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阅读感受。
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谈启示时一定要结合文意,如可从“理解家人”的角度,构思答案内容。
【点睛】
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
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
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食也不坏。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因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88.鲁迅谈及去仙台途中的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有什么用意?
89.作者所说的“物以希为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0.“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什么?
91.作者在选文中写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其目的是什么?
92.选文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88.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89.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
90.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91.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衬托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92.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铺垫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解析】
88.关于“日暮里”,顾名思义,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
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中的祖国,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回国后,国家仍受宰割,人民依然遭殃,他曾在《彷徨》的扉页上题了屈原《离骚》中“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表示了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切,因此在写本文时,很自然地又想起“日暮里”这一地名。
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浙江余姚人,明亡后,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复明,百折不挠,“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老死异国。
鲁迅对他很敬仰。
后来,鲁迅有一次去东京,特意在水户下车,瞻仰了朱舜水的遗
迹,弄得几乎付不出店钱。
由此可见,鲁迅对水户的地名有深刻的印象,是他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
记住这两个地方,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
89.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
“物以希为贵”表面是指“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
实际上是写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和实际生活情况。
所谓“优待”,就是“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几个职员”是指教务科的宫崎荣造和桑原寿等人,他们受学校领导之命,认为那个兼办囚人饭食的客店让鲁迅住不合适,就叫鲁迅搬到别一家。
但是这种“优待”,鲁迅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
这也是符合实情的。
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
9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答案。
此题也不例外。
如“这样的优待”可直接提取问题的下文“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一句作为答案。
91.题干问作者在选文中写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的目的。
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体现了普通日本人的善良友好;同时为下文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心帮助做衬托(正衬)。
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情
节,切忌断章取义。
92.考查选文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首先要读懂选文的大意,然后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选文讲了两个意思,第1段写的是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方。
第2段写的是“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即“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所以从内容上看,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
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心帮助作铺垫。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一民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柳,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哥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从他那一面看起来。
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海,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
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3.读第①段画线句,根据上下文,请用藤野先生的口吻补充他想说的话,并分析为何他“竟没有说”。
94.藤野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用“伟大”一词去评价他?请结合整篇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95.第⑦段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96.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93.示例:他想说:“实在舍不得你走啊,再说,放弃医学也太可惜了。
”不说是因为他尊重鲁迅自己的选择。
94.从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四件事可以看出: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所以,
他在鲁迅先生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95.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96.“良心发现”指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