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市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上海市市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

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

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

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

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

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

她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

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
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

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

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

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

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

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了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
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2. 对文中加点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吸吮”写出了香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

B. “盘问”写出香雪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

C. “怂恿”运用比拟修辞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

D. “央求”写出台儿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

3. 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

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

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

”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

郭解处理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

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
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

《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

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

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

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

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

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

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4.下列对《史记》中“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

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B.从朱家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已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土典型。

C.侠士、义土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

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②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

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③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④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
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

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具体谈“汉字文化”,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作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载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

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B.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C.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D.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府,即幕府,古代将帅出征的办公地点,后亦泛指地方最高文武官员的官署。

B.乘,文中用做计算车子的量词,意为“辆”;古代一匹马拉的兵车一辆称为一乘。

C.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古代或以一斤为一金,或以一镒为一金,因时而异。

D.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意为“广大”,始创于头曼单于,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只守不战,守边有方。

匈奴每次侵犯边境,士兵都按他的要求举烽火报警、进入营防守而不应战,因此,多年来他的军队没有什么伤亡。

B.李牧韬光养晦,积极备战。

他被重新起用后仍坚守不战,使匈奴人放松了警惕,但暗中却积极准备军需并组织人员进行军事训练,伺机反攻。

C.李牧善于用兵,出奇制胜。

他指使百姓在山野放牧,引诱敌人;当匈奴派出大批军队入侵时,他又布下奇特的战阵,两面包抄反击,大败匈奴。

D.李牧不受王命,终遭杀害。

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人替代他;他识破秦王的奸计拒交兵权,赵王当场逮捕他并将他杀害,不久赵国灭亡。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溪夜泊
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①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②,慰客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暂:始、初。

②残岁:一年将尽的时候。

③慰客:犹“迁客”。

慰,忧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自古以来的楚人一样,登临高处的诗人因满怀遗憾而感到十分悲伤。

B.颔联对仗工整,气象宏阔,“苍烟” 与“明月”的色调令人黯然神伤。

C.诗人身在异乡的漂泊况味,让他自己拿起酒杯来,借以抒发心中郁闷。

D.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所表达各种情怀与层层愁绪盘结于诗人之心。

15.诗人为什么最后说“不因迁適岂能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__________。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__________,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__________,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__________,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__________,治乱之条贯,__________。

其文约,__________,其志洁,__________,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__________。

__________,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2020年4月2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决定授予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下面是王萌萌的简介,请根据材料,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她的赞许之情。

要求:内容紧扣材料,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得体、鲜明,50一80个字。

王萌萌是合肥工业大学2013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任职期间,她创立了吴圩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建成100亩草莓园、50亩果蔬园、200亩葡萄园。

成立了吴圩镇皖圩
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余人,采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王萌萌还积极配合人社部门,在创业基地建设就业扶贫车间。

目前,西孔村70多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天府大学作为“2019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分会场承办方,为前来参会的警察和消防员写的广播稿,其主体部分有五处表述不规范,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警察和消防员们:
欢迎各位来到我校参加“2019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诸君的莅临让我们倍感荣幸。

我校背靠青城山,南望清水河。

运动会期间,我校的志愿者将会为你们鼎力相助。

在运动会开幕式上,您将看到我校师生优美的舞蹈,聆听到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

祝大家在本次盛会取得优异的佳绩!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推开门,我们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但也可能遭受到沙尘的袭击;推开门,我们拥有了沟通的快乐,但也可能丢失掉内心的宁静;推开门,在得到我们期许的东西的同时,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推开那扇门,往往意味着突破和勇气,也象征着一次对未知的探索。

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去推开那扇门,了解一个新的世界。

请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的能力。

B项,“盘问”写出香雪得到自动铅笔盒后,希望同学们询问的自豪心情。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物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①“自动铅笔盒”是学习用品,所以她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反映的实际上是她对文化知识的渴望;“自动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