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文化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难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一)变化情况:
1、男子的长袍马褂流行于整个近代。

2、鸦片战争后, 传入中国,并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3、辛亥革命后, 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几十年大为流行。

4、20世纪20年代以后, 成为城镇新潮女子的日常着装。

5、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中山装和以列宁装、 连衣裙为特征的 迅速取代西装、旗袍。

6、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民众服饰比较单一, 和 流
行。

7、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
得个性过渡。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现代服装
女子:旗装→上衣下裙、改良旗袍→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现代服装
(二)服饰变化的特点: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转向适体、美观和平民化;
现代服饰则由政治化、单调性转向开放性、多样性。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1、四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 、 是分不开的。

同时受这个地区的 、 、 、 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提供了前提,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适应、趋时、吸收和创新是根本。

四大菜系分别是 、 、 、 。

2、西餐的传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传入:1840年 后
(2)影响:西餐中常用的 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中西饮食的比较: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4、西餐传入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是北方的。

其典型的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其典型特征是中西合璧。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年代前后,居室建筑和家具陈设表现出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婚姻习俗的变化: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恋爱___ _、婚姻___ _ 转变。

3.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的新式葬礼,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代替土葬。

4. (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二、合作探究—质量检测、小组互学案
合作探究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哪些特点?
合作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
“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

……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脓血。

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

……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2)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3)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4)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近现代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

(至少两项)
第二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导学案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趋势: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2、城乡居民代步工具的发展变化:
(1)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北平、天津、上海较多。

(2)自行车在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城市普及,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3)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又一重要交通工具;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新的代步工具。

3、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的演进:
(1)航运:1865年4月,中国首次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推动了近代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

(2)铁路: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收回的蓬勃发展,中国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一个新时期;2006年,铁路全线贯通。

(3)城市交通:1906年,第一个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运行;1969年,北京开始运行,结束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全长约30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4)民航:20世纪年代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备注: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中国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邮电通讯事业的逐步完善
2、电信事业的发展:
三、交通、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
加强沟通,促进交流;促进城市化进程;改变生活方式,更新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二、合作探究——质量检测、小组互学案
合作探究:探讨我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巩固练习: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下列职业人员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
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
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
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
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D、发昌机器厂成立
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能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中国近现代有首诗:“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个行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轮船航运
C、飞机航空
D、有线通讯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李鸿章材料二:“凡穷则变,变则通。

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

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许,总做不到。

……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李鸿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回答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

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导学案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征:
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了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特征: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铅字印刷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

2、各种报业的发展状况:
(1)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的作用——促进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政论性报刊:高潮阶段——维新运动时期;兴盛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成立后;
作用——宣传政纲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3)通俗性报刊:特点——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消闲娱乐的需要,专门分工。

3、国人办报情况:时间、标志:1873年《昭文新报》
维新运动中,办报成为维新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近代广播的发展状况:记住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第一:
播放内容的变化:由新闻、商情、文艺——言论、教育、娱乐、社会乃至宗教等多方面扩展。

2、电影的发展状况:
(1)发展阶段:从无声——有声;从黑白——-彩色;从进口片------国产片。

(2)国产电影的发展阶段:民国时期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

3、电视的发展: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的出现电视台。

(1)彩色电视的出现:1973年。

(2)电视节目内容的变化: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严重概念化、口号化的节目到今天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的多、多、多、多。

电视的发展趋势:朝数字化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互联网出现的原因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原因: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2)现状: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

2、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主要经历了四次重大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次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二、合作探究——质量检测、小组互学案
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2、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
①打电话与女友约会②坐小汽车逛街③穿着中山装看电影④喝着咖啡读《新华日报》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三次局部战争,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

这一状况与哪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A.信息技术B.原子能技术C.生物技术D.航天技术
4、某校学生剧团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历史老师发现有一场景与史实不符,它可能是()
A.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手持《民报》,聚集民众发表演说
C.外国军舰在长江航行,向革命派施压示威 D.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于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5、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对以上表格反映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报纸业发展缓慢,呈现被其他大众传媒取代的趋势
B.广播业发展最快,广受观众欢迎
C.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D.互联网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但费用昂贵,因此发展受到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