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等问题。

那么,如何通过文创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呢?
文创产品研发的重心应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而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

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膏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

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要关注外观,而且要体现内涵。

比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发挥创意,表现人与自然、物候之间的联系;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中华文化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里。

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缺乏创意。

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置于角落,任其蒙尘。

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笺、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的如古器复刻,新颖的有数码周边;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

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新的广阔天地。

为此,设计者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创造,优化文创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情感体验,赋予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取材于《人民日报》文章)材料二
北京故宫有180多万件(套)藏品,但并不是所有藏品都能成为文创构思的源泉。

只有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知名品牌,才能有效传播藏品的文化价值,而文化价值是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基本特性。

选取哪些文物作为文创素材,要考虑其主题是否喜闻乐见,色彩构图是否便于呈现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藏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例如《清明上河图》,其本身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传播力。

文创只要主题鲜明,实用性强,就会备受欢迎。

但更多藏品,需要文创研发人员发现、挖掘它们的美和价值,才能渐渐成为拥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和强变现能力的文化品牌。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海错图》,是康熙年间福建民间画师描绘的海洋生物图册。

此图册并非艺术史名作,也不是国家一级文物,不属于博物馆绘画体系中的重点研究对象。

但从文创角度考虑,这份图册就很有意思。

首先,它是少见的清代宫廷收藏的博物馆资料,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其次,它对海洋生物的描绘在写实中有很多浪漫想象的色彩,与《山海经》一类的古文献及民间传说密切相关,可以和文学以及神话故事联系起来。

再有,书中很多海洋生物的面貌神情可爱讨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萌萌哒”,图像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故宫文创团队认为《海错图》拥有不错的开发能力,于是开始持之以恒地研发和推广。

先在故宫和腾讯合作的大赛中,将《海错图》作为QQ表情包比赛的素材进行宣传,请知名博主介绍里面的海洋生物;同时,文创团队着手做“海错”主题的各类文创,包括小家电、装饰画、家居用品等,为了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又举办了关于“海错”主题文创设计方案的线上投票活动,让故宫粉丝来决定产品最终的呈现方式。

除此之外,故宫还和招商局合作,将“海错”元素变成多媒体数字海洋科普教育展,在全国巡展;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面向少儿的《故宫里的博物学》,该书成为了畅销书。

经过系列研发和推广,“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

文创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品牌感染力,既能传播文化内容,又能通过大众对文化内容的认同促进产品消费。

一个不被大众了解的博物馆藏品,很难为产品带来文化和经济附加值。

集中力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是博物馆文创的首要任务。

(节选自刘辉文章《关于博物馆文创的几点思考——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人们开始关注商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文创设计者也在努力使文创产品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

B.设计者应当体察生活,充分考虑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因为日常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新的广阔天地。

C.文创产品研发要以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为重心,设计者从外观到内涵创新设计文创产品,就是很好的做法。

D.并不是所有藏品都能成为文创素材,文物主题的喜闻乐见,色彩构图的便于呈现,是文创构思的首要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及了互联网对于文创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倡让消费者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B.“天下第一泉””济南兔子王”等系列文创产品,受到普遍欢迎,主要得益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C.要把山东省博物馆的《孙子兵法》竹简打造成知名文创品牌,既要关注时代需求,又要关注文化价值。

D.只有根植文化、关注需求、融入日常,文创产品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

3.下列不属于“‘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因素的一项是()
A.《海错图》的素材内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B.文创团队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设计研发。

C.《海错图》的写实手法符合当下审美追求。

D.联合各方力量开展了多渠道的推广工作。

4.两则材料都围绕文创产品展开论证,但论证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北京故宫博物馆研发了一款名为“正大光明”的手机充电器,这款文创产品的设计广受好评。

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其广受好评的原因。

【链接材料】
北京故宫文创团队从众多匾额中,精心挑选了乾清宫殿堂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发掘它与手机充电器的诸多联系,实现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巳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年4月23日)材料二: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

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

连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5000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1600斤。

(摘编自《且看大漠神工》,《人民日报》2014年9月14日)材料三: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属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士高原的过渡地区,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县。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在“整体遇制,局部好转”的大背景下,未治理面积仍然很大,林下经济、复合农林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等问题,不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有较远距离。

同时,该区域已有的“沙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分析,缺乏对当前发展现状的评价,尤其缺乏对在一线实践“沙产业”的企业机构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

要了解“沙产业”的特征、问题、前景,实现其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更准确地把握沙漠治理产业化的现状。

为此,本研究给出了“沙产业”企业的定义,编制了毛乌素沙地“沙产业”企业清单,并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各县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沙产业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的分析,评价了当前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摘编自《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6期)
6.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往种树、种草等方法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往往没有在内涵上着力改造,因此投入大、成效差,常带来重复治理的问题。

B.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遇水流失与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的特性是造成我国沙漠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

C.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是在研究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

D. 沙漠改造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马铃薯、玉米获得高产,这是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毛乌素变成茫茫大漠,70年的努力和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使其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B. 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然有较远距离。

C. 毛乌素地区沙产业研究可通过对一线实践企业机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相关现状,为下一步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D. 多年来,人们采用多种措施对沙漠进行改造,促进了毛乌素荒漠化的逆转,但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之路依然遥远。

8. 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①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

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

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

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②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

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
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

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③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

“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④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

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

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

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⑤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

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

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⑥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

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

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⑦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

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

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

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

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

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

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⑧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

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

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
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⑩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9.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风吹得更猛了”等,这些环境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10.赏析文章第⑧段画线语句。

11.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12.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从两个角度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要求:分条陈述。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D.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随着时代变迁,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E.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
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背弃
B.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废:废止
C.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峻:高大
D.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
15.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现象。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
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类文言句式
(3)而刘夙婴疾病:(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北征
裴让之①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②惊。

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

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出塞
王昌龄
骝马③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

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

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

18.鉴赏“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中“惊”的用字之妙。

19.《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动作描写呈现了人们面对高危蜀道时的情态。

(2)韩愈《师说》中认为那些教授断句知识的老师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了雄奇的赤壁之景,其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生动描写了滔滔江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下面是某物业公司的一封致歉信,在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五处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业主:
你们好!今日由于设备检修,导致小区停电的突发事件。

我仅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各位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真诚致歉。

对于今日给您及家人造成的不便,我们敬谢不敏。

事后,我们及时做了反思和检讨,并保证努力把日常工作层层细化,坚决杜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我们坚信,只要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就能不辜负你们的信任。

XX物业公司
2020年11月2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