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诺奖”勿成科研包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击诺奖”勿成科研包袱作者:易艳刚
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3年第12期
日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发布。

据《人民日报》报道,这项启动于2012年9月的“万人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这一消息经某些网站“标题党”转载后引发巨大争议。

事实上,检索“万人计划”去年启动时的新闻可知,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概述中,并没有“诺贝尔奖”的字眼。

“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潜力”的表述,传达的主要是民众对高科技人才的一种期望。

尽管如此,这则被误传的新闻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再次证明不少中国民众确实带有几分“诺贝尔奖情结”。

平心而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科研工作者,怀有几分“诺贝尔奖情结”都是人之常情。

这种心理跟运动员渴望夺得奥运会金牌、电影工作者希望捧回奥斯卡小金人一样,都是很正常的。

毕竟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涉及实力比拼与成果考核。

就科学研究来说,能荣膺诺贝尔奖确实是科研实力雄厚的证明。

近些年,国家在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对科研工作给予了诸多支持。

与以往的“863计划”、“973计划”一样,实施“万人计划”是有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的有力举措。

而中国要成为科研强国,扶持力度仍需不断加码。

这些专项扶持计划能给高层次科研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进而让他们能潜心科研。

但需要强调的是,民众可以尽情表达对诺贝尔奖的期许,科技工作者也可以心怀诺奖梦,相关职能部门对诺贝尔奖却应有理性认识。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不能让诺贝尔奖变成束缚科研的枷锁。

如果职能部门将经费扶持变成“军令状”,让科研工作者时时背负着冲击诺贝尔奖的沉重包袱,最终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

翻看诺贝尔奖的历史,几乎没有谁一开始就怀着功利心态在做研究。

相反,只要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将创新意识转化为能造福世人的科研成果,获得认可甚至获评诺贝尔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揆诸现实,目前中国科研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功利、浮躁的心态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最需克服的。

当然,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在重点扶持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同时,还需要以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方式强健底盘。

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如何,并不只与几个科学家的水平高低有关,还必须有良好的科学氛围。

如果没有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土壤,没有系统性的科教投入,在少数科研工作者身上砸再多的钱,也不能保证他们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