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七上·天台期中) 下图是一张“请柬”。
下列关于“请柬”中的措辞,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贤兄”是敬辞
B . “家父”是谦辞
C . “寒舍”是敬辞
D . “愚弟”是谦辞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2. (1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米粟公孙衍丈夫之冠畎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说百里奚法家拂士曾益胶鬲
三、基础知识综合 (共3题;共6分)
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14年的青奥会在南京召开,这无可置疑地加速了南京乃至江苏的国际化进程。
B . 他说话向来都是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声音也带着那么一股子戏剧的味道。
C . 操场上,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盛气凌人,斗志昂扬,胜券在握。
D . 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在“十一五”时期要全面提高综合国
4. (2分)下面各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B .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C . 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
D .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5. (2分)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 .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B . 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C . 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6. (6分)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万籁此都寂,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浮云游子意,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4) ________,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5) ________,飘渺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缺月挂疏桐,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无意苦争春,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8) 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9)杜甫和白居易的很多诗作,关注着人民生活的疾苦。
凄风冷雨之夜,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贫寒之士长夜难眠的苦;白居易笔下的衣衫单薄的卖炭翁,在寒冷的雪天竟然希望天更冷:“________,________”,读来让人如此心酸、心痛。
五、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17八上·临泽期末) 下面是张桐所写感言中的一段,他对画线处不够满意,你帮他改正。
楷书,行书,草书是最常见的书法字体,它们给人别样的审美感受。
打个比方,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刚劲大气。
三种字体各具情态,令人赏心悦目。
六、课内阅读 (共1题;共14分)
8. (14分)(2016·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元献公①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 ,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宴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③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
执政④莫谕所因,次日进复⑤ ,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弥日继夕,而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①晏元献公:即晏殊。
②阙下:指朝廷。
③昆弟:兄弟。
④执政:宰相和吏部官员。
⑤进复:再次请示(皇上)。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乞别命题(乞讨)
B . 许臣僚择胜宴饮(好地方)
C . 执政莫谕所因(明白)
D . 卒至大用(终于)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 张文节荐之于朝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 . 及为馆职此何遽不为福乎
C . 而殊杜门与兄弟读书人不知而不愠
D . 直以贫无可为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②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4)晏殊是个怎样的人?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七、课外阅读 (共1题;共11分)
9. (11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佁然不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有人说这篇文章“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请你谈谈对“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的理解。
八、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
10. (16分) (2018九上·宁波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松林蘑菇香
成熟的季节里到处飘荡着丰收的香气,除了广袤的田地,农家餐桌上更多的珍馐藏在山野林间。
这其中最大众化的便是蘑菇。
一人,一篮,不需远途跋涉,不需技术工具,只需来到山野林间。
我虽在山里长大,但循规蹈矩的生活占满了全部的时间,总是错过蘑菇丰收的季节。
难得的今年的雨水足,又常是夜下昼晴,采蘑菇的人总会收获满满地归来。
窄窄的巷路旁,常摆满了邻居们晾晒的蘑菇,黄灿灿的,煞是好看。
看得我心里痒痒的,非得亲自去一趟才算过瘾。
吃过早饭,父亲启动了电三轮,在父亲的叮咛声中,我把自己从里到外捂得严严实实,然后就跟随他出发了。
三轮车驶过宽阔的省道,再转入一条颠簸的小路。
瞬间就有了从城市入乡村的感觉。
刚下过雨的小路更加难行,三轮车在小路上醉汉般摇摇晃晃。
我紧紧抓着车档方才坐稳。
小路的两旁先是两排住家,然后是一片杂草丛。
一只黄白色的猫咪探头探脑地侦查了一番,然后跃入草丛,倏忽不见。
草丛过后便是农田和松林交替出现。
彼时虽是夏末秋初,但农田里不论是黄豆还是稻子,都已散发出成熟的香气。
半小时之后三轮车终于停了下来,四下一望,右侧是一片松林,左边一片齐整的白桦,白桦身后是几垄玉米,玉米地后隐藏着又一片松林。
那便是我们采蘑菇的地点。
我下了车,走到白桦树前看一下地形,竟然惊动了一个墨黑的小东西,闪电般蹿下树,奔到对面,一个闪身就进了丛林。
我猜应该是只松鼠。
去石林游玩时,见过被关在笼子里的纯黑的松鼠,尾巴粗黑,耳朵尖处一丛突出的绒毛。
那时才知道它叫魔王松鼠,标价800元出售。
相比之下这只被我惊动的松鼠要幸运得多。
这片被松林遮挡的玉米因为缺少风吹长得细瘦不堪,又经一夜雨淋,倒伏不少。
我和父亲穿过玉米地又经过一片杂草地,然后到了松林。
远远一望,一垄垄悉意种植的松树高大挺拔,密密的连成一片,松林下的小蘑菇都顶着伞状的脑袋在张望,一片一片的,像长在地里的金子。
我问父亲松林怎么长的这么齐,父亲说这是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当初三十出头的姨夫还种过呢。
这么算来,这片松林已经三十多年了。
难怪十年树木,这密密匝匝的一片林子若是被当年的种植者看见也会颇有成就感吧。
松林里蘑菇有两种,一种是灰色的,一种是金黄的。
因为生长的时间有先后,并不冲突。
现在正是黄蘑菇独占鳌头的时候,整个松林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或一个,或一对,或一丛,傍着松树生长,像是精心种植的。
这种黄蘑菇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却很爱吃。
色泽金黄,口味浓郁,又好采。
冷冬时节,炖上一锅小鸡炖蘑菇,农家绿色鸡肉配上蘑菇山野的香气,当真是人间美味。
我和父亲开始在林间穿梭,松树枝杈交错,像是拿着长枪守卫宫门的武士。
我弯着腰,小心避开那些枝杈,一垄一垄地采。
小黄蘑菇长得也不尽相同,有的根茎短粗,伞状的头小小的,应该是蘑菇中的小胖子;有的根茎细长,伞状的头撑的很开,该是蘑菇中的大个子;有的细细瘦瘦,像个大头钉,是个婴儿;有的大大撑开了蘑菇头,很粗壮,煞有威风地站在那,该是个英俊潇洒的汉子。
松林中的蘑菇少有泥土,它们都藏在厚厚的松针里,掐着它们的腰把它们连根拔起的时候轻轻捋捋,松针就全都掉了。
我和父亲循着各自的路线慢慢前行,再回头时已不见对方的踪迹。
四下一望,视力的极限尽是密林。
于是扯开嗓子喊着:“爸……”四野寂静无声,这声音如同被放置在巨大的湖面上,随着水波飘荡而去。
紧接着四周就被这声音填满了。
随后,父亲的应答声又穿过密林悠悠地传回来“哎……”声音过来,心也就安定了,继续低头采这遍地的金黄。
等再遇到一片草丛时,才发觉这片已经到了松林的边缘,再往前又是一片更大的松林。
父亲说那里就是他和妈
妈昨天采蘑菇的地方。
我们简单商议一下,决定从松林的边缘再往回走,走到头就回家。
便又一路采回去,虽说已采过一遍,但还是发现了很多“漏网之鱼”。
昔年,这里林地尽毁,垦荒为田。
然后又退耕还林,恢复生态。
一毁一还之间,便跨越三十载的光阴。
如今这里树高林密,蘑菇一年一年地生长,一年一年的被采,到底还是自然最为慷慨。
原路返回,穿过白桦到达小路上时,日已偏西。
明亮的日光穿透松林,越过白桦的枝杈照射到小路上。
父亲带着深蓝色的鸭舌帽,坐在前头开车。
我坐在父亲的车斗里,望着父亲的身影,身旁放着两个装满蘑菇的编筐,鼻尖萦绕着蘑菇的香气,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视所能及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和阳光下的田野……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自然段划线句。
(3)如何理解作者第⑦自然段划线句中说的“大自然的慷慨”?
(4)第⑧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5)由于工作生活的繁忙,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机会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亲近大自然,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11. (15分) (2017九下·枝江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尘淡墨调烟雨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
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
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
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
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摘自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微信平台)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阅读全文,说说“瓷”和“书画”这两门传统技艺结合蕴含了哪些值得人们欣赏的品味?
(3)中国陶瓷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需要一个过程,阅读①②段,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文字。
古陶瓷文字——陶瓷模印文字——________——________
(4)阅读③,④段,说一说瓷板作书画和纸上作书画的区别。
(5)文章第⑤段列举“珠山八友”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6)链接积累: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请写出王维《使至塞上》体现“诗中有画”特色的句子。
九、名著阅读 (共1题;共8分)
12. (8分)(2019·吉林模拟)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
宋江看罢来书,心中大怒,扯书骂道:“杀我兄长,焉肯干休!只待洗荡村坊,是我本愿。
”下书人俯伏在地,凛颤不已。
虽用慌忙劝道:“兄长差矣!我等相争,皆为气耳。
既是曾家差人下书讲和,岂为一时之忿,以失大义。
”随即便写回书,取银十两赏了来使。
回还本寨,将书呈上。
曾长官与史文恭拆开看时,上面写道:“梁山泊主将宋江手书回复曾头市主曾弄帐前:国以信而治天下,将以勇而镇外邦。
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
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各守边界。
奈缘尔将行一时之恶,惹数载之冤。
若要讲和,便须发还二次原夺马匹,并要夺马凶徒郁保四,犒劳军士金帛。
忠诚既笃,礼数休轻。
如或更变,别有定夺。
草草具陈,情照不宣。
”曾长官与史文恭看了,俱各惊扰。
【乙】
宋江道:“不才浅见,未知合众位心意否?”吴用道:“愿闻其略。
”宋江道:“明日并不用一骑马军,众头领都是步战。
孙吴兵法却利于山林沮泽。
却将步军下山,分作十队诱敌,但见军马冲掩将来,都望芦苇荆棘林中乱走。
却先把钩镰枪军士埋伏在彼,每十个会使钩镰枪的,间着十个挠钩手,但见马到,一搅钩翻,便把挠钩搭将入
去捉了。
平川窄路也如此埋伏。
此法如何?”吴学究道:“正如此藏兵捉将。
”……只听里面忽哨响处,钩镰枪一齐举手,先钩倒两边马脚,中间的甲马便自咆哮起来。
那挠钩手军士一齐搭住,芦苇中只顾缚人。
呼延灼见中了钩镰枪计,便勒马回南边去赶韩滔。
背后风火炮当头打将下来。
这边那边,漫山遍野,都是步军追赶着。
韩滔、呼延灼部领的连环甲马,乱滚滚都颠入荒草芦苇之中,尽被捉了。
(1)两段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甲】文中画线句“杀吾兄长”指的是什么事?【乙】文中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甲】【乙】两文中分别体现了宋江怎样的特点?
十、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
13. (10分) (2017八下·桥东期末)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中国成语大会》在中央电视台开播。
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经典著作,A 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B 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不断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三则材料中的画线句表述有问题,请选择其中一句进行修改并说出错误原因。
(3)仿照例句写话。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
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________,________。
十一、作文 (共2题;共6分)
14. (5分) (2020八下·北海月考) 请以《你是我生活的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中的“你”可以是生活中某个人,可以是一本书或书中某个人物,可以是某种抽象思想。
②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来写作。
③字数 600 字以上。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15. (1分)(2020·盐池模拟) 作文。
草感谢地,方得其郁葱;花感谢雨,方得其艳丽;你感谢痛苦,它让你坚强;你感谢失败,它让你愈挫愈勇;你感谢成功,它让你找回自信;你感谢父母,是他们握住你的手让你前进;你感谢同学,是他们在狂风暴雨的路上陪你一起走;你感谢对手,是他们让你一路前行不敢停歇……人生路上,我们一路感谢,方得其壮大!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
(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人生路上,我感谢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2-1、
三、基础知识综合 (共3题;共6分)
3-1、
4-1、
5-1、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五、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7-1、
六、课内阅读 (共1题;共14分)
8-1、
8-2、
8-3、
8-4、
七、课外阅读 (共1题;共11分)
9-1、
9-2、
9-3、
八、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九、名著阅读 (共1题;共8分)
12-1、
12-2、
12-3、
十、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
13-1、
13-2、
13-3、
十一、作文 (共2题;共6分)
14-1、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