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
案)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

”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

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

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林冲只骂的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嫌小微。

”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

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

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

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林冲笑道:“皆赖差拨照顾。

”差拨道:“你只管放心。

”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

”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

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

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

”林冲道:“多谢指教。

”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

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

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视。

”林冲听得呼唤,来到厅前。

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

左右,与我驮起来。

”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

”差拨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

”管营道:“果是这人症
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

”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叫林冲去替换他。

”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

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8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84.对第三段中“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

”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答案】
82.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83.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84.身份:教头身份。

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解析】
8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D项,正确,可以通过第三段中林冲的原话得到证实;A项,选文第二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林冲与差拨的对话,应该是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B项,中“一般的罪人”并非都知道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因此,该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应是“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

8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重要句段的作用,这一段主要是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所以应该是属于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

本文段从内容上很明显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结构上是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的。

从情节的角度命题,本文情节单一,而此处情节描写有伏笔、铺垫的作用,读者会跟着犯人介绍猜测林冲到底挨打不挨打,从而设置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具体分析: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如果在开头段,还可答“奠定感情基调”)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形象、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身份地位,预示人物的命运;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4、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主要是在小说中)5、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或表现主
题作铺垫;6、对主题的暗示或深化等作用。

注意:环境描写中的一些特定的景物还有象征意义,如“雪”“梅花”等。

因此需要答出象征的意义。

8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能力,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尤其是第一问“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联系上下文即可发现,林冲“陪着笑脸”,隐忍顺从的一面固然符合他目前“配军”的身份,但应对差拨的辱骂和敲诈的整个过程却仍显得沉着冷静,又正好体现了林冲是禁军教头出身。

这一角色可定位于其中一种身份,但必顺言之成理,并与第二问的“性格和心理”的分析相照应。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欧·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

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

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

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

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

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
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得到院子,一堵空墙,一棵衰败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

“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

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
“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

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哟,那些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
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

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


“琼珊。

答应我不要瞧窗外。

行吗?”
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幅‘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

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

他们不由得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都默默无言。

贝尔曼当完模特就走了。

大片的雪花伴着寒冷的雨不停地落下。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

”琼珊第二天早晨醒来就低声地命令苏艾。

然而,看呀!一夜的风雨吹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

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靠近茎部仍是深绿色,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最后一片!我以为它不在了。

今天它一定会落,我也会死的。

”琼珊说。

白天总算过去了。

暮色中,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

夜里,北风呼啸,拍打着窗户,雨水从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亮,琼珊就吩咐苏艾拉开窗帘。

那片枯藤叶仍在那里。

琼珊躺着,盯着看了许久。

“苏艾,我是个坏女孩。

想死是有罪的,天意让那片藤叶留着来证明我的坏。

你给我拿点汤来吧!”她突然喊道。

下午,医生来了,临走对苏艾说:“她很快会好的。

现在我得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叫贝尔曼,也是肺炎。

但年纪太大,病得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房间里,琼珊平静地靠着床织着一条蓝色披肩。

“有件事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苏艾走过来抱着琼珊说:“贝尔曼先生患肺炎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

他只病了两天。

从我们这儿离开后的第二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痛得动弹不了,全身也都湿透了。

他们不清楚他究竟去做了什么。

后来他们发现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一块涂抹着绿色和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

再想想,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哎,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选文有删改)85.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6.文中画线处三次写到了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7.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8.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


结合全文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85.①贝尔曼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生活失意。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②善良,富有同情心,无私关怀、帮助他人。

当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喊道:“哎,可怜!”③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晚上冒雨画“常春藤”,以致得肺炎而死。

④贝尔曼画技高超。

他画的那片常春藤,连当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

(写出两点即可)
86.①写出了琼珊病情严重,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了琼珊知道自己不久于世的绝望。

③写出了琼珊数着最后的叶子只有四片的害怕和绝望的心理,为下文写贝尔曼先生崇高的爱心和高超的画技做铺垫。

87.①这样写,更能凸显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给琼珊以期待,让她与生命进行不屈抗争的内容,从而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②贝尔曼的画,让本来就是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侧面衬托了贝尔曼画技的精湛和高超,更能表现贝尔曼先生的崇高品质。

88.①贝尔曼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老画家,是个火气十足的老头,完全看不起人间的温情。

但在结尾,却为了增加琼珊的生活希望,不惜自己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树叶,得肺炎而去世。

结尾出乎意料。

②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老画家听到琼珊的“胡思乱想”的反应,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后来冒雨画常春藤树叶,鼓舞琼珊生的斗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③这样结尾使小说情节曲折,也更能突出贝尔曼先生的美好心灵。

【解析】
【分析】
8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概括。

解答此题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

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

黯淡的小屋,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可见,贝尔曼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性格暴躁,酗酒成性;当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喊道:“哎,可怜!”可见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从结尾他晚上冒雨画“常春藤”,以致得肺炎而死.表现了他具有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画的那片常春藤,连当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

可见贝尔曼画技的高超。

点睛。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
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86.本题考查细节描写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等方面。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三次写到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她病情的严重,从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因为她对生活没有了信心,
才有了下文贝尔曼先生画画的行为,所以细节描写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内容作铺垫的作用。

87.本题考查文章详略安排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详略安排的一般原则。

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详略的安排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选择,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要
详写,反之则略写。

综合全文来分析,略去这一情节,让本来就是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
出来那片叶子是假的,侧面表现了贝尔曼画技的精湛和高超,同时也能使小说的结尾更出人意料,表现出他精神的崇高。

88.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

解答此题应扣住“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作答。

答题思路围绕“人物”“主题”“结构”“结局的效果”,比如令人感动、令人反思、令人回味等等。

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在:贝尔曼先生一出现,是一个让人讨厌的火气十足的老头,但在结尾,却为了增加琼珊的生活希望,不惜自己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树叶,得肺炎而去世。

小说的结尾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前文的细节描写分发现这一点。

如:老画家听到琼珊的“胡思乱想”的嗤笑,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为他下文
会冒雨去画常春藤树叶埋下了伏笔,使这一情节又在情理之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