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台沿海挡潮闸下港槽变迁及保滩护岸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东台沿海挡潮闸下港槽变迁及保滩护岸措施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东台市沿海挡潮闸下港槽的基本情况入手,对港槽变迁的原因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保滩护岸的措施,最后论述了防汛的改建措施。

关键词:沿海挡潮闸港槽变迁保滩护岸防汛措施
一、港槽的基本情况
东台市沿海能发挥挡潮排涝作用的有四座中型涵闸,分别是方塘河闸、梁垛河南闸、梁垛河闸、川水港闸,由南向北分别有川港、王家槽、死生港、大丫子港、川水港等5个较大的港槽。

受南黄海左旋潮波和东海前进潮波的影响,两者在??港岸外的条子泥滩脊相遇,数小时之后的落潮流则多沿着这些水道辐射而去,从而导致潮盆系统动荡,潮沟活动频繁。

该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每日涨潮、落潮各两次,以??港至小洋口为潮差最大区,平均潮差3.90米以上。

1955年三仓河闸以北围垦后中心港淤平,三仓河闸其后报废。

1974-1977年条鱼港形成并扩大,黄沙洋的潮流主轴从蒋家沙南侧川港移至条鱼港,将黄沙洋的大量潮水送向王家槽,川港逐渐淤积,其后新港闸报废。

1980年后死生港与大丫子港合并,成为梁垛河南、北闸的出海港槽,汇入潮流
主道西洋。

1991年在王家槽港末端兴建方塘河闸。

1997年初??港北侧三仓片垦区围垦后,王家槽港向岸摆动,继后开始稳定淤积,至2003年6月,该潮沟基本淤平,不再有潮沟发育,方塘河闸排水改由条鱼港出海。

川水港闸闸下港槽北侧为蹲门农场海堤,南侧为高涂养殖海堤,两侧都有当地群众自发匡围的小围堤,距闸下2.3公里,港槽两侧已基本无滩面归槽水。

川水港闸排水经潮流干道川水港汇入潮流主道西洋。

二、闸下港槽变迁原因分析
东台沿海为典型的淤长型海岸,滩涂由岸至海,可分为草滩、盐蒿滩、粉砂滩,其中草滩已经成陆,沉积物主要为浅棕色粉砂。

盐蒿滩大部分时间干出,沉积物与草滩大致相同,土壤开始发育。

粉砂滩分布部位最低,由青灰色粉砂和细砂组成,滩面平整多波浪和流痕。

受海洋和大陆的双重影响,闸下港槽频繁变迁:
1. 上下游水动力条件的作用,上游径流量的变化,导致闸下港槽反复冲刷、淤积。

每年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为枯水期,闸下港槽淤积特别严重,从而形成丰水年冲,枯水年淤,汛期冲,非汛期淤的特点。

2.闸下游港槽弯曲度大,感潮迟缓,泄流时水面坡降小,流速小,水流挟沙能力低,落潮挟带的泥沙量少,极易产生港槽淤积,加大摆幅。

3.随着滩涂围垦规模的增大,滩涂淤长加剧,闸下港槽淤浅、缩窄加剧。

三、沿海保滩护岸的探索
曾经的沿海是风沙飘扬、滩涂荒凉的景象,也曾出现过风暴潮溃堤决堤、倒闸的情况。

1997年8月受11号台风影响,正值天文大潮,风大浪高,川水港闸最高潮位5.35米,梁垛河闸最高潮位5.51米,方塘河闸最高潮位6.24米,均接近历史最高潮位,造成省当代公司新匡围的三仓片海堤东南角决堤,后退建堤700米。

2005年蹲门农场海堤受台风影响,东北角堤角被海潮冲刷倒坎,危及新海堤的安全。

因此,合理设计护岸工程,消波消浪,防止水土流失,成为工程管理人员不断探索的目标。

现在护岸护坡工程从采用的材料看,主要有两种形式:工程护岸和植物护岸。

1.海堤外坡护岸护坡多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水上砂肋软体排等结构型式。

常用的有:
1)埽工护岸
施打一排木桩,木桩长度4.0米以上,间距1米,横向用木桩联结固定,然后在桩内侧沉宽6-8米的梢料软排,将排体与木桩固定,再在排上抛平均宽6-8米、厚1米的块石。

埽工护岸能够抵抗大流量冲刷,在梢料的准备上,可采用小
青竹夹带桑枝、女贞杆等。

护滩多采用块石顺坝促淤、块石丁坝挑流,改变潮流方向。

2)砂肋软体排加混凝土预制块压载防护
软体排质量要求为:排体选用面布230g/m2的编织布与底布150g/m2短纤涤纶针刺无纺土工布复合;砂肋充填料为料径大于0.075mm颗粒含量应大于5%,粘粒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