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成因
【正文】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毕生致力于“自我实现理论”的研究,他把自我实现作为他个性理论的最高理想和追求的最高目标。
所谓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就是人的潜能(如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的充分发挥。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产生,有赖于人的各种基本需要的满足。
由于人的需要的多层级性,决定了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每一次自我实现的满足,都会引导人们达到更“丰满”的自我实现。
本文想就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形成作一分析,以探讨其理论形成的条件及给与我们的启示。
一、“自我实现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
马斯洛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童年:“我是一个生活在周围都是非犹太人之中的犹太儿童。
这种处境倒有点象一名最初被录取到白人学校就读的黑人儿童,我感到既孤独又痛苦。
可以说,我是在图书馆,在书堆中,在没有亲朋好友的状况中长大的。
”[①]童年没有朋友、没有欢乐、孤独不幸的马斯洛,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努力,反而在图书馆和书堆中养成了潜心读书、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为马斯洛一生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学术思想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斯洛在他人生的早期阶段,曾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进行过多方面的学习的考察活动。
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洲一些最优秀的学者慑于法西斯希特勒的迫害,纷纷逃离纳粹德国,来到美国。
马斯洛就在这些杰出的学者中竭力寻找朋友,并虚心向他们学习。
他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魏特海默直接指导下研究整体论,他认真钻研和学习阿德勒、霍尼和弗洛姆的著作和学说,从而深刻认识到社会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他还在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进行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在著名人类文化学家贝尼迪的指导下学习研究人类学。
马斯洛还对美国北部印第安部落进行过现场调查,发现人类具有潜在的跨文化的基本本性。
这些多方面的学习和影响,使马斯洛着实增添了日后研究“自我实现理论”的功力。
二、“自我实现理论”形成的直接原因
1、认识到传统心理学的暗淡面
马斯洛曾一度醉心于行为主义,并认为研究行为主义是研究心理学的真正途径,只有行为主义可以改变世界。
他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我发现华生,我接受
了行为主义,这使我爆发出无比的兴奋……。
妙极了!我坚信,这里是一条通向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疑症,从而改变世界的真正道路”。
[②]随着马斯洛第一个孩子的降生和对孩子教育的失改,马斯洛终止了对行为主义的迷恋和盲从。
在此基础上,马斯洛深入对行为主义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指出:行为主义对人的理解是狭义的、人为的和相对无效的,他们把人看作是由环境塑造行为的生物体,使人失去了人性,他们根本没有抓住人类所特有的东西。
当时在美国,与行为主义有同等重要影响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
马斯洛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弗洛伊德著作的同时,也认真学习和研究了阿德勒、霍尼、弗洛姆等人的著作和学说,深刻认识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缺陷。
认为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病人和精神病人这些不正常的人,只重视人的“病态”方面,而无视人的伟大力量和优良品质。
所以马斯洛认为,传统心理学都是致力于研究人类中那些蒙味的、消极的、病态的和兽性的方面。
由于他们在心理学上强调研究残缺个体,所以只能形成一种“残缺”心理学。
“情况日愈清楚,对残缺的、发育不全的、未成熟的和身心不健康的特殊者的研究,只能产生一种残缺的心理学和残缺的哲学。
”[③]马斯洛反对这样的心理学,反对这样的人格理论,认为很有必要创建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来发现人类固有的善良的价值,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这一全新的理论就是自我实现。
2、第二次世界大战,坚定了他的研究志向
在早期的研究中,马斯洛所关注的是健康的、卓越的、占据支配地位的典型人物。
促使马斯洛研究重点转移到自我实现方面的,是他亲身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幕悲剧。
1941年12年7日,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珍珠港上顿时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为了声讨日军的暴行,哀悼祭祀死亡的军人,美国人民举行了一次次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
一天,马斯洛从克鲁克林讲学后返家途中,亲眼目睹了这一极其哀伤、悲壮的场景。
这次经历使马斯洛深深意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悲剧、留下的创伤、造成的恐惧和在生活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他立志要研究自我实现,要通过对“健康人”的研究,证明人类有能力战胜仇恨和毁灭,人类有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3、对导师的极大崇拜,是其研究自我实现的开始
马斯洛自述研究自我实现的兴趣,是始于对两位导师--魏特海默和贝尼迪的极大崇拜。
马斯洛深深钦佩着这两位导师,很想了解他们各自的人格特征,于是他分别对他们作了日记和解释研究的笔记。
他在观察和记述中,发现能从这两
个范型中归纳出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使马斯洛极为兴奋。
这件事恰巧与他在珍珠港事件后目睹的那次哀伤的群众游行发生在同一时期,二者的结合促使马斯洛决心研究最佳人性,研究人格发展能够达到的高度。
于是他分别对熟人、朋友、以及他的三千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通过传记和自传对历史上的和当时仍然在世的著名人物(如贝多芬、爱因斯坦、斯宾诺莎、歌德、杰佛逊、林肯、史怀哲、弗洛伊德等)进行了个案研究。
正如马斯洛所说:“当我努力去了解、思考和在日记中、笔记中描绘他们时,在一个美妙的刹那间,我顿然意识到可以从这两种人格的典型模式中概括出许多共同的特征……!我力图证实这种人格模式是否存在于其它地方,结果,我的确在一个又一个人身上发现了它”。
[④]这些研究为他把自我实现上升到理论高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他运用这些资料写了许多论文,并相继发表在心理学刊物上。
1954年,他将这些论文整理并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即《动机与人格》。
这本书,系统而详细地阐述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酝酿过程和他的基本观点,引起了美国心理学界的广泛注意,是人们公认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石。
4、美越战争引发的社会现实,使其深入研究自我实现
1967年以后,美越战争激变,使得美国欲拔不能,欲进不得,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地。
战争的影响导致了美国国内社会秩序极其混乱。
人们普遍表示了对物质生活的不满,对人口、腐败、贫穷与和平问题的不满,对人生和道德进步的怀疑。
马斯洛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社会现实,所以,他更加致力于对积极健康的人的深入研究,先后完成了《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1964年)、《科学心理学》(1966年)、《趋向存在心理学》(1968年)、《人类本性的进一步研究》(1971年)等许多著作,使得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日臻丰富、完善和最终成熟。
上述分析看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形成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本人的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试作深层次的探讨,想必对今天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学术思想创新有所启示。
第一、选择性地继承前人文化思想是他学术思想创新的基础。
任何文化思想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前人文化思想的继承,但是继承必须带有选择性。
在选择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是人类文化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规律。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也是如此。
他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继承是有选择性地,决不是毫无批判地盲目继承。
在他人生的早期阶段,虽然盲从过华生的
行为主义,但他更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由此,马斯洛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自我实现理论。
第二、个人观念支配他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向。
马斯洛在继承前人心理学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反对其只研究人类中那些蒙味的、消极的、病态的和兽性的方面,认为应当创立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研究健康的人,研究人的优良品质和善良值。
在长期不断的学习、比较、研究和探索中,马斯洛形成了这一牢固的思想观念。
这一观念,使他在心目中勾勒出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向--自我实现,并因此为之努力奋斗。
第三、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他学术思想创新的源泉。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都要打上社会的烙印,包括思想在内的学术思想无不是他时代、社会的反映。
这一点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形成中得到了证实和说明。
因为真正决定马斯洛立志研究“自我实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决定马斯洛深入研究“自我实现”的是美越战争引发的社会现实。
具有敏锐观察力的马斯洛,及时抓住了社会所赋予的课题,并为之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如果离开当时的社会现实,马斯洛就不可能把“自我实现”作为忠贞不渝的研究方向,也就不可能有“自我实现理论”的产生。
第四、勤奋探索是他学术思想成功的内在条件。
勤奋探索是马斯洛人生的主旋律,是保证他的“自我实现理论”得以成功的内在条件。
正是勤奋探索,才使童年不幸的马斯洛,不甘寂寞与痛苦,养成了潜心读书的好习惯;正是勤奋探索,他才会及时抓住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主动而广泛地涉猎知识,丰富自己;正是勤奋探索,他的研究才会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正是勤奋探索,他才成立了伊瑟兰研究所,使他的理论因此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马斯洛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他因此被人们推崇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
在他和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本主义心理学终于成为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有同等重要影响的、举世公认的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当然,我们对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研究,应当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马斯洛在批评传统心理学只注意人性邪恶面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健康的人,扩大到人性的积极方面、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自我实现,以充分发挥人的优良品质和善良价值,这无疑是对心理科学的一大贡献。
但同时他又认为,人的潜能和充分发挥潜能的倾向是天生的,人的自我实现是由先天的潜能决定的。
可见,马斯洛过分强调了遗传的作用,把人生物化了,而没有从根本上看清人的本质,而且,在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上,他的研究也缺
乏科学的依据。
由此看来,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研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也有它不完善之处。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自我实现的概念
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的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
人格是指一个人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做到这种人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者。
……
从人格的角度上看,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大一些的人身上。
自我实现往往被视为终极状态,被视为远大的目标,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
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人通常都有60岁以上。
(是吗?不完全吧?)
(二)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
马斯洛基于对自己两位导师,即为特海默尔和本尼迪克特的崇拜,发现其共有的人格模式,进而选择出48位杰出人士作研究,他发现自我实现者有两种类型以及自我实现者有15种普遍特征。
1、务实型自我实现者
这种自我实现者的主要特征是务实的和能干的,他们是入世主义者,以现实的态度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
他们往往是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
马斯洛列举了罗斯福、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等美国总统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
2、超越型自我实现者
这种类型的自我实现者常常意识到内在的精神价值,具有丰富的超越自我的体验,他们感受到超越自我、超越人我之间的分歧,超越人与宇宙的对立,他们是出世主义者,在哲学家、宗教家与科学家和艺术家中较为常见。
经过观察与整体分析,马斯洛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共同的人格特征:
1、准确地认识现实
自我实现者能够采取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世界,因此他们不带任何偏见去看待现实,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更能发现事实真相。
这是由于自我实现者的认识主要受成长动机所驱动,这就是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on),简称B——认知,而不是受确实动机所驱动,即缺失认知(deficiency cognition),简称D——认知。
当我们缺少某种东西时,我们的认知活动就定向与这种东西,而难以顾及其他事物,因而不能客观的和全面地把握周围世界。
相反,自我实现者主要是受求职、自我实现等存在寻药所驱动,因而能过客观地把握现实,不受主观需要的干扰。
2、宽容和悦纳自己、他人与周围世界
自我实现者能够承认和接受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事实,他们不否认任何任何事物的消极面,并且对此有较大的宽容性。
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不足,因而能悦纳自己。
3、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
自我实现者坦率、自然,倾向于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行为具有自发性。
他们
有什么想法,就讲什么;他们有什么感情,就表达什么;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们不矫揉造作,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实现者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
他们一般不关注个人,而以工作、事业为重,能够全力以赴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为了金钱、名誉和权力,而是工作本身就是享受,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
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是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自有个体,他们不依赖别人,不害怕孤独,常常主动追求独处的环境。
6、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
自我实现者更多受成长动机驱动,而非受匮乏动机所驱动,因而能够摆脱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倚赖,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中国,可以吗?)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和反复欣赏的能力,在他们眼里,每一次潮阳都那么灿烂,每一个婴儿都是那么令人惊奇,每一朵花多是那么美丽馥郁。
他们带着好奇、经委、喜悦和天真无邪的心理去欣赏对他人来说是陈旧的东西和例行公事的日常生活。
8、经常能够常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
自我实现者通常都经验过强烈的神秘体验,一种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这种体验并不是自我实现者所独有的,所有人都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能,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才能经历更高频率、强度更大的、更充分的高峰体验。
9、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
自我实现者对所有的人多具有强烈的而深刻的认同感、同情心和次爱心。
他们的关爱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是包括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的所有人。
10、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
自我实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融洽、更崇高和更深厚的朋友关系。
由于交往需要占有时间,他们的朋友圈子较小,更倾向于寻找其他自我实现者作为亲密朋友。
由于以共同的舰只观和共同的人格特征为基础,他们的朋友虽然不多,但感情非常深厚。
(这种朋友指的是知己吧?)
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自我实现者具有民主思想的行为风格,他们尊重一切人,不管他们的种族、地位、宗教、阶级和教育的不同。
他们能平等待人,极少偏见,组冲别人的意见,随时倾听别人的说话,虚心向别人学习。
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自我实现者有明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明辨是非,遵循自己认可的内在道德标准行事,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13、具有哲理和善意的幽默感
自我实现者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他们通常会开一些有哲理性的玩笑,但不愿意开一些庸俗和伤害人的玩笑。
他们可以取笑自己,甚至可以取消人类的愚蠢。
14、富于创造性
自我实现者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他们的创造性与儿童天真的、异想天开的创造潜力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一般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这种与生俱来的潜力,而自我实现者却能够保持开放、新鲜、纯粹和率直的眼光看待生活于世界,一而能够破除陈规,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各方面显示出创意和独特性。
15、具有抵制和批评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
自我实现者不墨守成规、不随波逐流,他们自主独立,能够抵制和批判现存不合理和不完善的社会文化,突破这些社会文化的限制与包围,其思想和行为遵循自己内心的价值与规范。
自我实现者也并非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们也会厌烦、激动、固执己见,甚至也不能摆脱肤浅的虚荣、骄傲,发脾气也并不少见,偶尔还会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酷。
也就是说,自我实现者有时也会表现出非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原文选自《人格心理学》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郑雪)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标准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常识的错觉。
事实上,无论在那一个国家,达到真正健康标准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不少人错误地把能保持心理平衡看作是心理健康。
其实,真正的心理健康代表着一种心理发展的水平或层次,代表着一种高水平的、高协调的心理动态过程。
在心理学范畴内,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人格健全,或叫人格成熟。
世界上关于健康人格的判断标准很多,但被公认的是由H·马斯洛、W·库姆斯、R·罗杰斯等一批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并揭示的健康人格判断标准。
这种类型的人被H·马洛斯称为“自我实现型人格”或“自我实现者”。
依照H·马斯洛的观点,心理充分健康的应具备15个方面的特质:
1、对现实有卓越的洞察力并能和现实保持适宜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客观事物表现出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接纳。
3、行为方式自然真实地流露,表现出朴实、纯真的美德。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视野宽阔,常常关注各种社会问题。
5、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独处的需要。
6、意志自由,不受文化和环境的限制、约束。
7、具有清新不逊的鉴赏力。
8、能够产生某种神圣意义上的神秘体验和高峰经验。
9、更多地具有全人类的共性,爱人类并认同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员。
10、拥有持久而精粹的人际关系。
11、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绝不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13、具有良好的发展性的非敌意的幽默感。
14、具有创造革新的思想和能力。
15、能够抵抗消极的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具有苏世独立的内在品质。
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达到这一标准的呢?H·马斯洛曾在美国布兰代斯大学作了一次调查,结果他在3300名大学生中才发现一名大学生达到了完全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带有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一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它却能够阻碍人向完美的方向发展,导致人在诸多方面失败。
所以,一个人只有选择向充分健康水平发展才是最明智最完美的人生选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健康人格观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所首创的一种理论。
他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如下: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如吃、喝、住处。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协,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几乎所有的介绍马斯洛的书籍都这样介绍他的需要层次论,但是,这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不完整。
马斯洛本人的著作中对需要层次论作了更多的探讨。
首先,除了广为人知的以上五种需要外,马斯洛还详细说明了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审美需要在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但是他也说明,这些需要不能放在基本需要层次之中。
二、马斯洛的健康人格观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是哲学博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发展者。
他不同意精神分析学派在人格研究中的将人视为被动的思想,而且在研究方法在或研究对象上大多来自变态心理的精神治疗的研究。
他主张要发现人类固有的善良的价值,并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实现理论。
他不仅在动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构思,而且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论述更是提出许多受人重视的观点,其中“自我实现的人”更为众多学者所引用。
马斯洛通过从他的朋友、名人传记或名人自传中,通过对当代社会和历史人物以及三千名大学生的随机挑选进行对比研究“自我发现的人”,从中归纳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基本品质。
1、能正确对待自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将自己看作一个有能力而受欢迎的人,并生活在一个自己能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上。
2、能够对待任何人,无论对方是男或是女,都将一视同仁。
3、能够与他人保持深刻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并乐意与他人交往,对人仁慈有耐心有着强烈的同情心。
4、能够细微观察现实世界做到实事求是,并能够根据正确的信息进行周密地思考。
5、具有常在的欣赏力。
“自我实现的人”有着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能力,具有新鲜、纯正,还有敬畏、快乐甚至达到狂喜程度的人生的基本品质。
6、具有独立的主见与自信。
7、具有创造性。
即是指性格上的品质,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一个人的成就。
8、具有民主的品质结构,即做到行为的一贯性。
除此之外,“自我实现的人”还应具有“深厚的友谊情感”、“幽默的同情心”、“强烈的道德感”以及“个人独处的需要”,只有这样才是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