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押题卷(6)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押题卷(6)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

所谓诗化,是相对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

诗的语言是散文语言的变异,诗化到极点也就变异到了极点。

汉魏古诗的语言离散文比较近,到了南朝,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更加诗化的过程。

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近体诗的格律进一步逼出一系列新的适合于这种新的诗体的句法,这些新的句法连同种种新的语言表达的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从而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天地。

为什么说是逼出来的呢?因为要符合新的格律,就必须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

在初唐时期,当格律建立之初,语言难免被格律束缚;而当进入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时,语言就可以反过来驾驭格律了。

不管是格律束缚语言还是语言驾驭格律,近体诗的语言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创新。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词性。

例如:“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待御饮筵送般六参军归澧州觐省》)“暮”字本是名词,名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在前面加上系词。

但此处的“暮”字作为“黄云”的谓语,已变为形容词。

“秋”字本也是名词,但在此处作为“碧树”的谓语,也已变为形容词。

诗的意思是说:“黄云”怎样呢?已带上了暮色。

“碧树”怎样呢?已带上了秋色。

杜甫用改变“暮”字、“秋”字词性的方法,取得了新鲜的艺术表现效果。

“暮”字、“秋”字的同样用法又见于李嘉祐的《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

”不说“川光”是明是暗,却用了一个并不直接表示亮度,而能使人联想到某种亮度甚至颜色的“暮”字,读者便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想象,得到欣赏的乐趣。

以上两例都是“暮”字和“秋”字搭配使用,再看“秋”字改变词性单独使用的例子。

如戎昱《秋月》:“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荒桐挂斗牛。

”上面所举李嘉祐的诗说“海色秋”,用“秋”形容色;
戎昱说“杵声秋”,用“秋”形客声,俱臻妙境。

一到秋天,妇女们就又开始捣衣了,那杵声几乎成了秋所专有的音响。

李白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杜甫说:“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些都是描写同一声音的佳句,但直接将杵声连上一个“秋”字仍有一种奇警的效果。

形容词改变为动词,动词改变为副词,也是常见的。

前者如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其中的“寒”“老”都是形容词做动词用,使橘柚寒,使梧桐老。

后者如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

”岸花飞着送客,墙上的燕子呢喃着想把人留下不走。

“飞”字、“语”字都是动词,在这里当副词用。

二、化整为缺。

化完整为残缺,或避免完整追求残缺,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诗离开散文比较远,化整为残的情况较之以前就更明显。

在唐诗里常常省略的是虚词,如王维《汉江临泛》:“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因)文章著,官应(为)老病休。

”实词也可以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里都省去了动词,省略的是哪一个动词,只能指出一个范围而很难确指。

可以说“鸡声(鸣于)茅店月,人迹(印于)板桥霜”,也可以说是“啼”、“留”或其他。

有的句子省略的不是词而是整个谓语,.如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渭北和江东分别是杜甫和李白的所在地,诗人借两地之景物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但是这两句只有主语没有谓语,春天树怎样呢?日暮云怎样呢?都没说。

还有一些诗句明知它不完整,却很难说出省略了什么。

诗人本来就只是把一些句子成分拼合在一起,没有想造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紧缩句式。

在散文里比较复杂的意思用一句话说不清,可以说两句或更多句。

但在诗中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篇幅和格律的限制,不能用增加句子的方法而只能用紧缩句式的方法。

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这句诗意思很丰富,句式也很紧缩。

上句是说汉元帝看了昭君的画像,就不再注意昭君本人美如春风的面容了,以致误以为她不美而使她远嫁于呼韩邪单于。

下句是说昭君羁留塞外,本人永不能归,只有她的魂魄可以在月夜之中回到汉廷,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上句,“画图”这个词所在的位置似乎是“省识”的主语,其实不是。

主语应当是元帝,但已省略了。

谓语是“识”,“画图”是“识”的宾语,却提前了,元帝只识画图而省识春风面。

下句,“环佩”这个词的位置似乎是“空归”的主语,其实也不是。

环佩未归而徒然归来了昭君的魂魄。

杜甫显然是把几个句子紧缩成两句,为了对仗又颠倒了词序。

在散文中不允许的句子,在诗中却成为佳句。

杜甫不愧为这方面的圣手,如他的《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这两句的主干是“盘飧无兼味,樽酒只旧醅”,为了说明其原因,遂用“市远”和“家贫”这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分别
插入这两句诗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意谓因为离集市远,购物不方便,所以盘中的菜肴很单调;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樽中的酒只有旧醅而没有新酿。

唐诗中紧缩句式的例子很多,又如“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谭用之《山中春晚寄贾员外》)。

四、模糊主宾。

模糊主语和宾语是唐诗语言变形的一种主要方式。

有的词语处于主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宾语。

而另一些词语处于宾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主语。

主语和宾语常常难以分辩清楚。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句的动词是“归”,下句的动词是“下”。

“归”和“下”前面的“竹喧”和“莲动”这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处于主语的位置却不是真正的主语,而是一种关系语,说明环境状态。

真正的主语是后面处于宾语位置的“浣女”和“渔舟”,但说“归浣女”“下渔舟”意味远比“浣女归”“渔舟下”委曲。

又如杜甫《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得过字韵》:“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

”“鱼鸟”和“芰荷”处于宾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主语。

“春日”和“江天”处于主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状语,分别表示时间和地点。

这两句互文见义,是说在春天的江上有许多鱼和芰荷,天上有许多鸟。

意思本来很平淡,但是经过诗人的调度安排,便诗意盎然了。

(摘编自袁行霈《唐诗风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化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而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也就是指唐诗的语言是将散文语言变异到了极点。

B.近体诗确立,其格律逼出了一系列新的句法,连同新的语言表达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开创了新的诗歌天地。

C.格律在初唐时期刚建立时会束缚语言,而到了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诗人的语言就不用再遵守格律了。

D.诗歌中的词性并非一成不变,经常会有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现象,而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副词也是常见现象。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化的程度来说,汉魏古诗比较低,经历了南朝语言诗化的过程后,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诗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B.只有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去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这样才符合近体诗新的格律。

C.相较于之前的诗歌语言,近体诗的语言无疑有了更大的创新,表现在改变词性、化整为缺、紧缩句式、模糊主宾方面。

D.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避免完整、追求残缺,古代诗歌的语言省略的文字越多,其诗意就越浓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诗句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变词性:“山光况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化整为缺:“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C.紧缩句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D.模糊主宾:“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王维《使至塞上》)
4.请根据材料内容分别分析加点的“奇警”“互文见义”在文中的含义。

(4分)
5.结合材料,从词性改变的角度分析“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从紧缩句式的角度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园
范小青
孙良每天坐在竹园边,他是个残疾人,整个下半身是不能动的。

孙良是工伤,所以开始常常有人来看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

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

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

日子过得平静。

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①你下下棋吧。


孙良说:“好的。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但是总会有不甘心失败的和没有领教过孙良棋术的人来和孙良下棋,孙良再一一地杀败他们。

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

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

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孙良的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

邻居都说:“这老太太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


邻居跟她说:“你儿子虽然瘫了,他的手还好,你让他帮你做点事情,你也好歇歇了。


孙良的母亲说:“这一点点事情我能做。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他的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
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


孙良说:“我没有数。


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


孙良说:“②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


母亲说:“是的。


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

孙良说:“妈,你不要这样费劲,这地,随便怎么擦擦就行了。


母亲说:“我不累。


“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

”孙良说。

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他是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

那时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

他放学回来站在竹林边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

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


孩子不肯。

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的。


孩子想了想,说:“③要来就不要让。


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


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以后,孩子成了大学生。

放暑假归来,他看见孙良还坐在竹园那里,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

”孙良说:“好的。


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反而退步了。


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什么都谈。

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比起来孙良的见识就不如大学生了。

不下棋也不说话的时候,大学生就画竹园,他说:“我小时候看别人画竹园,总是很羡慕。


现在大学生觉得他也可以画画竹园了,可是他画的竹园没有一张能使他自己满意的。

大学生很沮丧,他把那些画撕了,重新再画,画了又再撕。

孙良说:“你别画了,还是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说:“好的。


大学生又输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

到傍晚的时候孙良的母亲回来了。

她退休了,申请了一个执照,批些小玩具卖。

生意不算很好,她每天都去。

孙良的母亲出摊回来,把那些玩具堆在一边。

大学生看到那些东西,想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

他过去翻那些玩具,拿出几颗玻璃弹子,蹲在地上打起弹子来。

孙良和他的母亲看着他笑。

大学生后来站起来,说:“再下。


孙良就和他再下一盘棋,大学生还是输。

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了,这时候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

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


孙良问:“为什么?”
大学生说:“④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


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

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

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大学生还是看着孙良,他希望孙良再往下说。

孙良问他:“你懂不懂?”
大学生说:“我不懂。


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


孙良指指他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


大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


大学生在孙良家吃了饭,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

孙良说:“⑤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一直记着孙良这句话。

过了五年,工程师敲响了孙良家的门。

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

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

竹园已经没有了,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

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孙良家也有一小套,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

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

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


“好的。

”孙良说。

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


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

“竹园就在这底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写孙良残疾后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母亲的老去”“孩子的长大”是小说刻画孙良形象的两个维度。

B.母亲拒绝邻居让孙良动手做事的建议,一是因为心疼儿子,二是因为自己还能做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

C.竹园的形象与棋盘相关联,蕴含人要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准位置、活出生命意义的哲理,也说明自然能启迪人的心灵。

D.“竹园就在这底下”言简意深,小说以此作结,既呼应上文情节,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

7.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的“吧”字,含有对孙良排遣寂寞的引导与建议,也含有对孙良下棋意愿的试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

B.②③两句句式不同,语气有别,前者相对委婉,后者斩钉截铁,但在表现人物自尊的心理方面有相似之处。

C.④句中“占尽了竹园的地气”的说法,说明大学生对下棋有了新的感悟,对孙良与竹园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⑤句中“五年”这一时限,是告诫大学生需要沉淀内心,修炼棋艺,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

8.小说的主体部分由简洁的对话构成,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中的“竹园”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一样,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
要意义。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

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

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边。

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使者具其言入以闻。

天子以语丞相弘。

弘曰:“此非人情。

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久不报式。

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

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

”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

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②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①县官:朝廷,官府。

②乘韦:四张熟牛皮。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其A明年B贫民C大徙D皆E仰给F县官G无以H尽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苟,指假设,如果,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词义不相同。

B.然,是代词,指这样,与现代汉语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相同。

C.者,结构助词,在句子中将宾语“贫人”提到动词前面,使句子成为宾语前置句。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乘”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时对弟弟照顾有加;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十多年,拥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

B.丞相公孙弘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应卜式捐献家财的请求,皇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

C.秦军经过周都城北门时,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看到这种情形,王孙满认为秦军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败。

D.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明情况后,让皇武子驱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郑国;偷袭郑国计划败露后,孟明撤军。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4.请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永王①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李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注】①永王:唐玄宗十六子李磷。

李白第二次从政。

应邀入永王幕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诗作分析,《永王东巡歌》写作时间晚于《蜀道难》。

B.第二句想象了自己轻而易举扫平敌寇,把酒庆功的场景。

C.末句写战争胜利后唐军班师回朝,其中“日”是指皇帝。

D.此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16.同是写战争,此诗“指挥戎虏坐琼筵”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有异曲同工之处,试分析二者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两相对照,写出《离骚》所写内容涉及的起止时间。

(2)“文学走廊”为古今诗人制作名片,想用两句诗来概括曹操的形象。

其实用曹操自己写的诗就很合适,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山水处处有大美,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巍峨高耸的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辽阔无垠的八百里洞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诗人笔下,长安曾是理想之都,是云端之梦。

这里呢,曾有__①__的浪漫张狂,也有__②__的黯然神伤;这里有__③__的年少得志,也有__④__的诗韵画香;这里有孟郊的春风得意,也有杜牧的叶落归根。

这里是纸醉金迷的天堂,也是月光高悬于上的青砖古墙;是鲜衣怒马少年时,也是壮志未酬的伤心诗章;是他乡,也是故土;是初相识,也是恨难忘。

这是长街沸灯万里游龙的大唐,有贵妃一袭华裙罗裳,惹人心驰神往;有遥遥华胄一掷千金,难买红颜笑;有禅师毳客,袈裟绫罗,远渡而来经书万卷抄;有骚人墨客,仙衣白马,挥袖快意一朝天下晓。

长安是心胸博大的地方,宫见证盛世之貌,也看遍历史沧桑;它窥见人心之狂。

也不忘举杯感念,慷慨解囊。

光明、灰暗,它都不挑,欣然接受,担坦荡荡。

长相思在长安,梦回大唐,无不心驰神往。

长相思在长安,诗酒年华,青春热情坦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唐代诗人姓名。

(4分)
19.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关联词语能不能改为“是……还是……”?请说明理由。

(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生效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规划室主任杨合庆对该法的贯彻实施原则做了介绍:“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在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注重实践养成,更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共同参与,为爱国主义教育法营造良好氛围。


杨合庆强调,在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中要把握鲜明政治导向。

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人民安康、民族富强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___①___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必须___②___相统一这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同时,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注重借鉴吸收___
③__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如果足够勇敢说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