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帮助中班幼儿建构“昨天、今天、明天”概念的教育实施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帮助中班幼儿建构“昨天、今天、明天”概念的教育实施案例
一、对关键经验的理解
时间在哲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人类的生活与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会培养幼儿理解初步的时间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在《刚要细则》①一书中指出:对于中班(4-5岁)幼儿,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体验和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

”②根据这个目标,我们首先对班上的幼儿进行了前测,找到了一些问题:如孩子们很容易混淆昨天与过去,但是却能够区分明天与将来;知道明天的不确定性,却不理解明天什么时候到来等等。

结合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相应的互动墙饰、生成活动以及一系列的测查记录,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都能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前测及分析
(一)活动来源
结合《纲要细则》的要求,学期初进行环境创设时,我们把“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渗透在互动墙饰:《今天的天气》里,在培养幼儿认识各种天气标志的同时,我们会把昨天记录过的天气情况存放在相应的月份记录表里,并且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一下“昨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今天是什么样的天气?”“猜一猜明天又会是什么样的天气?”。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孩子们慢慢的熟悉了各种天气的标志,但是对于“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是不是理解了,我们并没有确认过,直到有一天……
“……昨天爸爸带我去动物园了……”茜茜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不对呀!她昨天明明在幼儿园啊?我很诧异。

“昨天我也去过动物园。

”是文文的声音。

真奇怪!她们昨天明明都在幼儿园的,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问:“你们昨天是在幼儿园还是去动物园了呢?”“动物园,爸爸带我去的。

”茜茜说。

我又问茜茜:“那昨天韩老师教你们学了一首新的儿歌你还记得吗?”“嗯……《别说我小》”这是上周教的,但我又问了一个问题“那你昨天是在幼儿园学儿歌还是去了动物园呢?”茜茜不说话了。

文文小声说:“学儿歌。


这件事情证明孩子们对“昨天”这个概念不是非常清楚,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墙饰“今天的天气”,这个互动墙饰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感知天气情况,而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与结合美工区,引导孩子们分析并动手制作了很多晴天、阴天、多云、下雨等天气的标志,所以孩子们虽然对各种天气很熟悉了,但是显然在此过程中渗透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却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有专家指出:“由于时间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作支柱,因此,幼儿的时间概念多是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而不是依赖标准时间的支持”③。

而墙饰“今天的天气”中用来记录时间变换的天气标志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而且,北京的秋天往往都是阳光明媚的晴天。

记录下来的九月份大部分都是晴天。

那么,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孩子眼里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幼儿的时间概念是很含糊的,他们往往用‘昨天’泛指过去,‘明天’泛指将来。

”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茜茜和文文昨
①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刚要细则》
②引自《刚要细则》第68页
③金浩、黄瑾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4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金浩、黄瑾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4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明明在幼儿园却说自己去了动物园,那只是因为他们去过动物园,就像文文在说的时候也用了“去过”这个词,但是她并不十分了解它们的意思。

那么,其它孩子呢?是不是也像茜茜和文文一样,对这三个概念完全糊涂呢,还是只有这两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抱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进行了一次测查。

(二)前测中的关键提问
1、你知道昨天咱们吃的什么午点吗?
2、你知道今天咱们吃的什么午点吗?
3、你知道明天咱们吃什么午点吗?为什么?
关于明天的午点,在孩子们回答不知道或摇头后,我又问了一句为什么,这样可以更加明确幼儿是否真的了解明天还没有到来这个概念,这种出声思维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水平。

(三)前测记录表及分析
在进行测查前,我先考虑了测查的问题,既然“昨天、今天、明天”这三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具体的事物来支持,那么就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吧,而且还要是每天都有变化的,一日三餐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再想想,三餐的种类很多孩子们不一定会记得清楚,而且又会有早、中、晚的概念来混淆。

最后,我选择了午点(每天下午孩子们吃的水果),每天都有变化而且只有一种,孩子们容易记住。

当然,在这里我们应该考虑到幼儿是否因为记忆能力有限而产生混淆,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活动开展前,通过一些如“请你明天带一个玩具到幼儿园”之类的小游戏对幼儿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对于本班幼儿来说,记忆能力的发展
在对前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幼儿对昨天的概念是最模糊的,只有不到1/3的幼儿能够答对。

在提问的过程中,辛雨青回答我:“不记得了,老师,是放假的时候吃的吗?”可见孩子们的确很容易把“昨天”和“过去”这两个概念弄混了。

对于今天这个概念,不用多说,发生的事情离孩子很近,问题又是孩子刚做完的事,所以从前测中还没有发现概念混淆的问题
此外,前测中还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明确“明天”的不确定,而且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能清楚的表达明天还没到。

为什么孩子们都对“明天”这个概念这么清楚呢?在尹嘉天和李越的回答中我想到了答案。

当我问“为什么”时,他们都告诉我,“没看呢。

”这让我想起小班刚入园的时候,家长们都非常关注幼儿园的伙食情况,经常在放学后抱着孩子们去看园里宣传栏的“本周伙食”栏目,跟孩子们说说你们明天吃什么饭,吃什么水果。

后来,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对这个很感兴趣,也就经常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看看。

因为昨天已经吃过了,所以就向孩子们介绍一下今天下午和明天会吃什么水果。

而尹嘉天和李越所说的“没看呢”就是指没看这个食谱。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慢慢的接触到了“明天”这个概念。

另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几乎所有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都问过一个问题:“妈妈,明天还上幼儿园吗?”面对分离焦虑,这是孩子们每天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随着家长们的回答,孩子们的喜和忧也就相伴而来。

而且也经常听到家长们周四的时候鼓励孩子,“咱们明天再上一天幼儿园就该休息了。

”也有很多家长鼓励孩子:“你好好上幼儿园,周末爸爸带你上动物园。

”“周末妈妈在家赔你一整天”“周末……”家长们都在承诺周末,慢慢的,孩子们也就了解明天和周末(短期的将来)的区别。

测查中孩子们表现出的这种对“昨天”的模糊和对“明天”的清晰,都说明了帮助幼儿理解时间概念要从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件方面入手,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幼儿,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像有专家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

”⑤
三、生活中帮助幼儿建构“昨天、今天、明天”概念的实例记录与分析
(一)实例记录表
为了解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注意观察和记录幼儿在生活环节、区域活动、户外活动、集体活动中的各种关于“昨天、今天、明天”这一概念的行为。

⑤引自魏永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选自《学前教育研究》2008.12 第40页
1、生活中建构“昨天、今天、明天”概念的活动发散图
2、“昨天、今天、明天”案例示例
3、幼儿在非正式与正式活动中个体发展记录
(二)策略分析
在“十五”期间,我们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此次活动的研究中,我们也运用了很多原有的经验,不仅支持教师更好设计、开展活动,也更好的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1、“务需”
在“十五”的研究中,我们把“为了满足幼儿游戏和生活的需要引发活动。

”定义为“务需”,中班幼儿正处于独立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很多事情都要求“自己来”,在这一阶段为幼儿提供一些力所能及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互动墙饰《天气预报》和《值日生》中,教师都利用了幼儿愿意担任记录人和值日生的需求,把“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更好的融入到了幼儿的生活中。

例如我们会把班上所有孩子做值日的时间做成一个表格,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星期几值日,每天有时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一看昨天谁值日?今天谁值日?明天又该谁值日了?
2、提供参照
集体活动《等明天的小蟋蟀》来源与幼儿的困惑,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理解仅限于一个笼统的、大概的认识,当事件发生点需要细致理解时,如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幼儿就会出现混淆。

故事《等明天的小蟋蟀》通过具体的画面呈现和故事中熟悉的食品如苹果、樱桃等的支持,帮助幼儿清晰的区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

(三)实例活动中的关键提问
1、互动墙饰《天气预报》:
“今天(昨天、明天)的午点是什么?记录人是谁?天气是什么样的?”
2、互动墙饰《值日生》:
“今天(昨天、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户外活动《昨天的游戏》:
“昨天咱们选的谁来当老狼?”
4、集体活动《等明天的小蟋蟀》:
“你知道什么时候就到今天了吗?”
“你知道什么时候就到明天了吗?”
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经常有意识提出,给予幼儿认识时间概念,感受时间与自己生活得关系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帮助幼儿积累了更多“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

(四)相关案例记录
《天气预报》的进一步调整
前侧结束后,我们首先调整了互动墙饰“今天的天气”,既然孩子们已经熟悉了各种天气标志,建立了实际天气与标志之间的联系,知道如何在观察得基础上报告天气,我们就尝试把天气作为次要目标,以“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记录表来记录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日期;昨天和今天的午点;以及每天的记录人(见图一)。

例如:12月1日吃的是芒果,记录人是李越,到了12月2日芒果和李越就变成了昨天的事情,而今天12月2日,我们刚刚吃完香蕉,记录人是阮霈林,而明天我们虽然知道应该是12月3日,但是午点和记录人却永远是个问号。

这样在每天更换的过程中,负责记录的幼儿可以亲手操作。

而其他幼儿在每天的重复观看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经验累积。

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清楚的看到时间的变化又可以体验到时间的连续性及不可逆性。

另外在本学期初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为了培养幼儿的初步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设立了“值日生”栏目:每周五天分别有不同的孩子承担今天的值日,主要包括三餐前为大家分发盘子、碗、勺子以及擦桌子的小布。

作为值日生,必须要在自己值日当天按时来幼儿园,很快的做完自己的事情(例如洗手、拿水杯等)才能为小朋友们当值日生发餐具,渐渐的,孩子们知道自己是星期几的值日生,我哪天要按时来幼儿园。

在此基础上,我们帮助孩子进一步巩固“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即在每天更换“值日生”时,让孩子们回忆昨天谁是值日生,今天谁是值日生,明天又会是谁。

由于“值日生”栏目是每周全班幼儿都可以轮换一次,因此,在巩固“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时,所有的幼儿在一周之内都可以亲自参与,比起“记录表”栏目每天一名幼儿,“值日生”栏目曾强了幼儿的参与性,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幼儿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理解。

等明天的小蟋蟀
——昨天、今天、明天的“分界线”
今天早上吃完早饭,小朋友们陆陆续续的到各个活动区去游戏,我也正准备到活动区去看看他们,忽然听到宝宝的爸爸在跟谢老师说着什么,好像在说宝宝磕着牙了……。

活动区结束时,我找宝宝问:“宝宝,磕着牙了?”
“嗯”
“什么时候磕的?”
“嗯……今天早上”
“怎么磕的?”
“我上厕所的时候跑来着,就磕牙了,都流血了呢!”想到平时都是宝宝妈妈管得比较严一点,于是我又问了一句:“妈妈不在家,你又不听话了吧?”
“妈妈在家”
“妈妈没上班吗?”
“该睡觉了,妈妈不上班。


睡觉?妈妈上夜班吗?但是好像宝宝妈妈不是上夜班啊?我暗自想着,又问宝宝:“那你牙好了以后干了什么?”
“我也睡觉了。

”我恍然大悟,这件事一定是昨天晚上发生的,却被宝宝说成了今天早上。

可是在我的前测中宝宝却能够清楚的说出昨天吃了什么水果,知道今天的水果是什么。

我觉得,这也许说明其实孩子们缺乏一个从昨天到今天的过度标准,我们成人判断昨天、今天、明天是以凌晨12点为标准,但是孩子们既不认识钟表也没有凌晨12点的概念,他们是以什么来分辨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呢?水果是每天下午吃的,那么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的区分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问了几个孩子:“你知道什么时候就到今天了吗?”回答很模糊而且大部分孩子不理解我问题的意思,我觉得是这个问题太抽象了。

于是我又换了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时候就到明天了吗?”虽然还是有很多孩子不了解我的问题,但是这次我却得到了两个具体的答案:“今天晚上睡觉之后就到了。

”“睡一个觉就到明天了。

”我觉得,这就是孩子们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了,很具体的一个标准:睡觉。

找到了这个标准,下一步就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理解,不仅能够利用它区分今天和明天,还要了解到睡觉时的黑夜就是昨天和今天的分界线。

一天就是一个白天加上一个黑夜,一个黑夜过去就到了明天。

这个标准的引入,非常有利于幼儿理解和区分昨天、今天和明天。

带着这个标准,我们改编了一个小故事,利用用生动的故事内容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数学概念。

这个故事来源于《蚂蚁和蟋蟀》,经过我们改编成《等明天的小蟋蟀》(故事内容见附录),故事重点突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概念以及分界线的问题。

我们还为这个故事制作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具(见图二、三、四):故事中的蚂蚁和蟋蟀可以反复粘贴,太阳和月亮可以沿着大山滑动,并且根据故事中季节的变化制作了代表秋天黄色的大山和冬天的白色大山,这些设计将更加有利于幼儿的观察和并增强幼儿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首先,故事中有明确的白天和黑夜的区分,利用可滑动的太阳和月亮分别标示,这样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清晰的表现出时间的流动性以及白天黑夜的更替,让孩子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昨天、今天、明天的变更。

第二,故事中蚂蚁每天找到的食物都不一样,这些食物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东西,如:苹果、樱桃、香蕉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们记住并以此来区分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故事讲完后我们把这套教具投放在孩子们的语言区,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讲故事。

由于故事很简单,材料的操作性又很强,所以这套玩具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孩子们自己的故事中可以听到孩子们在讲“明天我一定会找到更多的…”
第四,这个小故事不仅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还让幼儿关注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很多孩子都发现了小蟋蟀总是等明天的后果,知道不应该学习小蟋蟀,要学习小蚂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

四、后测及分析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墙饰互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后,本学期末我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后测,后测的题目是星期一提问:“你昨天来幼儿园了吗?”和星期五提问:“你明天还来幼儿园吗?”这两个问题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具体可操作,
从测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了解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而且有些幼儿可以具体的说出昨天做了什么,明天又要做什么。

只有少数几个幼儿回答“不知道”或不说话,对于这些幼儿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以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

五、“昨天、今天、明天”的运用
1、昨天的故事
最近我开始利用每天放学前的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红枣林》,这是葛翠琳老师写的一个系列故事,孩子们很喜欢,昨天刚好讲到第三章,小猴灵灵获得了运动会冠军,奖品是一颗很大很漂亮的红枣。

今天吃完晚饭,孩子们都吵着要听《红枣林》的故事,我刚拿起书,就听见宝宝说:“昨天讲到大红枣了。

”这说明孩子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昨天”的概念了。

为了让孩子们分享一下宝宝的经验,我问了一个问题:“宝宝说昨天我们《红枣林》的故事讲到大红枣了,对不对?”“对”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特别好,咱们快给宝宝拍拍小手,真棒!”我相信在我对宝宝的经验给予肯定的同时,会鼓励孩子们继续关注“昨天的故事”。

2、“明天我第一个送”
今天吃完晚饭放学前孩子们一起玩了一个小游戏,名字叫“送信的邮递员”,由一个小朋友来做敲门的样子说“叮铃铃”。

其他孩子问:“谁呀?”她回答:“我是送信的邮递员啊!”其他孩子问:“哪来的信啊?”回答:“**来的信啊!”问:“信送给谁啊?”回答:“送给***”然后由***来当下一个邮递员,游戏重新进行。

当游戏进行刚到昊昊这里时,家长们都来接孩子了,于是游戏就被被打断了。

于是我说:“昊昊,咱们明天再玩这个游戏好吗?”昊昊回答我:“好,明天我第一个送。

”为了加强孩子们的印象,我又问孩子们:“今天我们的邮递员送到昊昊这儿就结束了,明天我们请昊昊第一个送好不好?”“好!”
第二天,一开始玩这个游戏,昊昊就第一个举起手:“老师,今天我第一个送。

”我又问:“今天是不是昊昊第一个送?为什么?”“因为昨天该我送了”还不等其他小朋友回答,昊昊就抢着说。

“对,昨天昊昊是最后一个。

”“对”其他小朋友也跟着附和。

把数学概念融入孩子们的游戏和生活中,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也在游戏和生活中运用,“学知识”固然重要,运用知识却更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

六、研究建议:
1、融入幼儿生活的教育
在此次关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研究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问题要来源于幼儿并在幼儿的生活中解决,《纲要细则》对幼儿园教育的总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⑥
在金浩和黄瑾主编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书中也提出了“渗透性的数学教育”即指“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的,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⑦研究过程中的值日生互动墙饰、故事《等明天的小蟋蟀》等等都体现了这种“渗透性的数学教育”理念。

2、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还要重视幼
⑥引自《纲要细则》第5页
⑦金浩、黄瑾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7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的兴趣、情绪情感,这些非认知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当然,在幼儿的游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耐心引导、材料的精心准备以及对幼儿之间个体差异的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保证幼儿更好的发展。

七、附录
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
等明天的小蟋蟀
秋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在忙忙碌碌的找食物,为冬天做准备,只有小蟋蟀还在整天:“叽哩、叽哩”的唱着歌。

一天,一只蚂蚁问它:“小蟋蟀,你怎么还不赶快去找吃的东西,等冬天一到,就什么都找不到啦,到时候会饿死你的。

”小蟋蟀看了蚂蚁一眼:“着什么急,食物那么多,等明天再找也来得及啊!”蚂蚁摇摇头走开了,太阳慢慢的落下了。

月亮渐渐的升起来了,夜晚来临了。

小蟋蟀唱了一整天的歌累坏了,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小蟋蟀又开始“叽哩,叽哩”的唱起歌来,蚂蚁刚刚找到一个大苹果,看到小蟋蟀问它:“小蟋蟀,你不是说今天要找吃的东西吗?怎么还在唱歌?”小蟋蟀看了蚂蚁一眼:“着什么急,明天我一定会找到一个更大的苹果。

”蚂蚁摇摇头走开了,太阳慢慢的落下了。

月亮渐渐的升起来了,夜晚来临了。

小蟋蟀唱了一整天的歌累坏了,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小蟋蟀又开始“叽哩,叽哩”的唱起歌来,蚂蚁找到几个樱桃,看到小蟋蟀问它:“小蟋蟀,你不是说今天能找到一个更大的苹果吗?怎么还在唱歌?”小蟋蟀看了蚂蚁一眼:“着什么急,明天我一定会找到更多的樱桃。

”蚂蚁摇摇头走开了,太阳慢慢的落下了。

月亮渐渐的升起来了,夜晚来临了。

小蟋蟀唱了一整天的歌累坏了,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小蟋蟀又开始“叽哩,叽哩”的唱起歌来,蚂蚁刚刚找到几根香蕉,看到小蟋蟀问它:“小蟋蟀,你不是说今天能找到更多的樱桃吗?怎么还在唱歌?”小蟋蟀看了蚂蚁一眼:“着什么急,明天我一定会找到更多的香蕉。

”蚂蚁摇摇头走开了,太阳慢慢的落下了。

月亮渐渐的升起来了,夜晚来临了。

小蟋蟀唱了一整天的歌累坏了,很快就睡着了。

小蟋蟀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总是说着大话,总是在等明天。

慢慢的冬天来了,下起了大雪,蚂蚁在自己的窝里吃着自己秋天找到的食物,而小蟋蟀却冻死在雪地里。

案例整理:韩艳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