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纸梁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嘉兴第三中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纸梁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设计探究
海盐高级中学叶建新.
[内容搞要]本文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展开教学。

以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纸梁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为例,从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精心设计,分析任务;设计方案,完成任务;多面结合,评价任务;开展活动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五个方面进行“任务驱动法”教学阐述。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任务技术试验设计制作评价
通用技术新课程已走过三载,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怎样准确地把握好教材和大纲?怎样制定、设计一个科学合理地教学活动,特别是《活动手册》中各种模型制作活动,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每位通用技术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从课堂教学中实际出发,以《纸梁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为例,从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等几个方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尝试。

任务驱动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并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教学目标。

具体办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等,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合理设计任务,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完成。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任务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教师、学生三者是一个积极的互动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任务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将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的氛围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
极、主动的能动状态。

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知识的实际情
况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实际
水平,创设情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任务。

如以《纸梁模型设计与制作》为例,先介绍日本著名建筑师阪茂设计的纸桥,纸桥重7.5吨,桥身由281个硬纸筒组成,每个直径4吋及11.9毫米(如上图),纸桥十分坚
固,可以同时容纳20人同时站立,提醒人们摒弃对纸的
偏见,它也能“坚固”。

后通过已做好的纸梁模型演示:
在纸梁中间挂重物,逐渐加重,直到做成的纸梁可以承
担起五千克为止(如右图),教师说:“还可以加下去,
只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再演示下去”。

学生听了半信半疑,激起了学生制作纸梁模型“任务”的欲望。

当《纸梁模型设计与制作》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提出总任务和要求,如这个技术试验:做成的纸梁能抗压、抗弯,使纸梁能达到一定的承重目的,并且承重越大越好。

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并对如何完成这一总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如纸梁中间填充物形状设计及不同形状受力分析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任务”打下基础。

二、精心设计分析任务
学生接受了任务,通过老师的指导,了解到纸梁模型设计制作的一些要求,对完成任务有了个大致思路,接下来就是分块分析任务,使任务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

任务分析是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可以把这个总任务分成几个子任务,使学生分块完成这几个小任务。

任务①——统一规格,外形结构设计。

纸梁外形为长方体,两端开通不封闭。

这是一个尺寸大小、
规格统一的纸梁(长为297mm,宽为50mm,高为20mm)如右图,
相当于国际跳水比赛中的规定动作。

任务②——自由发挥,内部形状设计。

利用剩余的纸设计成什么形状(纸梁只用A3硬卡纸一张,
不能增加其它纸和物),作为长方体内填充物,怎样加固纸梁,
才能抗压、抗弯性好,具有开放性,相当于国际跳水比赛中自
选动作(不限难度限制,自创新动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任务③——合作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设计成的纸梁是否实用,抗压强度如何?先个人设计一个方案,然后小组成员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分析、优化,引导学生不断质疑,不断修正,共同寻找完善纸梁设计方案。

任务④——动手探究,制作纸梁模型。

按设计好的方案,制作(如右图)纸梁模型,培养学生的
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在探究制作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可采用
不同的分组方法)、团队协作精神。

任务⑤——承重试验,验证设计方案。

由学生亲自试验纸梁模型承重大小,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并且学
会技术试验方法,“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以上这几个子任务中,纸梁中间填充物形状设计
是整个技术试验成败的关键,是核心任务,设计过程中
需要用到压力、拉力、弯曲力等知识。

根据学生的现有
的知识水平很难完成,教师可提供与本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如梁的受力示意图等力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这一阶段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为主,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哪里着手,先作什么,后作什么,哪些方面要注意等问题。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纸梁中间填充物什么形状结构承重要强,在纸梁的什么位置加强,效果要好,同时要求学生明白:承重位置在纸梁的中枢线上,并提醒学生设计出来的方案要切合实际,不要设计的很好,但制作起来有难度或制作不出来、或纸张不够用。

三、设计方案完成任务
经过教师的指导、分析任务后,接下来制定设计方案,由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等几个环节组成,最后进行纸梁模型制作及测试,完成任务。

平桥 圆拱形桥 斜拉桥
1、大胆构思 制定方案 ①收集信息:老师事先布置好任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实地考察等)收集有关桥梁设计的信息。

了解桥梁的种类及建筑师的设计思路。

如平桥由桥面和桥墩组成,是几个桥墩承受重力;圆拱形桥把桥的重量分散
给几个圆拱形桥墩,适合距离较短的河面;斜拉桥通过桥面上许多钢缆,把桥面的重量传到中间的大桥墩上,再由桥墩把承重力传到地面上(如下图)。

其它还有立交桥、石桥等,面对收集到的各种桥梁信息,观察它们形状不同之处。

②设计分析:纸梁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能达到一定的承重目的,并且承重越大越好。

结构稳固,学生便于制作。

纸的形状设计是关键,常见的形状有:长方形、圆柱形、三角形、梯形等,采用什么形状,稳定性好、强度大(抗压、抗弯性好)。

又要考虑材料如何连接(纸的粘贴)等方面。

③方案构思: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设想。

引导学生在结构设计中从多角度、多方面构思,并且把握好核心问题:怎样的形状设计纸梁承重大,效果好。

④方案呈现:用草图方法把一些零碎的想法形象化、具体化,并进行综合。

并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桥梁模型草图,大胆地发挥自己地想象进行设计。

⑤方案筛选:将多个方案产生以后,对这些方案进行筛选,设计出来的方案很多,截面形状图形五花八门、形式多样,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分析,要切合实际,不要太理想化,也不要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

是利用有限的材料(本试验总共
才一张A3硬卡纸)纸梁承重能力大为前提,
设计一个认为较好的方案图。

教师对学生
设计中出现的方案进行归纳(如上图)对
于左边6个图,(1)图用了四个长方形比
较牢固,但纸张材料不够用。

(2
)图由二
个梯形组成,中间抗压性不是很强。

(3)图中间由三个三角形做成,三角形框架结构,它结实、稳定且用料少。

(4)图做成椭圆形,易变形,不太容易做成。

(5)图相对(3)图不太容易抗压。

(6)图用了三个长方形,且还有多料,中间那长方形加了一条对角线,相对较为稳定、结实。

通过设计图案逐一分析,各种设计方案各有特点,认为(3)、(6)图相对稳定性、强度好一点,也可以用其它的方案图,用来验证那个最强,要求学生明白: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以防抑制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2、模型制作 技术试验
个人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再经小组间讨论、交流、优化,最终确定一个方案,开始制作模型。

具体步骤有:划线、裁剪、折叠和粘贴填充物、将填充物放入纸桥内封口等几个主要环节。

教师指导好学生,找出纸梁制作合理流程图:
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发挥、去想象,让学生大胆试验,具有挑战性。

对于设计制作过程中有困难
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统一讲
解。

如制作过程中纸的粘连问题,直接关系到本试验成
败,注意粘连的面积要大,不能出现边边相连、边面相
连的现象,这样强度不大,应该纸的面面相连,效果
最佳。

学生制作任务完成后,让学生亲自做承重试验,把活动推向高潮,教师在旁监督,比一比,赛一赛,又薄又轻的A3硬卡纸到底能够承重多大的力?谁的纸梁模型承重最大?让学生亲身进行技术试验,检测自己的模型是否“合格”,强度是否足够大,有一种亲身感受、体验的经历,同时也会尝到技术试验“酸 甜苦辣”。

3、多种组合 分散任务
分组讨论时,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尝试不同的分组方式。

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优生与优生分在一组,对他们完成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几个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分在一组,消除他们的依赖思想(与优生在一起,懒得动脑筋,反正
人家会完成任务——这个技术试验),给他们压力----设计、制作任务,迫使他们“挑起大梁”,当一回主人,这中间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多加点拨,开拓他们的思路。

视教学情况,适时交换不同的分组方法,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许多不同的知识,起到了“提优补差”的教学效果。

4、课后延伸继续探究
本试验完成后,教师可以叫得分高的小组介绍他们制作的方法,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再次讨论纸梁结构特点,为什么相同材料(一张硬卡纸),不同形状的纸梁其承受力会有差异,这种方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承重力。

最后,总结本试验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案。

对于积极性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重新发给试验材料,课外重做本试验,可以把这个活动深入下去,继续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完善设计方案。

四、多面结合评价任务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对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认定的活动。

评价既是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完善作品制作的一种方法。

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因此,评价要贯穿于设计和制作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收集信息、设计、绘图、制作、测试等过程。

贯彻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教育好学生,一件合格结构设计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反复磨砺而成。

通过评价,使学生更加明确评价在任务中的作用。

在整个设计制作及评价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促进者,为学生出谋划策,提供有关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

附:任务评价表
技术试验名称:
班级学号小组合作成员总用时分钟
下为不及格。

(也可采用等第办法评价)
五、开展活动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开展纸梁模型设计与制作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积极性。

但在制作过程活动中,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指导好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问题1:纸的粘连问题。

起初学生对纸的长度计算得很精确,但粘纸时发现没有粘的边,如图三角形形状方案,应多留一条小边,
或加一条小边,这样才能起到加固的作用。

只有通过实
践,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体现了新课程“做中
学,学中做”的课程性质。

问题2:承重试验。

有的学生急于求成,一下子加得很重,结果把纸梁压垮,没有测出承重数据。

强调:应“逐渐加重”,不断观察纸梁有无变形,直到压垮,并记录数据,才能正确掌握整个技术试验方法。

问题3:填充物问题。

虽然本试验明确规定,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但部分学生为了使纸梁承重大,弄虚作假,偷偷摸摸加了如报纸之类的东西,失去了试验的可信度。

教师先给予“表扬”,然后教育好学生——作为技术试验者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犯这样的“冒进错误”,应从设计方案上下“功夫”,来提高设计质量。

不管怎样,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尝试,学生整体完成任务情况较好。

本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过程、设计过程、制作过程、评价过程,不仅明白了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不同的结构形状强度是不同的道理,而且学会了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纸梁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想法(包括幼稚、不成熟、甚至“怪异”的想法),教师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教育好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的设计方案,并为别人的成功感到高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与《技术与设计2》
顾建军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生活动手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
3、《纸质梁结构设计和制作》教学设计章青道
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何克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