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皮试操作流程全套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皮试操作流程全套资料(全套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青霉素皮试操作流程
以青霉素钠规格为80万u为例,配置浓度为200~500u/ml的试验液。

操作步骤
(1)操作前准备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检查核对:检查核对医嘱、药物,检查输液器的有效期、质量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口及瓶体有无破裂现象,认真核对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和药品质量;0.9%氯化钠溶液如果是玻璃瓶装,按开启玻璃安瓿的方法开瓶,如果是塑料瓶装,则用酒精棉签消毒瓶颈后直接旋开;此时青霉素钠的浓度是20万u/ml;
(3)开启瓶盖:常规开启青霉素钠铝盖中心部分;打开一瓶0.9%氯化钠溶液
(4)消毒瓶口:用2%碘酊、70%乙醇常规消毒青霉素钠瓶口备用(5)溶解药液:取5ml注射器,再次检查有效期、质量后,用无菌操作的方法,抽吸0.9%氯化纳溶液4ml,注入青霉素钠瓶中,抽出4ml 空气后拔针,摇匀溶解药液(
6)第一次稀释:开启0.9%氯化纳溶液,用1ml注射器抽取0.1ml 青霉素钠溶液,用0。

9%氯化纳溶液稀释至1ml,摇匀必要时再次消毒瓶口;此时青霉素钠的浓度是2万u/ml ; 此时青霉素钠的浓度是2000u/ml ;此时青霉素钠的浓度是500u/ml(如配置200u/ml药液,则此步骤改为保留0.1ml药液于注射器内,用0.9%氯化纳稀释至
1ml);每次稀释时注意避免进入空气,禁止将注射器内药液推0.9%氯化纳溶液瓶中;注意胶布不要覆盖注射器上刻度; (
7)第二次稀释:推出0。

9ml药液,保留0.1ml于注射器内,再次用0.9%氯化纳溶液稀释至1ml,摇匀
(8)第三次稀释:推出0。

75ml药液,保留0。

25ml于注射器内,再次用0.9%氯化纳溶液稀释至1ml,摇匀
(9)标识备用:套上针帽,在胶布上标记配置日期、时间,贴于注射器上
(10 )备药与医嘱核对,打铅笔钩,端盘至床前,再次查对床号、姓名、有无过敏史,交待注意事项、取得病人配合
(11)试验部位(前臂屈侧下段),生理盐水消毒皮肤,待干、持针、排气,绷紧皮肤,呈5°~10°角刺入皮内,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

1毫升,局部可见有半球形隆起,皮肤变白,毛孔变大,拔针后勿按压(12 )守候观察20分钟,判断、记录结果(阴性皮肤周围无红肿、皮丘无改变,无自觉症状)
(13)整理用物归位,洗手
青霉素皮试结果判断: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1cm,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在观察反应的同时,应询问有无胸闷、气短、发麻等过敏症状。

阳性者不可用药,并在医嘱单或门诊病历上注明过敏,如出现过敏性休克,按过敏性休克抢救
电除颤操作流程
(一)评估
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心电图状态以及是否有室颤波。

(二)操作前准备
1.除颤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准备抢救物品、导电糊、电极片、治疗碗内放纱布5块、摆放有序.
2.暴露胸部,清洁监护导联部位皮肤,按电极片,连接导联线。

3。

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观察显示仪上心电波形;检查除颤仪后向考官报告“设备完好,电量充足,连线正常;电极板完好” .
4。

报告心律“病人出现室颤,需紧急除颤”;(准备时间不超过30秒钟)。

(三)操作
1.将病人摆放为复苏体位,迅速擦干患者皮肤。

2.选择除颤能量,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J。

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确认电复律状态为非同步方式。

3. 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糊,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4。

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STERNVM”电极板上缘放于胸骨右侧第二肋间。

“APEX”电极板上缘置于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电极板与皮
肤紧密接触。

5。

充电、口述“请旁人离开”。

6。

电极板压力适当;再次观察心电示波(报告仍为室颤)。

7。

环顾病人四周,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操作者身体后退一小步,不能与患者接触).
8。

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从启用手控除颤电极板至第一次除颤完毕,全过程不超过20秒钟)。

9。

除颤结束,报告“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

10.移开电极板。

11。

旋钮回位至监护;清洁除颤电极板。

12.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报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继续做好后续治疗;病人病情稳定,遵医嘱停用心电监护。

取下电极片,擦净皮肤。

13。

电极板正确回位;关机。

(四)操作后
1. 擦干胸壁皮肤,整理病人衣物,协助舒适卧位,密切观察并及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
2。

整理用物。

留置导尿技术(男)操作评分标准
留置导尿技术操作
(一)目的
1。

用于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能准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以观察病情变化。

2。

盆腔内器官手术前留置导尿管,引流出尿液,以保持膀胱空虚,可避免术中误伤。

3.某些患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人,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可便于引流及冲洗,还可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促进伤口的愈合。

4.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患者引流尿液,便于引流和冲洗,并可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有利于愈合。

5。

为尿失禁病人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
(二)注意事项
1、留置导尿期间尿管定时关闭
2、留置尿管期间要保证充足的尿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结石,注意保持尿管通常,防止尿管打折、弯曲受压、脱出等情况的发生.
3、保持尿袋高度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4、初次放尿不能超过1000ml。

5、尿管拔出后观察是否正常排尿
6、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一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7、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

第三节疼痛护理操作流程
一。

疼痛的评估
(一)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基本病情、既往疼痛史,现疼痛情况,确定评估时机
评估时机:发生疼痛随时评估;疼痛干预后30分钟再次评估;疼痛评分>3分,或接受疼痛治疗,至少每2—— 4小时评估一次(清醒状态)
(二)根据患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方法与工具.
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与工具:
1. 面部表情分级法(FPS-2R )
2数宇分组法(NRS)
3口述词语描述法(VRS)
(三)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性质.是否曾使用止痛药,了解用药后的效果。

(四)观察疼痛伴随症状:生命体征、睡眠、饮食、活动等.
二.病情告知
(一)告知患者/家属:疼痛是可以缓解的。

(二)告知患者医、护、患三者共同使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患者目前的疼痛程度及预期的舒缓目标。

(三)疼痛评分>5分立即告诉医生采取措施进行止痛.
三、护理实施
(一)非药物处理
1。

安慰患者,解释病情:予以心理支持。

2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和选择舒适体位.
3运用多种方注分散注意力.分最注意力的方法:松弛、听音乐、看电视、阅读、看笑话、回忆趣事等。

4物理疗法包括: 冷数、热数、理疗、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应该注意相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药物治疗
1了解熟悉“三级止痛阶梯”原制使用止痛药物。

2核对医嘱、患者信息、止痛药物、制量、使用时间,使用途径.
3按时、正确给药(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硬膜外注射等)。

四、疼痛的记录
护士应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评估并记录于入院评估单中.对于有疼痛的患者,护士应将疼痛评估和给予的相应措施记录在疼痛护理单、护理记录单或特护记录单中。

因疼痛已被正式定义为第五生命体征,所以近年来有专家将疼痛评估结果记录于体温表上,并将传统的体温表更名为生命体征记录单,目前此研究在临床得到了推广应用。

(一)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二)疼痛干预后再次评估疼痛情况,使用疼痛控制效果评价法来观察镇痛效果。

(三)如使用止痛药后疼痛未缓解,提醒医生及时处理。

(四)若出现不良反应,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做好记录。

(五)使用《疼痛护理单》记录疼痛时间、部位、性质、评分、疼痛时伴随的症状及体征、活动情况等。

五,随访记录
(一)出院患者随访
1. 建立门诊疼痛患者随访制度,做好随访记录。

2、定期对出院疼痛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在家的护理,建议患者按时复诊。

(二)门诊疼痛患者随访
1、建立门诊疼痛患者随访制度,做好随访记录.
2、定期对门诊疼痛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遵从医嘱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