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探析
艺术家利用自己的视知觉和高超的技艺,将大自然的色彩精细巧妙地转移到作品上,由此形
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艺术品逐渐成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的教材内容,成为供学生鉴赏学习的经典作品。

学生不仅要学习这些艺术品的基本内容,更
要揣摩这些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分析不同的色彩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价值,从而开发出自己
的美术感知觉,提升美术素养,并将这些美术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创作出更具特色的艺
术作品。

这就是美术学科教学的内在逻辑,这是基本的教学目标。

美术是运用线条、色彩、
造型等手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表达方式,色彩是艺术创造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
重点内容。

没有色彩的艺术品,就没有生命的张力。

不重视色彩教学的美术教学,也不会很
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色彩感,是小学美术教师的重要责任。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分析
1.色彩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表现形态。

色彩是绚烂的,也是吸引小学生的重要媒介。

同时,
色彩也会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
正确学习色彩、利用色彩,如此一来,不仅能将欢乐和愉悦传递给天真烂漫的学生,还能够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生活。

从色彩的表现形态来看,一方面色彩具有固有色的物
理属性和情感化的外延属性。

红橙黄绿青蓝紫,各个颜色的表征就是它们固有的物理属性。

除此之外,它们还具有情感化的外延属性。

比如,红色代表热烈、充满激情,还具有一定的
警示意义;蓝色代表安静、随和,英文中的“BLUE”(蓝色)还有“忧伤”的含义……颜色本身没
有意义,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表达之后,色彩就有了深厚的多层次的含义。

另一方面,
色彩具有和谐性,不同的色彩组合在一块,给人造成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

蓝白相间,给人
干净明快的感觉;红紫搭配,则给人庸俗、烦躁不安的感觉;同一色系的颜色组合,会给人
沉静、舒服的体验,用在不同的场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色彩艺术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关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不高,思维方式也以形
象思维为主,大脑发育不健全,对色彩的辨识度不高,但对色彩对比强烈的物品具有极大的
探索欲和好奇心。

实验证明,年龄较小的孩子对红色和绿色往往很感兴趣,而对灰色、白色
等表示出漠然。

通过观察小学校园内学生的穿着,我们会发现,男生往往喜欢冷色系的蓝色等,女生更喜欢暖色系的粉色、红色。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色彩心理敏感期,对色彩的选
择和运用也折射出了一定的心理倾向。

如喜欢蓝色的孩子思路清晰,性格随和,聪明而勤奋;喜欢红色的孩子热情,好奇心强,有活力,做事积极;喜欢绿色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和包容性;喜欢紫色的孩子观察力敏锐,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喜欢白色的孩子则可能具有
一定程度的性格障碍,表达能力稍显欠缺,容易有孤独感……对不同色彩的偏爱,反映出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倾向。

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色彩心理效应,因势利导地发挥
学生的优点,弥补不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美术色彩教学质量。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美术
学科更加形象、更强调合作的独特性决定了学习环境在开展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在
开展色彩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而是要努力营造与学生生活环境协调一致的学
习环境。

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一种亲切感,产生一定的审美和精神追求。

一般的
美术教学都是在艺术教室开展的,艺术教室里面陈列了很多艺术品,不仅有名家名作,还有
来自学生自身的作品。

这样的陈列布置,可以给学生信心,也容易让学生明白,美,其实就
在身边。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色彩。

生活与大自然就是一座色彩宝库。

传统的美术教学仅仅重视
美术技能的灌输,脱离了生活,更谈不上对色彩的辨识和利用。

因此,美术教师应从学生的
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感受色彩,进而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如,春
天到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郊外踏青,看一看鹅黄嫩柳,赏一赏红粉桃花;夏
天来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荷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意境。

就算不走出校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到色彩的不同。

比如,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从早到晚的色彩变化,观察小伙伴衣服上的色彩、教室内不同物品的色彩。

只有教师加强引导,将学生生活与色彩教学相结合,才能逐步培养出学生的色彩感。

3.在美术作品中让学生感知色彩。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首先要引领学生从色彩的运用上来选择感兴趣的色彩。

比如对于低年龄学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色彩的选择缺乏理性分析和目的性,如果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强行设法改变他们,则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儿童被迫模仿现实物体的色彩,实则是对孩子想象力的一种束缚。

所以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选择他最想运用的色彩,教师不干涉不限制,从而激活孩子大脑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孩子是天生的色彩艺术家,他们对色彩的认知和表达是内心感受的真切反映。

对于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师不能简单地从成年人的角度分析评判他的作品对色彩运用的合理性,而是应以鼓励为主,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运用某种色彩的原因。

此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同时要在课堂上积极使用现代教学设施,拓展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色彩的美感。

学生的色彩感培养出来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美术素养也会更容易得到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