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铭太极拳传抄谱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书铭太极拳传抄谱网络
1、授秘歌(四言八句)(太极拳真意)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
全体透空(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
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
水清河净(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气血流动),
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2、太极歌(七言四句)
太极原生无极中,
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
万象包罗易理中。
3、无极歌(七言四句)
无形无象无纷争,
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无根蒂固,
浑浑沌沌乐无涯。
4、四性归原歌(七言八句) - 宋书铭传抄谱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5、用功五至 - 宋书铭传抄谱
博学(是多功夫)。
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
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
明辨(生生不已)。
笃行(如天行健)。
6、功用歌(七言四句) - 宋书铭传抄谱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7、十六关要论 - 宋书铭传抄谱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
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
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
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8、周身大用论(七言八句) - 宋书铭传抄谱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9、心会论(八言六句) - 宋书铭传抄谱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10、八字歌(七言八句) - 宋书铭传抄谱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宋书铭何许人也?今人知者不多。
他就是《宋氏太极拳谱》的传人,是颇有争议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作者、明代太极拳家宋远桥
的后代,以“太极拳三十七式”称著。
关于宋书铭的太极拳水平之高,太极拳家许禹生、吴图南的著作都有记载,文字不多,录之如下: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中记载: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
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钅监]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
吴图南在《太极拳之研究》[1984年香港商务扳]注解中记载:宋书铭为袁世凯手下的一个机要秘书,自言为宋远桥的十七世孙,精研易理,擅太极拳,其拳式名三世七,以共有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大同小异。
其时太极拳诸名家,如纪子修、吴[钅监]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及吴图南偕相拜访宋氏,与宋推手,多莫能自持。
当时是民国初年,太极拳家许禹生在北京创办体育社,聘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钅监]泉、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等人为教员。
这些人都非等闲之辈,如杨少侯、杨澄甫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杨健候之子;吴[钅监]泉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全佑之子;刘恩绶、刘彩臣皆为吴全佑之徒。
据先师吴图南先生讲述:宣统末年(1911),吴图南从友人处得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署名宋远桥的传抄本。
后来吴[钅监]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都抄了一份。
当时,许禹生有个朋友,叫宋书铭,在袁世凯处当幕僚,也会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是祖传的,他自称宋远桥是他的远祖。
于是,体育社的许多教员都随许禹生去访宋书铭,同去的有纪子修、吴[钅监]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吴图南等.人到宋书铭住所之后,宋很客气地接待大家。
吴图南告诉宋,说他从朋友处得到一个《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
宋听说之后,马上到内室,也找出一本家传《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拿给大家看。
两者除了名目略有不同外,内容完全相同。
后来,宋书铭应大家的请求,表演了“三世七”太极拳,和现在的太极拳大同小异,没什么使人意外的。
接着许禹生与宋书铭表演了推手。
只见:一搭手,许就不自在,处处受制,歪歪扭扭,不能自持。
大家看,宋推手的路
子不同,一般人推手,都喜欢用两只手掌压住对方双臂,宋则不同,两手臂专在对方双掌之下,用手背和胳膊外侧与人接触,他们表演完毕,其他人多有不服气的表现:因为,这一行人都是当时京师太校拳之翘首。
然而,一搭手,不得了,竟然都和许禹生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是宋书铭的对手。
其中最惨的要算纪子修了,纪早先是练岳家散手的,很硬梆,后来从凌山学太极拳,凌山是杨禄禅的徒弟,以刚发著称,所以,纪子修就刚上加硬。
他看到其他人柔化对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是硬的,双手掌死死压在宋的双臂之上。
孰不知,这恰对了宋书铭的胃口,眼看纪要把宋压垮,纪猛一用力,打算把宋击翻在地,就听“嘭”地一声,纪就似断了线的风筝,倒-飞出去,跌倒在地。
切磋之后,众人纷纷向宋请教。
宋书铭把珍藏的祖传《宋氏太极拳谱》抄本赠送给众人。
这些人多是吴氏太极拳家,所以《宋谱》就被吴氏太极拳吸收,以后成了吴氏太极拳的经典。
《宋谱》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呢?何以如此厉害。
这就是许宣平《十六关要论》等经典,其中讲到“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太极拳的功夫有五乘,曰:骨、筋、皮、毛、气。
歌曰:
磕格碰撞是骨打,
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
毛发松弹手三阳,
气形化一归无象,
阴阳互感通天下。
论曰:
凌空劲不达,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毛发松弹守三阳:
此乃神明的“神拳”之攻防功夫艺境,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
谚云:“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
即然“正阳为一”,为何以“三阳”言之?而又言“守三阳”?此中精义,须辨而知之。
此“守
三阳”。
乃取“泰卦”的“三阳开泰”立义。
泰卦卦象,坤上乾下。
即如人体修练,外阴形,内阳气,修练拳术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正是“亨通泰平”的“阴平阳秘,其身乃治”的身体健康,安泰平和之景象。
但为何言“守三阳”呢?因为“正阳之气”分为三种用法,这在《拳经拳法备要.气法指要》中的“歌诀”说: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体;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此歌诀中说明了内阳之气的两种用法,一部分阳刚之气,放置在少腹丹田中,做为定砣而使用。
一部分阳刚之气贯通筋骨壮拳势了。
此两部分阳刚之气的作用已经说清楚了。
已是“二阳”已明。
尚有“一阳”又哪里去了呢?做何用了呢?这就是具有抗击打能力的“铁布衫”之功夫的说法之存在的道理。
即有一部分阳刚之内气,根据具体功法,已在身体的“皮里肉外形成了一层薄膜,此薄膜的形成,犹如人体穿上了一件布衫,而此薄膜布衫具有护体的抗击打能力和效果,故以“铁布衫”喻之。
这样,我们就知道“守三阳”之说,是指“少腹丹田的定砣之阳气,使之不能离位;合成铁布衫的阳刚之气的薄膜,使之不能消失,方具有抗击打的护体之功;随时以备出击壮大拳势击人的阳气,要守住而时以蓄备之。
这就是“守三阳”之精义。
然定砣之阳气,成膜护体之阳气,二者衷于职守也就勿虑了。
最难的就是“壮大拳势的阳气”之如何守了?
此句“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关键在一个“松”字上。
一般的习拳者在读到此句话时,认为“松”是指外形的“松活,松灵”来认识的,其实不然,《内功经》中说:“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
注文中说:“松者,柔之甚也,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
说明此“松”字是言表“内劲”之贯通筋骨壮拳势那“一阳之气”的状态的。
因为此时的功夫艺境已经到了“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了。
哪里还会有“外形”的“松紧”问题可谈论的呢?也只有“内劲”的“松紧”问题可谈论了。
况且,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就连内劲的“升降”法式的“吸提呼放”都不得已置之不用了。
只运用内劲的“寂感遂通”的“涨渺”法式了。
如果以内劲的浑圆收聚之“渺法”为“紧”,则内劲的浑圆发放之“涨法”为“松”。
则此乃是此时此境之内劲的“松”与“紧”的认识。
以这样的观点,来认识“壮大拳势的那一阳之气”的“松弹”二字之精义,也就是此内劲的“涨”发之方法了。
以上述对正阳之气的“三阳”功能之分配的论述,来认识“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诀言的精义,也就不会偏颇了。
修练、建体、至用,自然有法了。
首先要确定:“毛发松弹守三阳”已是“三阳开泰”的神明艺境的“神拳”的功夫了。
正是“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乃一触即发的功夫得矣!自然具备有“荷叶滚珠”的“无点不弹簧”之功夫,又有“沾衣如号脉,沾衣十八跌”的功夫。
又有“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
此数项功夫艺境,才能体现出神明的“神拳”功夫艺境。
神拳功夫艺境才能充分体现出“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拳诀之全部精义。
然须要将神拳的“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攻防功夫艺境之实质内容,解释一下,才能让习拳者按法而修,功有所得。
不至于进入误区。
来力不入,是因为有内劲在皮里肉外的合膜功夫,此膜合成,犹如身体穿了一层衣衫,具有相当的抗击打能力,自有护体的功能,古人称之为铁布衫。
当对方击来时,有击到空桶壁上的感觉,自己不受其力的冲击而受伤,故曰此功夫为“来力不入”。
去力无阻,是内劲化于无形,当对方击我身体某处之时,我不畏其击打,当其击我身体瞬间,我内劲已然将其节节摧打直至脏腑,可
造成对手被击打状态,此谓之“去力无阻”。
亦可主动攻击而用,攻击时只触其皮毛,其必应击飞跌而出之,而其不觉有受力击打之感觉,只觉一触即飞跌而出。
亦是“去力无阻”。
关于“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艺境,我行拳江湖数十年来,常证验于怀疑者,皆能让其试之亲自证验,无一次失误。
故以此交友甚众。
我并非自我吹嘘,实乃“以形鉴真”之证验也。
我亦并非人前夸耀之辈,与我习拳的弟子张××,二十年的时间内并不知道我具备此种功夫,就在二零零三年十一月某天,一名美国朋友经徐谷明先生的弟子介绍来拜访时,我特约张××来一起陪客坐谈,在坐谈过程中谈到这种功夫时,为让这美国朋友相信,只得亲身一试,让这美国朋友随意击打我,(他从小练了八年..国拳术,很有一定的击打力度),他先以小臂击打我左小臂,内横向一击下去,力度很大,我用了“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法式,触及之后,其即觉得右肘、肩、胸、腹内,受到重创一般痛苦难受。
稍微休息片刻,待其身体舒适,我正面偏马中盘式,其亦中盘架式直拳连击我腹部三拳,第三拳时其用上钻拳击我胸口窝处,我此时只用“来力不入”法式,但其拳头仍然骨疼,可证其力之大。
张××见其击我胸口窝处,着实吃了一惊,深恐将我击伤,可证其不知我具备此种功夫了。
第三次其连续两拳击我右胸肩窝云门穴、中腑穴处,我用“虚体来风”法式,将其所击之力透体而过,不受其力,使这位从美国来我国学习汉语、针灸的朋友,诺雷顿先生惊讶不已,深感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博大精深不可测度而不可思议。
以后,诺雷顿先生拜我为师,学习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愿意宣扬中华民族文化,宣扬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甘愿作为一名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的虚灵妙境,正是“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真气功夫”的体现。
但体内尚有铁布衫之膜形,丹田定砣之气,即内有“内劲之形”尚未到内气无形无象之候。
如果以“毛发松弹守
三阳”与“皮打抖弹震死牛”,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攻防功夫艺境来比较的话,“毛发松弹守三阳”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艺境。
故我认为“毛发松弹守三阳”为神明的“神拳”之全体透空太极境界。
后者为神知的“气拳、意拳”的劲形反蓄之懂劲的后期之艺境。
“皮打抖弹震死牛”体现的是七年一中成的功夫艺境;“毛发松弹守三阳”体现的是十年一大成中的功夫艺境之一。
一为神知,一为神明,两者的攻防功夫艺境,自有其水平高低的诧异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宋书铭,所以手臂放在对方手臂之下,他打的是手三阳经,皆在手臂外侧,即汗毛的一侧,故有“毛发”之称。
然而,这是太极拳的第四乘功夫,下面我们就要讲个太极拳第五乘功夫的故事。
宋书铭与太极拳名家推手的事立即惊震京师,访者日众,多被宋婉谢。
一天,杨氏太极拳宗师杨少侯携徒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来到宋书铭住所拜访。
少侯先生是当时京师太极拳第一人,其技艺之高、名气之大胜过杨澄甫,他的太极拳得班侯的亲传,儿时得乃祖禄禅教授,功夫极佳。
宋闻听少侯来访,亲自迎出门外。
把少侯一行让到室内,寒喧过后,少侯表明切磋拳艺的来意。
宋书铭对少侯久已闻名,能与少侯接手,就是一份殊荣,何况登门造访。
当即到室外,接手。
宋与少侯一搭手,竟然空如无物,就感到遇着对手了。
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
两人似乎静止,少有动作。
只见少侯像是在练气功,头悬、身正、气沉、体舒;宋则相反,运功、提气,不敢稍有松懈。
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来。
过了一会,连声说:“好厉害的'凌空劲',我领教了。
”接着咏歌诀一首: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故事讲完了。
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什么?为什么达不到?要找答案?吴图南大师告诉其病在: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关于“凌空劲”吴图南先生有《凌空劲》歌一首,如下:
凌空劲歌
禄禅、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倚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如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琢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顾留馨《杨少侯凌空劲》)
十六关要论(授秘诀)
十六关要论(足、腿、膝、腰、背、顶、气、掌、指、髓、神、耳、鼻、口、身、毛)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
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
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
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活泼于腰
——即腰为主宰。
腰位于腹背之中,胯之上,身之下;为全身之重心,中定所在,触之则灵,枢纽也。
其为链状关节,有三根轴。
其中冠状轴,能做前后俯仰屈体运动;矢状轴能做左右体侧屈体运动;垂直轴能做左右旋
转运动,三轴联合,能做环转运动。
太极拳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一动”就是腰动,腰动无有不动,腰静无有不静。
源动腰脊,全身百骸九节无不随腰之虚实变换而转换虚实。
转换失灵,触之不能旋转自如,病在腰僵滞涩;
牵挂抽扯,前俯后仰,掤劲不足,病在腰软塌陷;
迎送失当,引进落实,未能尽化,病在腰间缺少折迭;
上重下轻,骶骨无力,脚下无根,病在腰脊欠缺松沉;
劲气不畅,发劲不透,劲力不能专注一方,病在腰隙虚实不清。
太极拳以腰为纛、为轴、为枢纽,主宰在腰,变换虚实,在外为动作,在内为心意。
中和在抱,分清虚实,活泼于腰,作意转换自然,而周身方能圆活自如。
灵机于顶
——即虚领顶劲或顶头悬,为提起精神,领袖全局,以求贯彻也。
常应常静为之灵,随势主发为之机。
俗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可见灵机即是心神,为精气所化,心主官能,其生发于顶。
顶即是头顶,周身之主,全体之纲领。
头顶比乾,乾卦属天,是为天根,位居至高清虚之地。
百会朝天,天门洞开,此方寸之地虚灵(领)而高耸直竖,使六阳之首如临虚空,提起精神而使神贯彻于顶;提挈全身,使轻清上升,升发一身阳气,达到炼气化神之成功,而使满身轻利。
虚灵(领)顶劲宜在似有若无之间,不及则萎颓,太过则僵直,皆失灵机。
适中则虚灵含拔,知觉机敏,自可免除太极拳板滞迟涩之病,而带来一片灵动和生机。
正如诗之歌咏:“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和”。
神通于背
——即含胸拔背,劲发于脊背之谓也。
胸背为胸腔之前后,脊背犹如栋梁之于屋宇。
通过胸微内含,两锁骨松沉,束肋下气之含胸致胸舒,使劲力利
于在胸中运化;而通过背部肌肉的向下舒松及两肩脊骨的微提并略往后上方拉起,胸音开劲之拔背致背顺,使劲力利于在脊背卷放。
此即含胸拔背也,即舒胸顺背也。
背顺肩,肩顺项,项顺顶,顺舒之中自寓含拔之义。
如此方能端直其身,中和在抱;空洞其心,真一其意。
能端直其身,中和在抱,则脊梁松竖,五脏得位;能空洞其心,真一其意,则气机和调,神得凝炼。
如此,含胸以虚而下气,拔背而正以通神,神通脊背三关,力由脊发,自然得路也。
流行于气
——即行气如九曲珠,轻灵贯串,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虚明通达者神也,流通活泼者气也。
太极拳的修炼模式以先天之气(丹田之气)补后天之气(上焦之气),即炼气补宗,使自身整个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其旨在宁定松静自然。
心静则天机活泼,身静则浩气流行,玲珑宛转,圆转如意,轻灵贯串,过三关,行周天,往来六虚,融通百脉,被于谷中,畅于四肢;百骸九节,五脏六腑,虽极微处,苛心意所至,无微不至,亦无往不利。
行之于腿
——即举步行动发之于腿之意。
太极动步以腰为轴,动转有位,实腿碾转,出步落腿,两胯两腿相联相随;变化如箩圈,顺逆起伏,进退转换,相联相制,轻灵贯串,刚柔从容,虚实渗透;以实腿控制举迈之腿,实腿蹲虚脚伸,实脚送虚脚,起脚无须蹬,落地毋有声,犹如猫之蹑足潜行,轻灵、沉着、稳固,兼而有之,其若惕也。
是谓太极步。
太极步变换在腿,根节胯,中节膝,梢节踝,相联相制,出步落腿有缠绵意,有屈伸势,柔和利滑,细绵不断,节节贯串。
动势之时,以足领膝,以膝领胯;静势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
以致动静一源,不知谁之为领,孰之为催;而又领之为催,催之
为领。
轻轻提起,慢慢潜行,默默催止,弧进弧退,全神贯注,气势腾挪,神行连绵如行云,恍若身置太虚中。
太极步行之于腿,举步要轻,动步要灵,落步要准,虚实分明。
所谓虚者,非空,非全然无力,其神相连,其势不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
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完全占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
两腿虚实的变换,不能骤然而来,倏然而去,变转交替得越细致越细腻越好,此渐虚而彼渐实,此渐实而彼渐虚,不断流变,逐步转换,中和在抱,气定神闲,沉着而轻灵地前进后退,自然无迟钝滞泥之弊。
蹬之于足
——其根在脚,脚踏实地,足跴五行(或足跐五行),劲起足根之谓也,非仅止起脚蹬而外击也。
“跴”与“跐”均为踩字之古异写,故蹬之义在此主要为“跴”“跐”即踩也,踏也。
足方,像地比坤,以其能承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无倾倒之忧,故为一身之根基,稍有不合,全体之气俱不和矣。
故曰:“足为地关生命扉”。
太极拳运动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足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完整一劲。
完整之劲通过足而作用于地,蹬而反作用于全身,故其根在足。
正如陈鑫所说:“(足之)运动是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在地上。
”
实实在在的踏在地上,是合力之谓,要紧在足根踏实,五趾微微蹑摄,整个脚掌掌缘贴地,而足心涌泉形洼虚涵,如猫之蹑足而行,“千变万化由我运,脚打踩意不落空”此即为“脚踩涌泉”。
脚踩涌泉,则足有蹬劲而下盘稳固,举步轻灵。
配合虚领顶劲,则有顶天立地之气慨。
若“涌泉无根腰无主”,则“力学垂死终无补”。
运之于掌,贯之于指
——即一身之劲气,练成一家,劲起脚根,注于腰间,敛入脊骨,
布于膊,通于掌,贯于指之谓也。
即形于手指也。
《太极指掌捶手解》曰:“自指下至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即自指根端至腕间的部分(不包括手指)里侧为“掌”,俗称之掌心。
掌连手指,即上肢腕以下,为“手”,俗称之手掌。
五指为“指”,俗称手指。
掌指为力梢,为喉头之宾辅,门户也。
故须“运之于掌,贯之于指”。
以杨家太极拳为例,行拳掌要含虚,四指自然微分,大拇指圆张,成八字瓦楞掌,或称荷叶掌,亦称美人掌。
掌宜坐而指宜舒。
掌心形凹而含虚则灵,善粘贴而运而利蓄劲。
蓄劲之时,其气由上而下,由指掌而肘而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沉于足根,起而反作用于全身而行发劲。
发劲之时掌心劳宫微吐,其意微凸,则能得实而弹发。
其时气由下而上,劲起足根,发于腿,主宰于腰,敛入脊骨,布于两膊,运之于掌,贯之于指,喷薄而出,是谓“出劲”,亦是“出精”。
蓄发吞吐之间,能“运之于掌,贯之于指”,方能作绕指之柔而至柔至刚,充分发挥“手是天关机势门”的作用。
敛之于髓
——即内敛其神,外聚其气,动牵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之谓也。
太极拳以修心养性为旨,故放心之意,外驰之神,宜收敛于内而心神专一;虚静归定,聚气敛神而不外散越。
欲要神气不外散越,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须腹心松净,五灵沉着,劲宜曲蓄,气宜直养。
概言之即“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
先天之气宜稳是指,以心行气,务沉着,而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顺逐,而便利从心。
后天之气宜顺是指,呼吸和顺,吐惟细细,纳为绵绵,似有若无,一任自然。
气无暴动则二气和也,和则气垂中宫,八方鼓荡,流通活泼,虚明通达。
中和之气周匝一身,轻通腠理,穿渗于膜络,深入于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