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生命》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程改革与主题构建的宗旨是“为了每一
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尤其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

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

并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充分阅读文本,理解“生命是什么?”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

3.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
无限的价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以及由浅入深地理解“生命是什么?”通过抓关键字和词、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思考:“生命是什么呢?”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师生对话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先来看段影片,请看大屏幕。

(播放种子发芽视频)
导入语:“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虽单薄柔弱却用尽全力,一点点一点点地挣脱压在它身上的束缚,终于破土而出,用自己的力量诠释对生命的渴望!今天让我们走进杏林子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

(学生齐读课题)
2. 师生对话,品味课题。

(1)你发现了吗,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预设:
生1:“生命”在题目里出现了两次。

生2:我们过去学的文章题目一般都是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而这一次的题目是两个词,并且两个词重复。

(一样)
(2)这样的题目你会读吗?
预设:
生1:生命(停顿)、生命
师生评价:她会读,她知道在这两个词语之间要有所停顿。

生2:生命(停顿)生命(第二个词音量加大加重)
师生评价:她也会读,她读出来的两个词语在声音的高低、轻重上的变化,读出了区别。

齐读:(生读:生命!生命!)
3.师生探讨:生命是什么?
师:生命是什么呢?你问过自己吗?
预设:学生:(依然坐着,不好意思地)我没有想过。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猜猜我想过吗?
预设:学生:(刚才的沉重马上一扫而光)想过。

师:(笑问)为什么猜测我想过呢?
预设:
生1:如果武老师没有想过,就不会给我们出这个问题了。

生2:老师没有想过的话,就没有把握上好这节课了。

生3:因为武老师比我们大,又是老师,当然应该想过。

生4:我觉得你可能想过,但不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所以拿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师:谢谢同学们的信任,说实话,我和你们一样,从没想过“生命是什么”的问题。

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生命生命》。

二、检查反馈,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读课文完成作业单一。

作业单一:
本文通过().( ).()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但是,我们却可以让()体现出()。

3.小组交流答案、评价。

4.课堂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问题,引导教学
1.学生们都对作者提出的问题“生命是什么呢?”以及得出的生命感悟存有疑惑,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解惑,展开我们的教学。

2.出示问题:
(1)问题一:生命是什么?
问题二: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学生读问题。

四、在阅读中品悟:触摸生命的脉搏
(一)快读课文,初步感知生命是什么
1.学生快速读课文,触摸生命。

2.师生交流:生命是什么?
预设:学生1:生命是一只小飞蛾。

学生2:生命是一朵小花。

学生3:生命是一颗香瓜苗。

(二)深读感受生命的含义
1.小组合作读而且边读边感受那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
(教室里一片朗朗的书声。

书声中,老师不时弯下身子,侧耳倾听某位学生的朗读。

有时微笑点头,有时对一位同学耳语几句,有时拍拍学生的肩。


2.小组分享,师生交流
( 1)走进飞蛾
①学生交流“三个意想不到”:
预设:
小组1:飞蛾的生命如此脆弱让人意想不到。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小组2:飞蛾脆弱的生命却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小组3:作者“一捉一放”让人意想不到。

②教师评价:学生通过抓关键字、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学习。

③师生总结,朗读感悟。

师生总结三个意想不到,并且引导孩子齐读、感受。

④研究关键词语,理解文本。

A既然这个飞蛾有这么多让我们想不到的地方,我们不妨来研究研究它。

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话,看看哪一个词最能够引领我们读懂飞蛾?(学生读)
预设:
生1:震惊值得我们研究。

生2:忍不住值得研究。

生3:欲望值得研究。

B师生选择“欲望”研究。

a学生释义。

预设:
学生1:欲望的意思是愿望。

学生2:欲望的意思是心中的想法。

学生3:欲望的意思是心中的希望。

b教师引导学生情景体验,感受动词的魅力。

(1)(老师做疑惑状) 飞蛾并没有说自己要逃生,作者怎么感受到了飞蛾心中的想法?
预设:
生:他的行动告诉了作者: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翅膀。

(2)(依然做不解状)我只听说过“言为心声”这个词语,不知
道行动也能代表一个人或者动物的心声。

我不相信。

预设:生:(一学生小声说)真的,不信你试试。

(3)师生情景体验。

(教师说着,站在该学生面前,微笑着看着他,伸手拍了拍他的脑袋。

然后问大家)我在说什么?
预设:
生1:(踊跃举手)老师在说:“你的胆子真大!我很欣赏你!”
生2:老师在说:“一个多么可爱的小男孩啊!”(生笑)
教师评价。

⑤想象说话:
1.它在对自己说什么呢?
(1)学生回答。

预设:
生1: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逃出去。

生2:再加把劲,你马上要逃脱了!你不能够在这里丧失自己的生命!你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
(2)教师评价。

预设:
生:我还要为这个世界多做点贡献,所以,我必须要逃出去。

生:我还没有玩够呢!
生:我还没有吃够美食呢!
2.它会对杏林子说什么呢?
预设:
生1:你也有生命,我也有生命,你不能够因为自己的强大就随意伤害一个小生命。

生2:求求你放了吧,我家中还有孩子没有长大呢。

(众笑)
生3:放开你的手,给我一条活路,我不会再来打扰你,我给你一个安静的环境!
……
3.师生朗读感悟“生命是什么?”
①师:是啊,飞蛾想尽一切办法想求生,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捏在自己手中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预设:生齐:生命!
②师:是的,一个不屈的,一个顽强的生命!杏林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来生命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极力——预设:生齐:鼓动的翅膀。

③师:生命还是飞蛾——
预设:生齐:强烈的求生欲望!
4.学生体验读。

师:是啊,作者震惊了!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你的震惊!(板书!)
5.学生读,学生评价。

师:学习要互相帮助,把你的建议送给他吧。

预设
生1:你读得有点一顿一顿的,再流畅点就更好了。

生2:“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句话表现的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你读得太轻柔。

6.教师引导注意标点符号,带着感情抑扬顿挫地读文章。

师:提醒他注意那个标点?
预设:
生1:注意感叹号,要读得有力。

生2:要把重点的词语读得突出一点,而不是把每句话的最后一个词语突出。

7.学生示范读。

师:示范一下好么?
(学生示范,掌声。

)
8.学生齐读,感受震惊。

9.学完飞蛾求生,你有何感受?你想怎么样对待生命?
①学生谈感受。

②学生畅谈如何对待生命。

预设:学生:珍惜、热爱、珍爱(板书)
(2)走进香瓜子
①小组合作交流:除了飞蛾,还有哪里是你没有想到的?
(一学生站起来读第三自然段。


预设:
小组:这个小小的香瓜子能长成一截小瓜苗是我没有想到的。

因为,植物如果没有的阳光、泥土等必要的因素就无法生长,但小瓜苗却顽强的生长起来,虽然只是仅仅几天,但它依然不放弃,真的没有想到。

②教师评价:联系生活实际、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的评价)
③问题设疑:
问题一:不仅我们没有想到,谁还还没有想到?你怎么知道?
预设:学生:作者也没有想到。

问题二: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和词语。

预设:学生:他连续用了两个相似的词语“竟然”、“竟”。

(板书竟然)
问题三:“竟然”和“竟”什么意思?
预设:
学生1:没有想到的。

学生2:出乎意料。

学生3:不可思议的奇迹。

学生4: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板书!)
④师生感悟。

师:就是这个小小的瘪瘪的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竟然发芽了,而且还长出了一截小小的瓜苗,真是一件——预设:
生齐:不可思议的事情。

⑤学生带着不可思议读。

⑥文本细化成诗歌,变换语句顺序,师生配乐朗读。

(教师读黑色字部分,学生读红字部分)
第一张幻灯片: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第二张幻灯片)
砖缝冒出一截小瓜苗,
小小的种子里,
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第三张幻灯片)
小小的种子,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也要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砖缝冒出的小瓜苗,
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第四张幻灯片)
砖缝冒出的小瓜苗,
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第五张幻灯片)
砖缝冒出的小瓜苗,
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⑦情景教学,师生感受
读完有何感受?读完之后你觉得“生命是什么?”
预设:
学生1:生命就是墙角——砖缝中的小瓜苗。

学生2:生命就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

学生3:生命就是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决心。

学生4:生命还是虽然仅仅只活几天——也要顽强地活着的精神(勇气、力量)。

⑧你觉得如何对待生命呢?
预设:
学生1:珍惜、热爱、敬佩、敬畏(板书敬畏)
(3)走进杏林子
师:除了香瓜子和飞蛾以外,还有你没有想到的么?
(学生沉默)
①教师引导孩子探索杏林子的“意想不到”。

师:同学们,有的想不到就在文字中,一眼就可以看到,有的想不到却是藏在文字后面的,或者说藏在文章的后面,需要我们去走进,才能发现。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杏林子。

②出示图片,看着这张照片,你觉得杏林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预设:
生1:是一个乐观的人。

生2:十一个慈祥的人,看到她我想到了我的奶奶。

生3:是一个很幸福的人。

③出示杏林子的生平,引导学生感受杏林子病痛的身体,感受带给师生的“意想不到”。

师:是的,我相信,每一位看到杏林子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她一脸的微笑,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呀,也是这阳光般的微笑,让我震撼!但是你知道吗?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就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

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头也不能随意的转动,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作了整整五十年,想到了吗?(预设:学生们睁大眼睛看着老师,满脸写着不相信)
④再请你们看一张图片:(出示杏林子的一双手)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谁的手?
(1)学生回答。

预设:
生1:这是手。

生2:不是手。

生3:是手,看!还拿着笔。

生4:里面那只怎么像脚?
(2)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那是杏林子的手)。

(3)出示杏林子所写的著作,学生读,让孩子感受杏林子带给他们的震撼!感受意想不到。

⑤升华情感,触摸生命的真谛。

(1)问题引导:了解了杏林子以后,你觉得生命仅仅是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生命还是什么?
预设:
生1:生命还是杏林子忍着病痛的一脸微笑。

生2:生命是杏林子靠她的毅力写下的一本本书和散文集。

生3:生命是杏林子在轮椅上度过的五十个春秋。

生4:依然顽强写下的一本本著作。

……
⑥带着情感读课文。

(学生体验感叹、震撼)
(预设:学生的声音比较轻,没有了开始的慷慨激昂,但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思考。


五、在思考中提炼:书写生命的拔节
1.师生感悟:同学们,杏林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飞蛾一样脆弱,疾病会突然间夺走它,但她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香瓜子一样顽强,哪怕仅仅只能活几天,也会顽强的活着。

正是因为知道生命的不易,所以,杏林子对自己的生命格外的——
预设:生:珍惜;珍爱。

2.师:对身边的生命,哪怕是一只小小的飞蛾,一棵小小的瓜苗她都是心存敬畏。

3.写一写:生命是什么呢?
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

学习了这节课让我们带着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下生命是什么?打开你的记忆,把五彩的生活放进来吧,拿起笔,可以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几句话,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学生写作。

五分钟后交流。


4.小组交流,把小组内所写的生命的感悟朗读。

贴到黑板上。

六、回归问题:思考生命的意义
1.让我们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孩子们,一开始我们没有想过的问题,
你们现在想了吗?生命是什么呢?
2.学生回答,自己探究感悟生命。

教师评价、总结升华。

(回到一开始学生的问题)
(1)预设:
①学生:通过学习飞蛾,我知道了生命就是飞蛾虽然生命短暂却依然顽强的活着的精神(勇气)。

②教师评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虽然飞蛾的生命仅有九天,生命很短暂,但是它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们积极影响,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孩子你很会思考!
(2)预设:
①学生:香瓜苗的生命仅有几天,但是它却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我觉得这就是生命,我们要敬畏生命。

②教师评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问题反馈、总结升华。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4.带着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读。

(学生齐读)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5.小结:
教师在总结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但是你长成了一个人,它长成了一匹马,你是花园里的一颗美丽的鲜花,她是路边的一棵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要给同学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的珍惜,对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谢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了这节课,下课。

七、作业布置
作业:
A层: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悟,还可以向作者一样写一件事,让大家感受生命的存在。

B层: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课外阅读:杏林子《和命运较量》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八、板书设计:
17 生命生命?!!
珍惜敬

《生命生命》学情分析
1.在学习能力方面。

经过三年多系统的学习与训练,我们的语文课已构建起情智对话
课堂,班级一半以上的孩子习惯了声情并茂旁征博引表达自己的新知
睿见,2/3的学生初步具备了捕捉有价值语言并品味语言的能力。


生活经验而言,尽管学生只有十岁左右,但其生命体验是丰富而充满
意义的。

因为从其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生命就扮演了一个魔术师的
角色,在每个人面前不停地变幻形形色色的世界,也许肤浅,却不容
忽略。

2.学生年龄方面。

大部分学生仅有10岁,对文字以及语言已经有了基础,理解力有所提升,生命体验是丰富而充满意义的。

对理解本课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学习经验方面。

由于坚持不懈地抓课外阅读,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经验(或者说思想)已达到了四年级学生应有的良好预期,尤其是刘畅、王梓钲、戚美琳等十数名学生,其悟性、思想已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相信这样一篇文章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不成问题。

但,不可否认,也正因为此,很容易会出现“平面课堂”的窘境,即学生只会就字面意思发表空洞的言论,而不能以文本为支点建立思考场,并用新的认知与思考指导自己的生活。

毕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才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的。

那么,就要让学生在预设和动态生成相结合的和谐课堂里,品味语言的同时充分调动其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与“生命”相遇,使其重新获得或加深对生命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

《生命生命》效果分析
1.以情激情,朗读感悟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悍,情感真挚,饱含哲理的作品,文本要求教师要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应该说,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是真实的,用动情的朗读,用真实的人生感受与学生对话。

在教师情感的作用下,学生很快进入文本视界,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学习进程中,当学生的认知与文本无法融合时,教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感人的学习情境,如:闭眼想:生命是什么呢?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读书时,教师也成了学生伙伴,时而激发学生提问,时而发表见解,时而示范朗读……无论教师从事哪种学习活动,都是真实的,投入的,只有教师有了真情,学生的情感才容易外显出来。

2.有效的指导
本课的指导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朗读指导,二是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朗读指导体现出层次性,即:正确、流利、有感情。

这里第三层次是最难达到的。

教师首先给学生空间,让其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唤醒内心深处的感受,最后在师生互动朗读中共同提高。

对于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难选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结合点,做层层剥笋式的训练。

如:对“生命是什么呢?”一句的教学(见教学实录)这里的指导主要体现:
(1)先引导孩子观看生命的视频,对生命有一个直观的初步的认识。

(2)然后在引导孩子读课题,通过词语之间的停顿以及声音的高低以及轻重,让孩子对触摸生命的脉搏。

(3)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有没有想过“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孩子直面问题,感知生命,孩子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到生命就是一朵小花、一颗小草,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停留在初步的感知。

(4)通过创设问题: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引导孩子探究飞蛾、香瓜苗、杏林子,尤其是飞蛾求生的事例,引导孩子孩子探知问题,通过抓关键字、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让孩子直观感知生命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进而让孩子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从而由文本上升到生活,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生命。

香瓜苗事例也是由浅入深引导孩子体悟生命是什么。

3.教学环节简明
本课我以种子发芽视频导入新课,以“文中哪些是没有想到的?”串起文中的三个事例,全篇围绕孩子提出的问题“生命是什么?”以及本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进行授课,以孩子困惑“生命是什么?”开始,以孩子困惑“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结尾,首尾呼应,环环相扣。

4.教学方法有效
教师主要运用“质疑问难、情境体验、读写结合”三种教学方法。

质疑问难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读、悟、议的活动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落实三维目
标。

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看视频),感受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升华文本的空间,引导学生写一写感悟生命的句子,尽管语言稚嫩,却意味深长。

读书是学生对文本吸收,是对经验的构建,写作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学习的收获。

5.活用课程资源
本课教学体现了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首先,对教材的解读是准确的、深刻的,能够抓住文本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结合点设计教学,科学地把点放大,层层剥笋,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品读、感悟、提高。

其次,教师能够科学地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师对课堂的细节还关注得不够,有些地方的处理斧凿的痕迹过重。

我以后会更加努力,争取每一节课都是一场艺术的盛宴!
《生命生命》教材分析
济南市实验小学
1.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三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三篇精读课文《生命生命》。

2.教材解读
(1)教材分析。

基于新课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及“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课程总目标要求,依据本学段学生情感要求和语言能力,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依次编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课文。

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思考,通过教师引领,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其初步建构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观,从而达到学科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效结合。

(2)单元简说:
作为本组第三篇课文,《生命生命》既是《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之笔,又为理解《花的勇气》中生命的勇气和气魄作了铺垫——通过对《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的学习,透过花丛中捕捉春光的盲姑娘,为使别人重见光明而奉献眼角膜的琳达一家,学生初步达成了“生命是美好的,是宝贵的,生命在于奉献”的价值认同。

在《生命生命》中,文章作者,残疾作家杏林子,一开始就以扣击生命本质的力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生命是什么呢?”对于这个见仁见智的人生命题,她并没有直接阐述,而是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