欣赏赞美之情
14.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文眼。
15. 下列各项是对(牵牛花》一文中牵牛花象征意义的理解,请找出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
A. 逗人喜爱的牵牛花象征着新生事物值得赞美。
B. 生长着的牵牛花象征着新生事物。
C. 充满“生之力”的牵牛花象征着新生事物的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
D. 生长快速、顽强的牵牛花象征着新生事物发展的迅速和不可阻挡。
(十一)
①蛙善捕食害虫,有益农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蛙还是一位田园音乐家。
②乡村的夏夜,便是蛙的世界。
③当太阳一落山,黄昏的薄__ (ai3) 像轻纱一样笼罩着田野的时候,蛙声便逐渐热闹起来了。
这时候,人要是从田塍上经过,就只听见路两旁卜通卜通的声音,蛙儿们纷纷跳入稻田去
了,蛙声也暂时停息;但是人刚一走过,它们又扯开嗓子,放肆地叫起来了:阁阁,刮刮,果果……
④一到夜里,又高又蓝的天空稀疏地___ (zhui4 )着宝石一样的星辰(),天边时时扯着鬼映眼似的火闪,空气里弥漫着泥土、雾露和稻子的清新气息。
夏夜特有的像梦幻一样的安监,使得一切生物似乎都朦胧入睡了,虽有金铃子一类的草虫的丝丝的叫声,但声音那样的细弱、遥远,也像是在说梦话呢!⑤而这时候,蛙们却叫得起劲极了。
无边的田野,一片蛙声,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
千万只蛙各自歌唱,却组成一部和谐、动人的乐曲。
这乐曲深沉、宏大、雄浑,殷殷洪洪,掩盖一切……
⑥古人称蛙鸣为蛙鼓,我想,只有富于战斗性的鼓声,才能组成这样壮丽的乐曲的。
它给人感情上的影响是健康、饱满、乐观,是和平与劳动的生之欢愉,是秋后丰收的喜悦。
辛弃疾《西江月》词说:“____,____。
”可以说蛙鸣曲就是“丰收曲”。
⑦然而却也有人听不来蛙鸣,____(xian2 )它“聒噪”例如韩愈便有诗说:“黾蛙鸣无谓,阁阁只乱人。
”我以为这样的人,实在是不懂得田园生活的。
16.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并标调。
迸()涌
17. 根据汉语拼音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汉字。
18. 在第⑤段空白处补上辛弃疾(西江月》词中恰当的句子。
19. 文中第⑤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 。
20. 第④段的主要内容写什么?这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 。
21. 划分本文段落层次,正确的是哪一项?()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 ②③④/ ⑤⑥/ 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22. 这篇散文以什么为线索?请选出回答正确的一项。
()
A. 蛙
B. 蛙声
C. 乐曲
D. 音乐家
23. 对这篇散文中心思想的领会,有错的是哪一项?()
A. 由蛙是一位田园音乐家引起对蛙声的赞美
B. 歌颂为夺取丰收而战天斗地的农民群众
C. 抒发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D. 同时赞颂了蛙善捕食害虫,为夺取农业丰收所作的贡献’
课外阅读训练之《指南》部分共26 篇
(一)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
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 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她的跟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小路走去。
1. 选文第①段交代的记叙要素有事件和_____
2. 交代记叙时间的话在:……………………()
A. 文第②段
B. 选文第③段
C. 选文第④段C. 选文第⑤段
3. 下面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放回去的话,根据情节内容,正确的位置是:(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A. 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⑤之间
4. 对选文第③段的主要写作方法,分析得最准确的是:()
A. 动描写
B. 细节描写
C. 语言描写
D. 心理描写
5. 下面是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的理解. 错误的是( )
A. 在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
B. 儿子还小,看父亲是“高大”的。
C. 因为“我”身体强壮,身材高大,如实反映了“我”的体质、体形。
D. “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来说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
6. 对“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 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
B. 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我”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
C. 对祖孙的分歧,处理好了,全家就高兴;处理不好,大家就别扭,就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D. 母亲老了,听“我”的;妻子在外边,总是听“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我”的。
7. 下面两句话,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表现了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其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
我们学过一篇类似的课文,但其感情基调是悲凉的、沉郁的。
这篇课文是:…… ( )
A. 《小桔灯》
B. 《回忆我的母亲》
C. 《我的老师》
D. 《背影》
(二)
天安门广场和着时代变化的节奏日新月异。
“开放”,从人民大会堂开始。
人民大会堂自从 50 年代末期建成以后,一直是党和国家举行政治活动的最重要场所,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和贵宾。
这里一道铁护栏横在东门外广场上长达2O 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