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知识基础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相机的历史
第一台相机的发明者:
法国的达盖尔1839年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曝光时间:
30分钟
相机发展史: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

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
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
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
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

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
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
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

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

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二、相机的种类
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
所谓“单镜头”是指摄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不像旁轴相机或者双反相机那样取景光路有独立镜头。

“反光”是指相机内一块平面反光镜将两个光路分开:取景时反光镜落下,将镜头的光线反射到五棱镜,再到取景窗;拍摄时反光镜快速抬起,光线可以照射到胶片或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

全画幅、中画幅、大画幅三者的区别:
1、全画幅是原来的135相机胶片尺寸是24X36mm,引用到数码时代,感光元件(CCD或CMOS)就相当于这个尺寸的。

2、中画幅是 6x6cm或6x4,5cm 、6x7cm、6x12cm、6x17cm都有。

中画幅的优势在CCD大,画质好,像素高。

3、大画幅相机与35mm相机、120相机的主要拍摄内容和使用范围有所不同,但大画幅相机使用的广泛性,有许多甚至大大超出我们的想像范围。

大画幅相机拍出的影像尺寸较大,成像清晰,质感真切,影调与色调层次细腻动人,色彩更加饱和逼真。

无反相机:
无反相机即无反光板相机,也称半透镜相机。

用意其实是想在超高速连拍时,消除传统单反反光板上下运动所产生的振动、延迟、取景器全黑时间过长等不利因素。

不过由于采用这类半透镜技术的胶片无反,在取景器明亮度、AF(自动对焦)性能等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所以就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双反相机:
双反相机(TLR, Twin-Lens Reflex),全称为双镜头反光镜取景照相机,与单反相机(SLR, Single Lens Reflex)同属反光取景式相机。

光线通过上面的镜头,经45°角的反光镜向上反射到水平的磨砂玻璃取景屏。

毛玻璃上的影像与胶片上的影像同样大小。

上面的镜头通过传动装置与下面的镜头连接在一起,使得一只镜头移动时另外一只镜头会自动随之移动相同的量。

结果是调整上面的镜头在毛玻璃上形成最清晰的焦点时,下面的镜头也会自动得到调整并在胶片上形成最清晰的影像。

三、冲洗胶片的原理
胶片曝光后,部分卤化银在光的作用下生成潜影。

这些潜影人们看不见,必须经过显影、定影,把这些潜影变成可见影像,并经印相或放大,方能得到与景物明
暗一致的照片。

所以,拍摄后要得到照片,必须经过胶卷的显影、定影、负像转正像(印相或放大)等环节。

胶片曝光时,胶片上的卤化银由于光能的作用而分解成银离子和卤素离子,感光多的部分,分解的银离子就多;感光少,卤化银分解也少。

分解的银离子与卤素离子放出的电子相遇成为银原子,构成了潜影。

显影过程是利用显影剂的还原作用,把胶片上已经感光的卤化银还原成金属银。

由于胶片各部位感光不同,还原出的银粒子有多有少,因而胶片各部位的密度也不相同,而未感光的卤化银依然留在胶片上。

定影过程是利用定影剂的溶解作用,把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在定影液中,以防其见光变色,难以长久保存。

定影后,胶片上只留下还原出来的银粒子所组成的影像。

这是与现实景物影调明暗相反、黑白颠倒的像,称为负像。

负像转正是利用印相或放大的过程,使黑白颠倒的负像再次颠倒,成为与景物影调的一致的正像。

在负片上,景物高光部分的密度大,阻光率高;阴影部分的密度小,阻光率低。

印相或放大时,底片上密度大的部分通光少,还原出的影调浅淡,密度小的部分通光多,还原出的影调深暗,从而与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相一致。

柯达
柯达是在所谓「创新者窘境」里最常出现的案例之一,它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是为了不让数码相机冲击蒸蒸日上的胶片销售业务,柯达将这项发明雪藏起来,直到1996年达到全年营收160亿美元的巅峰,柯达都不太相信技术创新能够撼动自己的巨大优势。

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成为前后两轮刺伤柯达的创新攻势,消费习惯的转移让柯达被迫转型,然而时机的稍纵即逝则驱离了侥幸的降临。

2012年,已经多年亏损的柯达申请破产保护,震惊四海。

(有趣的事,这两轮变革相互之间也是存在影响的,与胶片相机相比,数码相机无疑代表着先进方向,但是智能手机的横扫又把数码相机推上了落后方向,2014年,全球数码相机的出货量只有6500万台,不足2010年的一半,连专业级的单反相机都在下跌。


四、数码相机的历史
数码相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1951年宾·克罗司比实验室发明了录像机(VTR),这种新机器可以将电视转播中的电流脉冲记录到磁带上。

到了1956年,录像机开始大量生产。

它被视为电子成像技术产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在宇航员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须对月球表面进行勘测。

然而工程师们发现,由探测器传送回来的模拟信号被夹杂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线之中,显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无法将信号转变成清晰的图像。

于是工程师们不得不另想办法。

在这之后,数码图像技术发展得更快,主要归功于冷战期间的科技竞争。

而这些技术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大多数的间谍卫星都使用数码图像科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CCD芯片”的研究与开发,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将可视电话和半导体泡存储技术结合,设计了可以数码相机沿半导体表面传导电荷的“电荷‘泡’器”(Charge “Bubble”Devices),率先发明了CCD器件的原型。

当时发明CCD的目的是改进存储技术,元件本身也被当作单纯的存储器使用。

随后人们认识到,CCD可以利用光电效应来拍摄并存储图象。

五、感光元件
CCD
电荷耦合器件,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具有自扫描、感受波谱范围宽、畸变小、体积小、重量轻、系统噪声低、功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等—系列优点,并可做成集成度非常高的组合件。

功能特性
CCD图像传感器可直接将光学信号转换为模拟电流信号,电流信号经过放大和模数转换,实现图像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复现。

其显著特点是:1.体积小重量轻;2.功耗小,工作电压低,抗冲击与震动,性能稳定,寿命长;3.灵敏度高,噪声低,动态范围大;4.响应速度快,有自扫描功能,图像畸变小,无残像;
5.应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生产,像素集成度高,尺寸精确,商品化生产成本低。

因此,许多采用光学方法测量外径的仪器,把CCD器件作为光电接收器。

CCD从功能上可分为线阵CCD和面阵CCD两大类。

线阵CCD通常将CCD内部电极分成数组,每组称为一相,并施加同样的时钟脉冲。

所需相数由CCD芯片内部结构决定,结构相异的CCD可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

线阵CCD有单沟道和双沟道之分,其光敏区是MOS电容或光敏二极管结构,生产工艺相对较简单。

它由光敏区阵列与移位寄存器扫描电路组成,特点是处理信息速度快,外围电路简单,易实现实时控制,但获取信息量小,不能处理复杂的图像(线阵CCD如右图所示)。

面阵CCD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由很多光敏区排列成一个方阵,并以一定的形式
连接成一个器件,获取信息量大,能处理复杂的图像。

cmos
CMOS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感光元件技术被发展出来,市面上常见的数码产品,其感光元件主要就是CCD或者CMOS,尤其是低端摄像头产品,而通常高端摄像头都是CCD感光元件。

六、摄影的三要素:曝光、对焦、构图。

1.曝光
通过对焦和调节快门速度,控制适当的曝光度。

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可通过自动对焦及调节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度。

这就是自动曝光摄影的功能(AE)。

虽然叫自动曝光但是并非每一次都能调节到最适当的曝光度,有时也会出现画面过暗(曝光不足),过亮(曝光过渡)的情况。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进行修正的功能就是曝光补正。

2.对焦
人眼会自动对想看的物体进行对焦,从而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切。

而相机的镜头会对向要拍摄的物体通过对焦拍摄得更加鲜明。

对焦是通过镜头来调节的,而数码相机则具备自动调节焦距的功能。

这就是自动对焦(AF)功能。

虽然说可以
自动对焦,但对准哪一点进行对焦则必需由拍摄者自己来决定。

3.构图
人眼可以连续观看上下左右。

但是照片只能从长方形的范围内去观察和记录。

通过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器在较大的范围内选取极小的一部分,作为拍摄的画面,这就是取景。

最近,照相机逐渐向自动曝光和对焦的方向发展。

但是取景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无法成为全自动的。

因此构图成为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构图
构图形式
(1)九宫格构图
九宫格构图有的也称井字构图,前面已讲过,实际上属于黄金分割式的一种形式。

就是把画面平均分成九块,在中心块上四个角的点,用任意一点的位置来安排主体位置。

实际上这几个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

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

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比右强。

要注意的是视觉平衡问题。

(2)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构图就是把画面分成四分,也就是通过画面中心画横竖两条线,中心交叉点是按放主体位置的,此种构图,使画面增加安全感、和平感和庄重及神秘感,也存在着呆板等不利因素。

但适宜表现对称式构图,如表现古建筑题材,可产生中心透视效果。

如神秘感的体现,主要是表现在十字架、教堂等摄影中。

所以说
不同的题材选用不同的表现方法。

(3)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在画面中所表达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态势,此构图是视觉感应方式,如有形态形成的也有阴影形成的三角形态,如果是自然形成的线形结构,这时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三角形斜边中心位置上,以图有所突破。

但只有在全景时使用,效果最好。

三角形构图,产生稳定感,倒置则不稳定,突出紧张感。

可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摄影。

(4)三分法构图
在摄影构图时,将画面的横向和纵向平均分成三份,线条交叉处叫做趣味中心。

当我们在观察一副照片时,目光会优先被吸引到趣味中心的位置,所以在拍照时我们尽可能将主体事物安排在趣味中心的附近。

当然,在使用三分法构图时也可以将景物放置在黄金分割线处,这样的话从视觉上看会比较美观一些,比如建筑物或者是地平线等等。

其实在很多的单反相机中,包括一些卡片相机中都内置有构图辅助线功能,开启这个功能相机会自动的在取景器中添加构图辅助线,来帮助我们进行构图。

三分法对横画幅和竖画幅都适用,按照三分法安排主体和陪体,照片就会显得紧凑有力。

(5)A字形构图
A字形构图是指在画面中,以A字形的形式来安排画面的结构。

A字形构图具有极强的稳定感,具有向上的冲击力和强劲的视觉引导力。

可表现高大自然物体及自身所存在的这种形态,如果把表现对象放在A字顶端汇合处,此时是强制式的视觉引导,不想注意这个点都不行。

在A字形构图中不同倾斜角度的变化,可产生画面不同的动感效果,而且形式新颖、主体指向鲜明。

但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
方法,需要经验积累。

(6)S字形构图
S字形构图,在画面中优美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首先体现在曲线的美感。

S 字形构图动感效果强,即动且稳。

可用于通用于各种幅面的画面,这就根据题材的对象来选择。

表现题材,远景俯拍效果最佳,如山川、河流、地域等自然的起伏变化,也可表现众多的人体、动物、物体的曲线排列变化以及各种自然、人工所形成的形态。

S字形构图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从画面的左下角向右上角延伸。

(7)V字形构图
V字形构图是最富有变化的一种构图方法,其主要变化是在方向上的安排或倒放,横放,但不管怎么放其交合点必须是向心的。

V字形的双用,能使单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单用时画面不稳定的因素极大,双用时不但具有了向心力,而稳定感得到了满足。

正V形构图一般用在前景中,作为前景的框式结构来突出主体。

(8)C形构图
C形构图具有曲线美的特点又能产生变异的视觉焦点,画面简捷明了。

然而在安排主体对象时,必须安排在C形的缺口处,使人的视觉随着弧线推移到主体对象。

C形构图可在方向上任意调整,一般的情况下,多在工业题材、建筑题材上使用。

(9)O形构图
O形构图也就是圆形构图,是把主体安排在圆心中所形成的视觉中心。

圆形构图可分外圆与内圆构图,外圆是自然形态的实体结构,内圆是空心结构如管道、钢管等,外圆是在(一般都是比较大的、组的)实心圆物体形态上的构图,主要是利用主体安排在圆形中的变异效果来体现表现形式的。

内圆构图,产生的视觉透视效果是震撼的,视点安排可在画面的正中心形成的构图结构,也可偏离在中心的方位,如左右上角,产生动感,下方产生的动感小但稳定感增强了。

如果摄取内圆叠加形式的组合,可产生多圆连环的光影透视效果,是激动人心的。

如再配合规律曲线,所产生的效果就更强烈,如炮管内的来复线,即优美又配合了视觉指向。

(10)W形构图
W形构图,具有极好的稳定性,非常适合人物的近景拍摄。

其在背景及前景的处理中,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运用此种构图,要寻求细小的变化及视觉的感应。

(11)口形构图
口形构图也称框式构图,一般多应用在前景构图中,如利用门、窗、山洞口、其它框架等作前景,来表达主体,阐明环境。

这种构图符合人的视觉经验,使人感觉到透过门和窗,来观看影像。

产生现实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是强烈的。

(12)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是指在画面中,让主体物处在对角线上,例如桥、塔、人物,汽车,用来表达动感的造型。

这种构图适合运动感的画面,让画面有中种穿透力。

线性构图
线性构图在摄影中是经常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线”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又是构图的基本视觉要素,它在构图中可以分割画面,制造面积,产生节奏,表达多种象征性种功能。

线的性格表现为:粗线强劲,细线纤弱;曲线柔情,直线刚直;浓线重,淡线轻;实线静,虚线动。

如:垂直的线条,它象征的是坚强、庄严、有力;横线象征着宁静、宽广、博大;斜线象征着动态和不安定的感觉,也可以。

由于的缘故,通向远方,斜线在这里就体现处了一种纵深效果。

曲线则象征着柔、浪漫、优雅,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

(1)黄金分割
前面已对将黄金分割进行了论述,在这里主要是线形结构的应用,增强黄金分割在线形中的感知意识。

在新闻摄影中经常遇到自然或人工产生的线形影像,如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线形影像,大到地平线、河流、山川等,小到树木、叶片、花朵,动物、昆虫等形体结构,特别是人体结构关系。

在人工环境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了,如建筑的门窗及外形边框、电线、水渠、柜橱、书桌;常接触的书本、报纸、杂志等;因此,新闻摄影应用黄金分比在线形构图中,是体现美感的有效方法。

(2)对角线构图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构图表现方法,在角线构图在画面中,线所形成的对角关系,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动式,表现出纵深的效果。

其透视也会使拍摄对象变成了斜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到画面深处。

在摄影画面构图中,除明显的斜线外,还有人视觉感应的斜线,表现在形态的形状、影调、光线等产生视觉抽象线。

因此对线
性的把握是摄影构图运用线的关键。

(3)横线构图
利用横线构图能在画面中产生宁静、宽广、博大等象征意义,但单一横线容易割裂画面。

实际上在摄影中会经常出现横线,如地平线等。

因此在摄影构图中忌讳横线从中心串过,一般的情况下,可上移或下移躲开中心位置或摄影中所说的“破一破”就是在横线某一点上安排一个形态,使横线断开一段。

此单一横线的掌握难度要大一些,而多条横线线的组合,在摄影中的掌握要容易一些,而且非常有趣。

如在多条横线充满画面时,可在部分线的某一段上安排主体位置,使某些横线产生断线的变异。

这种方法主体突出明显,富有装饰效果。

(4)竖线构图
竖线构图要比横线构图富有变化,单一线时也存在和横线一样不足的地方。

但多线时变化相对的要多一些。

如对称排列透视,多排透视等都能产生有时想象不到的效果。

竖线,它象征的是坚强、庄严、有力;其摄影面对的自然竖线要多于横线。

如树木、电杆、柱子等等。

竖线所产生的变异效果非常醒目。

(5)曲线构图
曲线构图所包含的曲线为,规则形曲线和不规则曲线。

曲线则象征着柔、浪漫、优雅,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

在摄影中曲线的应用时广泛的。

如人体摄影,就是呈现人体的曲线美。

表现形态的纹理都能产生优美的画面。

构图运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曲线的总体轴线的方向。

其表现方法是多样的,可以运用对角式、S 式、横式、竖式等。

另外曲线和其它线综合运用更能产生突出的效果,但把握的
难度要大一些。

(6)不规则线的构图
不规则线的构图是很麻烦的事,掌握不好的话,很容易弄乱画面。

不规则线其本身存在着多样的属性。

如杂乱的、抽象的、理性的、神秘的等等,单一不规则线段也存在着视觉指引性,如果运用得当会产生奇特画面效果。

如果将杂乱的不规则的线充满整个画面,这时再把简捷的主体形态安排在画面适当的位置上,可出现强烈的对比效果,同时会呈现出抽象的、神秘的画面气氛。

摄影分类
摄影分类中有人像、风光、人文、新闻、商业、生态、特殊这几大类。

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好几种小类,这几大类每一种的内容分类如下。

一、 [人像摄影]
1 标准人像
2 环境人像(结合风景、环境进行拍摄)
3 生活人像
4 集体像(多人组成的场景、毕业照等等)
5 人体(这个不说你也懂的吧?)
6 儿童人像(儿童尽量避免采用闪光灯)
二、 [风光摄影]
1 自然风光(天空、流水、海、湖、阳光)
2 建筑摄影(城市建筑内外景、园林)
3 暗光夜景(城市夜景、星空、闪电)
三、[人文纪实]
1 民生(众生百态,老百姓的故事)
2 民俗(某地生活民俗特色)
3 街头抓拍(俗称扫街)
四、[新闻摄影]
1 政治(领导人讲话、会议等等正规记录或旁观)
2 突发事件(冲突、灾难等等)
3 新闻纪实(针对某新闻专题的系列图片报道)
4 体育摄影(该题材例子省略)
五、 [商业摄影]
1 商品广告(食物、数码、静物、建筑等等)
2 舞台(时装、戏剧等摄影)
3 商业人像
4 婚礼
5 时装
六、 [生态摄影]
1 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和昆虫)
2 植物摄影(花草树木)
3宠物摄影
七、[特殊摄影]
1 天文摄影(月亮、星座、星云等内容)
2 航空摄影(航空、热气球、卫星等高空摄影)
3翻拍(画、广告、剧照等静物翻拍)
4 显微摄影
5水下摄影
后期
后期软件1:大名鼎鼎的PS,准专业级处理软件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你的照片有PS过吧,也就说最常用的就是PS,Photoshop 的出现使得数码摄影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让每人个人都享受到拍摄的乐趣。

后期软件2:专业摄影师必备 Adobe Lightroom
Lightroom是Adobe推出的一款以后期为重点的图形工具,主要面向数码摄影、图形设计等专业人士用户,常用于数码照片的浏览、编辑、整理、打印等。

一款专业级别的后期处理软件,如何你爱摄影,那么不妨下载一个试试。

后期软件3:初级用户的最爱,光影魔术手
光影魔术手操作很简单,通过简单的设置,我们就可以打造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不用深究这到底怎么来的,非常适合初级用户。

想试试,赶紧下载一个。

后期软件4:超级火热的图片编辑软件,美图秀秀
图片格式
一. JPEG图像格式:扩展名是JPG,其全称为Joint Photograhic Experts Group。

它利用一种失真式的图像压缩方式将图像压缩在很小的储存空间中,其压缩比率通常在10:1~40:1之间。

这样可以使图像占用较小的空间,所以很适合应用在网页的图像中。

JPEG格式的图像主要压缩的是高频信息,对色彩的信息保留较好,因此也普遍应用于需要连续色调的图像中。

二.TIFF图像格式:扩展名是TIF,全名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

它是一种非失真的压缩格式(最高也只能做到2~3倍的压缩比)能保持原有图像的颜色及层次,但占用空间却很大。

例如一个200万像素的图像,差不多要占用6MB
的存储容量,故TIFF常被应用于较专业的用途,如书籍出版、海报等,极少应用于互联网上。

三. GIF图像格式:扩展名是GIF。

它在压缩过程中,图像的像素资料不会被丢失,然而丢失的却是图像的色彩。

GIF格式最多只能储存256色,所以通常用来显示简单图形及字体。

有一些数码相机会有一种名为Text Mode的拍摄模式,就可以储存成GIF格式。

四. FPX图像格式:扩展名是FPX。

它是一个拥有多重解像度的图像格式,即图像被储存成一系列高低不同的解像度,而这种格式的好处是当图像被放大时仍可保持图像的质量。

另外,修改FPX图像时只会处理被修改的部分,而不会把整个图像一并处理,从而减低处理器的负担,令图像处理时间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