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青藏铁路征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故事青藏铁路征文
关于青藏高原筑路兵的感人故事:
终于到了唐古拉山口!石碑上镌刻的数字明白无误的告诉我,脚下踩着的土地海拔是5231米。
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50%,此时此刻,放眼眺望连绵千里,白雪皑皑的冰川,才能深切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时值盛夏,山口的温度不会超过5摄氏度,带来的羽绒衣派上了用场,想起内地正遭受几十度高温的煎熬,真有两重天之感。
虽然高原反应强烈,但我们毕竟上来了。
大伙很是兴奋,但又不敢大声叫喊,不敢快速走路,气还是接不上。
选景,拍照,一切动作都是在“一慢二看三通过”中进行的。
唐古拉山脉素有“中华水塔、三江源头”之称。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
在这个世界屋脊上,常规的气象原理是不适用的。
即使是夏天,也是一天有四季:一会儿狂风大作,暴雨滂沱;一会儿鹅毛大雪,冰雹交加;一会儿又已是雨过天晴,烈日晒烤。
在这个生命的禁区,一般的人别说干活,连思维都慢了许多,常常突然就“短路”了,脑子一片空白。
当初,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国内外都是一片置疑声。
现在,数万名筑路大军正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奋战在千里工地。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铁道兵”面前,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
铁轨日夜在向拉萨延伸,“铁道兵”创造的青藏精神也在高原升华。
在青藏铁路采访的日子里,我时时刻刻感受到铁军身上勃发的、无所不在的青藏精神。
青藏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从格尔木到拉萨,千里工程线上,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感人故事。
当青藏铁路上马的消息传开后,全路20多个工程局几十万职工群情激动,纷纷请战。
有17000名员工的铁20局,七千多名职工写了决心书,报名上高原。
他们中,有40多年高原地质、气象、冻土的观测研究者,有父子两代的铁路建设者,有上世纪70年代奋战青藏线一期西宁至格尔木又转战上高原者。
各工程局的决策者都明白,由于高原特殊的气候、地质等条件,必须花巨资引进许多工程和医疗设备,这些东西下山后就派不上用场了。
还有高原补助,后勤保障,环保等因素,干青藏线很难赚钱。
但他们都义无返顾,挥师西进。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铁道兵”们为国分忧,勇挑重担的壮举,诠释了奉献这个词的真谛。
青藏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青藏铁路是史无前例的开拓性工程,其险其难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它的勘探、设计、决策经历了几十年的科学探索和论证。
为了它,中铁西北研究院三代科研人员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火山冻土观测站默默观测了40多年,取得了宝贵的数据。
全线投入数千万元,对80多个施工难点进行科研攻关,在冻土隧道开挖、支护、通风等应用技术取得新成果,已完成的工程,优良率在90%以上,43项被评为优质工程。
如此艰巨的特大工程,至今仍然是零死亡,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在青藏线采访的日日夜夜,我的情感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灵受到极大的洗涤,思想受到极大的教育。
世界屋脊上,战斗着一群最能吃苦,善打硬战,无坚不摧的铁军。
有了他们,火车开进拉萨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