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5.1 《无端崖之辞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无端崖之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能翻译课文。
2、分析、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
3、体会《庄子》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理解第1、
3、4则的大意,感知庄子寓言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并给予客观的评价,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选文。
2、课堂训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从不同角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素材、图片文字、剪辑视频软件(格式工厂)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预习情况,理解加点实词
期.年不得鱼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仓梧已.北
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饰小说
..以干.县令
2、看庄子及其作品的简介(投影动画展示)
3、设置问题:庄子是什么学派的代表?
(1)学生作答:道家
同时板书:用黑板上的触控式白板,写一个“道”字
(2)道家有哪些主张?
黑板板书: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清心寡欲
超脱尘世……
(3)道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易》上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本源,是宇宙、社会运行的规律、是人生的智慧、是一件事情的道理……
老师评说: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那么,庄子的大智慧中,到底包含着他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的智慧吧!
二、解题
析“无端崖之辞”
——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及其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奇”。
因为庄子认为天下之人皆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以,他在表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时,常常使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且看庄子如何运用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一)讲读第1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
如“运斤成风”)后口译。
3、紧扣“奇”字解读
(1)奇,一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2)奇,白色尘土弄到鼻子尖上,让木匠来砍掉这尘土;
(3)奇,木匠挥动斧头,速度极快,任意砍下,尘土全部砍了下去,郢人的鼻子却丝毫没有受伤,这是木匠的高妙之处,也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
(4)奇,斧头从自己鼻子尖上砍过去,郢人岿然站立面不改色。
这是郢人的高妙之处,又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
(5)奇,二人搭档配合的高妙(为文的根本)。
其实,《庄子》这里不是单说匠石的高妙,也不是单说郢人的高妙,其根本是在说二人搭档配合的高妙。
换一个木匠,郢人断不会如此安然地承受这一砍;换一个对象,匠石也不可能砍得如此准确无误。
所以宋元公佐要匠石试着表演一下砍去鼻子尖上的尘泥,殊不知没有郢人,匠石根本不能发挥如此高超的技艺。
庄子说到这里,一般人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于是他点破其中的寓意,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4、结合文本思考: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抒发了庄子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睹物思人,感慨知音难寻,要好好珍惜)
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所以,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却极为笃厚,就像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
在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感慨自从惠子死了以后,自己已经没有谈话的对象了,自己已经没有谁可以说话了。
为失去了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
(2)拓展延伸:“知音何处寻”(请写出四组类似“庄子与惠子”关系的朋友)
参考:伯牙与钟子期、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廉颇和蔺相如(刎颈之交)、柳宗元与刘禹锡等等。
(二)讲读第3则
1、齐读。
2、谈谈你对第三则寓言的理解
3、解读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位神,即南海之神儵,北海之神忽,中间地方的神浑沌。
“儵”“忽”和“浑沌”三个名字,就包含了多种寓意:“儵”、“忽”意思是指急速,一方面比喻有为,一方面也直观地说明了南海、北海之神何以能够经常相遇于中央之神浑沌之地;“浑沌”一名一方面透露了中央之帝没有七窍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是譬喻天性淳朴未被破坏。
儵与忽常常到中央之帝浑沌那里会面,浑沌待他们非常好,所以儵与忽商量报答浑沌的恩德。
儵、忽、浑沌三方的关系是积极的友善的,儵与忽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在情理之中。
他们如何报答呢?世间众生皆有七窍,浑沌偏偏没有,所以儵与忽很自然也很善意地要为他开凿七窍。
再看这报恩的结果:儵与忽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下来而七窍成,浑沌也一命呜呼了。
说明违背人民性命之理的作为,即便是出自善意,也必将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然而,由于庄子是通过南海北海二神为浑沌开凿七窍而致其毙命的故事来表达的,不仅写得更为简洁,而且写得更为神奇,所以更有震撼力,更具独创性。
联系历史上的“大跃进”、“文革”,现在不少地方盲目地建设“开发区”、“招商引资”等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5、讨论:从这则选文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
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
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讲读第4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
本则较多)后口译。
3、解读
钓鱼的事情太常见了,可是《庄子》所写的钓鱼却让天下人叹为观止。
任国公子钓鱼,奇:1)鱼钩之大、钓绳之巨、钓饵之多、钓竿投放之远、钓鱼时间之长都堪称奇特!——任公子了不起。
2)上钩之鱼形体之大、威势之猛、声音之响、鱼肉之多、饱人之众也堪称奇特!——表面在说鱼之大,实则仍是说任公子是多么了不起。
3)才小识浅的道听途说之辈听说了任公子之事,惊恐且奔走相告——烘托任公子了不起。
4)三言两语写了另一种人物、另一种钓鱼,此等人事,无一不与任公子有天壤之别——对比突出任公子了不起。
《庄子》用意:借钓鱼之事,表达“只有具备大才能、大思想、大学说、大抱负、大作为的人才能参与治理世事”的主张。
课堂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首先,我们领略到了庄子文章的新奇;通过几则故事的理解,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音难寻,要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友情;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客观对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去认识社会,要避免“好心”做出损害他人的事。
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课堂训练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部署名为罗伯特·加尔布雷特的侦探小说《杜鹃鸟的呼唤》面世后颇受好评。
出版商表示,侦查员出身的作者退伍后从事安保行业,本书是其处女作。
不过作者的新手身份因写法娴熟而被质疑。
后经媒体多方调查证实,罗伯特·加尔布雷特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新笔名。
被“揭穿”身份后,罗琳说希望这个秘密保持得更久一点,因为她隐瞒身份后看到关于小说的真实评论时,感受到的欢乐更加纯粹。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文章的主题
要求:2分钟思考,写在自己的稿纸上,然后随机抽查,用投影仪课堂展示
五、和庄子相关的图文成语积累
趣味展示
六、作业
预习《鹏之徙于南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第4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
本则较多)后口译。
【参考译文】
任国公子做了巨大的鱼钩以及巨大的黑钓绳,用五十头阉割过的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鱼竿投向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一年过去了却没有钓到一条鱼。
可不久就有一条大鱼吞了那鱼饵,牵动着巨大的鱼钩,陷没向深水里游去,它奔驰簸荡而展开鱼鳍,激起的白色波浪像山一样高大,东海里面的水都震动了,发出的声音响亮可怕就像鬼神的声音一样,威震千里。
任国公子钓到了这条鱼,剖开它做成干肉,从钱塘江往东,从九疑山往北,没有谁吃这鱼吃不饱的。
旋即后世那些才能小的道听途说之辈,都惊走相告。
要是高举小钓竿、细钓绳,奔向灌溉的沟渠,守着那小鱼儿,这样对钓得大鱼来说太难了!
粉饰肤浅小语来游说一县之长,这样对于获得很显达的地位来说也差得太远了!所以没听说过任氏钓鱼的风俗(或说传闻),那就不可以参与管理世事,还差得远呢!
3、解读
钓鱼的事情太常见了,可是《庄子》所写的钓鱼却让天下人叹为观止。
任国公子钓鱼,真是不同凡响:鱼钩之大、钓绳之巨、钓饵之多、
钓竿投放之远、钓鱼时间之长都堪称奇特!任公子是多么了不起。
期年之后,终于有一条鱼吞了那五十头牛做成的鱼饵:上钩之鱼形体之大、威势之猛、声音之响、鱼肉之多、饱人之众也堪称奇特!这表面上还是在说鱼之大,骨子里则仍是说任公子是多么了不起。
那些才小识浅的道听途说之辈听说了任公子钓鱼的事情,都为之惊恐且奔走相告。
这再一次烘托出任公子其人其事的了不起。
接下来转笔,以三言两语写了另外一种人物、另外一种钓鱼,和任公子钓鱼进行对比:此等人事,无一不与任公子有天壤之别。
不过,《庄子》的用意毕竟不是说钓鱼的事情,它要说的是:
没听说过任氏钓鱼的风俗(或说传闻),那就不可以参与治理世事,还差得远呢!
言外之意是说,只有具备大才能、大思想、大学说、大抱负、大作为的人才能参与治理世事。
4、小结
这样一种主旨,用平常的钓鱼之事来从正面和反面类比,真是奇妙极了;而任公子钓大鱼作为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写得惊天动地。
庄派学人善于营造艺术表达方式的特点,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5、讨论
你如何理解任公子的做为?
【提示】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讲读第5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为宋王出使秦国。
他去的时候,从宋王那里得到了几辆车子。
秦王喜欢他,给他增加车子上百辆。
返回到宋国,曹商去见庄子说:“居住在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窘迫到编鞋子,脖子瘦得像干柴棒、脸色蜡黄,这是我曹商不擅长的(讥讽庄子如此);一下子使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的国王觉悟,而后面就有上百辆车子随从,这是我曹商擅长的啊(讥讽庄子不能如此)。
”
庄子说:“秦王有病召见医生,把毒疮疖子弄破的得到一辆车子,舔痔疮的得到五辆车子。
治的病越下作(越脏),得到的车子越多。
你难道舔秦王的痔疮了吗?为什么得到这么多车子呢?你还是走吧!”
3、解读
曹商拿自己和庄子的处境、所作所为进行对比,充分展现了一副小人得志、猖狂得意的嘴脸。
庄子一针见血地讽刺了曹商本质上的下劣。
这一则通过庄子对曹商言行的批驳,表现了庄子鄙夷阿谀奉承、崇尚自由的人生态度。
四、讲读第6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
如“涸辙之鲋”、“活”的使动用法等)后口译。
【参考译文】
庄周家里贫穷,所以前去监理河道的官员那里借粮食。
监理河道的官员说:“好的!我将从封地上得到税金,到时候将借给你三百金,行吧?”
庄周愤怒地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时,道中有一个喊我的。
我回头看那车辙中,发现一条鲫鱼在那里。
我问道:‘鲫鱼!你是干什么的呢?’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官。
您也许有斗升之水来使我活命吧?’我说:‘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越国国王,引蜀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吧?’
鲫鱼愤怒地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
我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言外之意是说,你这样不是要我干死吗)!’”
3、解读
鲫鱼忿然作色和庄子忿然作色的原因相同。
看似鲫鱼对庄子说的话,实则是庄子想对监理河道的官员说的话。
这一则庄子用虚拟的故事巧妙地讽刺了监河侯吝啬、狡猾、不愿意帮助他人的本性。
五、讲读第7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参考译文】
惠子做魏惠王的相,庄子要前去拜见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要取代您做相。
”于是惠子很恐慌,命人在国都中搜查庄子搜了三天三夜。
庄子却送上门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它吗?这鹓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止,不是洁白如绢的竹子的籽实就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就不喝。
在这个时候,猫头鹰得到了一只腐烂的死老鼠,鹓打它那儿经过,猫头鹰抬起头来看着鹓怒斥说:‘吓!’你现在想要拿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3、解读
听信谗言、无端猜忌的惠子;坦荡勇敢、鄙视功名的庄子。
二者对比鲜明。
庄子以鹓鶵自比,以鸱比惠子:鹓鶵高飞远行,品格超俗;鸱则以腐鼠为食,贪求权欲,品格卑劣。
这一则通过鹓鶵的故事讽刺惠子无端猜忌、醉心功名富贵的性格,表现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禄的超旷态度。
六、分析本文特色
1、艺术表现形式奇特
2、人物形象对照鲜明
3、善于使用比喻夸张
(2、3点实例从略)
七、“思考与练习”提示
一、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分别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提示:为了便于讨论,可以就《庄子》和《孟子》两书的寓言来作对比。
《孟子》的寓言虽然有夸饰,但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其人物、事件、情节基本上不背离现实生活。
《庄子》的寓言倾向于对现实经验做超现实的夸张。
参阅教材《孟子》选读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和本课的“相关链接”部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体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以及“运斤成风”这则寓言的奇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
(《庄子·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提示:
从《庄子》一书看来,庄子和惠子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喜欢互相批评,喜欢在一起争辩。
可是如前人所云,“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
两人相争,正是棋逢对手,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
在本节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了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奇哉妙哉,常人断难想象得出。
附:【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
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
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
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
【点评】看,这是亲人的死亡。
面对亲人之死,能够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欣慰。
其实这种心态,我们说中国的民间有的时候有大智慧者,也能做到。
我国民间讲究办喜事有两种:叫做红白喜事。
不仅红喜事,是嫁娶,生命繁衍的开始是一桩喜事;白喜事,是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
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
八、作业
预习《鹏之徙于南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