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镜头:为何是“那”而不是“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镜头:为何是“那”而不是“这”?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张善存
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

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

生1:不可以。

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

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

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

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古老的大陆,既有地域的遥远,又含时间的遥远。

“这”字无法涵盖双层含义。

师:从字义分析,很有眼光。

你所谓“地域的遥远”指什么呢?“时间的遥远”又指什么?
生2:地域的遥远不仅表现在从台北联想到“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还有在美国丹佛山上的景象。

“时间的遥远”有“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的听雨情景,更有宋代的文化景象,直追太初远古时代。

师:二十多年前就算不得遥远了吧?那么,这两层意思还有不同的表述吗?
生3:还有回忆中“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以及“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师:时空的双重“遥远”意味着什么呢?
生3:应该是在说一个人一生的记忆,是经历漫长的漂泊后的生命体验。

师:不错。

人生有多长,“遥远”就有多远。

那么文中作者就没有写“这”吗?
生4:写了。

一开篇作者就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接着以丰富的叠词描摹出一幅台湾特有的三月雨景,春寒料峭中透露着忧郁。

师:典型的触景生情,既是点题之笔,又能唤醒读者缠绵的感觉,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同学们读一读,能感觉出来吗?
生5:作者还说“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也是写“这”的。

师:嗯,但是读这几句话我们分明感觉到一种过渡的意味了,由“这”开始向“那”不露痕迹地转换,然后由此进入“那”的丰富深沉、诗意磅礴的联想。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篇散
文,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

师:作者的思绪就这样沿着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辽阔漶漫开来,以“那”指引,文中还有哪些直接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品读一下“那”字句。

生1: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

生2: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生3: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生4: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
师:——太丰富了!除了以“那冷雨”作意象反复强调,作者又用了许多“那”字句作牵引,串联起一幅幅瑰丽、诗意的景致,营造出动人心魄的听雨意境,传达出了怎样的情?
生:饱含忧伤、哀痛的浓浓乡愁,对大陆故土缠缠绵绵的怀念。

生:还有对古老文化执着的热爱,还有茫然无望的惆惆怅怅、凄凄迷迷的忧郁。

师:哦,你们学得真快,叠词都用上了。

不错,作者的思绪驰骋古今,天马行空,但始终都被这些情愫之“神”牵引着,延伸着,舒展着。

他又是怎样收住思绪的奔马回到眼前“这里”的呢?
生:“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

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

”说明已回到眼前。

生:“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自我补偿吧。

”与开篇“四分之一的世纪”相应,又回到了自身。

师:是的,结尾部分作者从“听雨”的联想和想象中回到了眼前,由“那”回到了“这”。

放得开收得拢,才是大家手笔。

“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听听那冷雨。

”作者最后用这三个短句来结束全篇,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的是梦碎难圆、此“梦”绵绵无绝期的心痛。

生2:表达的是年复一年梦回神游,既无法实现又挥之不去的“望乡”幽梦。

师:是啊,这就是“乡愁”的不同意味,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文化的乡愁才是更高层次的心理认同。

这里,余光中先生将一生的情愫修养全部融进了那时那地那景那情之中,“听听那冷雨”是“那人”把整个生命用耳朵听了出来,我们怎能不用心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