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
目的调查社区40岁以上居民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为加强健康宣教、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包括一般情况、骨质疏松基本知识(症状、危险因素、治疗药物)、防治态度以及健康教育需求途径等内容的调查问卷,对回龙观多个社区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被调查者中大多数人不知道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表现及自己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对于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认识仍停留在老龄和钙剂及维生素D缺乏上,对其他危险因素知晓程度较差。
结论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较低,防治态度积极,急需在社区内开展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骨质疏松防治意识和保健意识。
标签:骨质疏松症;认知防治;健康宣教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调查显示[1]:截至2013年10月,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患者病人数约为5 312.6万,且每年有26.3万新增患者。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其所致的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它可明显增加老年人的致残率及病死率[2],其相关的治疗及护理所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该研究通过选择2014年10—12月回龙观多个社区40岁以上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调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0—12月,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回龙观3个社区,每个社区100名居民,共300名居民。
纳入标准:年龄40岁及以上;该地区常住人口;具有正常思维和语言交流能力者。
排除标准:有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及认知障碍者;拒绝参与此项研究者。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问卷由调查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有关专家指导,评定认可后使用。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骨质疏松基本知识(症状、危险因素、治疗药物)、防治态度及健康教育需求途径。
要求被调查者根据其自身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回答。
1.3质量控制
由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简单讲解注意事项及填写方法,因文化程度导致的不能自行填写者由调查人员采取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帮助其填写;填写后
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的问卷及时复核,查漏补缺,保证质量。
1.4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1 软件录入,自动核对并建立数据库,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285份,回收28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为97.5%。
278名被调查者中男性117名,女性161名;年龄40~78岁,平均53.7岁;小学及以下学历占10.1%(28/278),初中学历占54.3%(151/278),高中及中专学历占31.3%(87/27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3%(12/278)。
2.2骨质疏松基本知识
278名被调查者中,回答骨质疏松症状中,无症状占67.6%(188/278),脊柱变形占42.8%(119/278),骨折占37.4%(104/278),疼痛占22.7%(63/278),被调查者中8.6%(24/278)认为自己患有骨质疏松,17.6%(49/278)不认为自己患有骨质疏松,73.7%(205/278)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278名被调查者中,回答所知道的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占92.4%(257/278),老龄占77.3%(215/278),跌倒因素占47.1%(131/278),选择绝经占42.8%(119/278),体力活动缺乏占42.4%(118/278),营养失衡占32.7%(91/278),低体重占18.3%(51/278),影响骨代谢药物占17.3%(48/278),吸烟占16.5%(46/278),过度饮酒占13.4%(37/278),某些内分泌或免疫性疾病占11.5%(32/278),家族史占11.1%(31/278)。
278名被调查者中,回答所了解的治疗骨质疏松药物中,钙剂(如钙尔奇D)占92.8%(258/278),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占74.1%(206/278),中成药(如仙灵骨葆、金天格)占37.1%(103/278),双磷酸盐类(如福善美)占6.8%(19/278),降钙素(如密盖息)占6.1%(17/278),雌激素类占4.7%(13/278),甲状旁腺激素占3.2%(9/278)。
2.3防治态度
278名被调查者中,90.6%(252/278)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骨质疏松有关知识,89.2%(248/278)被调查者表示想预防骨质疏松,73.7%(205/278)被调查者愿意改正危险行为。
2.4 健康教育需求途径
278名被调查者中,回答希望通过哪些途径了解骨质疏松相关知识中,医院宣传和医护人员介绍占91.7%(255/278),从健康手册、书籍中得知占87.8%(244/278),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的宣传占34.5%(96/278),家属、朋友的宣传占22.3%(66/278)。
3讨论
该调查结果显示,回龙观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较差,大部分被调查者不知道骨质疏松症会有哪些症状表现,73.7%(205/278)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这可能与骨质疏松早期无明显症状导致患者主动就医率低,以及医生和患者对于骨质疏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其诊断率低有关。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全国范围内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人群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
有统计资料研究显示,上海市多家医院一段时期内所有髋部骨折的2 850 名患者中,仅3% 的患者接受了骨密度检查;而贵阳市居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仅为 1.4%。
在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方面,被调查者仍停留在老龄和钙剂及维生素D缺乏上,对其他危险因素知晓程度非常低,说明社区居民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不甚了解。
研究表明[3-4],骨质疏松能够通过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习惯以及合理体育锻炼等得到预防和改善。
可见,通过健康教育引导人们放弃不良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减少危险因素作用,降低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的发生率,才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有效手段[5]。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骨质疏松的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就可以治疗骨质疏松症。
研究证实,除钙及维生素D 的摄取以外,激素替代疗法、服用双膦酸盐药物、规律的运动等均有助于减缓骨密度的丢失,降低脆性骨折风险。
可见,骨质疏松症应进行综合治疗。
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态度及健康宣教需求方面社区居民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更多人愿意接受以医务人员宣讲及发放健康手册的形式获得知识。
因此,社区医务人员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社区干预,使居民充分认识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性,早期预防,尽可能地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华萍.浅谈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2):335.
[2] 陈峰,白卫东,孙云伟,等.广州市萝岗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14.
[3] 吴敏,庄建华,王尧杰,等.社区干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效果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2013(3):394-395.
[4] 吴丽华,叶学丽,田庆显.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
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20-122.
[5] 刘忠厚.骨质疏松诊断[M].香港:中国现代文艺出版社,2011:645-651.
(收稿日期: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