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定)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空中楼阁(定)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文脉,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比喻、拟人、对偶等表达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

让学生学会扩展阅读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美文的赏析学会审美,发现美,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感知作者描写小屋如诗如画的情境。

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结合,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你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建在哪?为什么?
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暂且称它为小屋吧。

这间小屋可能是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一间“陋室”,也可能在陶渊明笔下的清幽的世外桃源,可能在郑愁予那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也可能在徐志摩心中柔美的康桥边。

总之,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

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观看视频朗读,体味作者情感并标注课文重点字词的读音。

二、检查预习
1.李乐薇,祖籍江苏南京,台湾散文作家。

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2.字词检测(ppt)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面对自己的最爱,李乐薇描写了山间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明确:按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小屋、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板书)
*立足于小屋之外和立足于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文章分为两部分的依据。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

这是立足于小屋之外所见。

这部分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3)是立足于山外,写小屋与山的关系。

这是全景。

第二层次(4~7)是立足于山上,写小屋与树的关系。

这是局部的近景。

第三层次(8)是立足山下远望,继续写小屋与树的关系。

这是仰视中的局部远景。

第二部分(第9~18自然段)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这是立足于小屋所见。

这部分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9~10)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

第二层次(11~12)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第三层次(13~14)写小屋与外界的交通。

第四层次(15~18)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写自然景物。

山、树、屋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果山无屋、屋无树会是怎样的情形?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山与小屋、树与小屋的段落,然后请两名同学把找到的段落读出来,请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二者的关系。

(1)山与小屋:(问题:山上有了小屋,增加了什么特点?)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古典美
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和谐
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天空掠过一只飞鸟——生气、灵动的情调讲解: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如眉黛,小屋如眉梢一痣,古典而婉约,含蓄而不失妩媚。

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不偏不倚,玲珑的一立,彼此和谐,浑然天成。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请大家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水面和天空,这是一幅静的画面,飘过一片风帆,掠过一只飞雁,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的画面,给单调的画面增添了灵动的色彩。

(2)树与小屋:
许多树----------------------小屋
动——静
高大——小巧
含蓄有风度——笼罩小屋
绿的背景——别致出色
讲解: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

树与小屋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小屋“含蓄而有风度”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小屋有生命,有气质;体现作者赞美和热爱之情。

接下来,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近看改为远观。

站在山下看,看到什么样的小屋?
山下远观:像鸟一样,蝶一样——轻灵、自由!
讲解:站在山下远观,树把小屋遮掩了,小屋若隐若现,却又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为什么?因为小屋看起来想什么?——“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像鸟一样,蝶一样的小屋有什么特点?——轻灵、自由!站在山下看小屋像鸟一样,像蝶一样,轻盈得像随时要飞起来,我们的心灵都为之飞翔!比建筑形容的像鸟一样,我们学过的那些文章中有类似的比喻?大家还记得初
中学的欧阳修《醉翁亭记》怎么形容醉翁亭?——“有亭翼然”,“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山没有小屋,就没有了一份生气,一份灵动,小屋成了山的标志性特征。

恰如开头第一句所说的“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美人的眉黛已经很美,多了眉梢的痣一点,是不是更加俏丽动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性感女神梦露脸上的那颗痣了。

树呢,不仅点缀了小屋,也给了小屋荫庇,一棵大树的笼罩。

我们中国人喜欢门前院后有树,而西方人就不一样,他们喜欢院子里有草坪;不同的审美。

小结:这一部分写了小屋与山、树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点缀,相互映衬而锦上添花,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优雅,含蓄生动,清新自然山林小屋画面。

2、课文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无形的围墙”、花的“绽开”、和“收拢”,有什么含义?
*后半部分从第9自然段起到最后共有十个段落,下面请十位同学起来,每一位同学读一个自然段。

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对于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感受?请大家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

(1)同学们从文中描写这些自然景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描写这一切?
——愉快、喜悦的心情;对自然充满喜爱之情。

大家是从文中那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呼吸清香的空气,充足的睡眠,一天一个美梦,的确是人间清福,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又是幸福的终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那在这样的这小屋里,究竟有什么样的的风景别有洞天,令作者感到如此快乐,如此幸福呢?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解读这一部分。

①先看第九自然段,作者有小屋与周围山、树的环境,写到的小屋本身。

小屋很小,是因为受了土地的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还有什么更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小路又比花园小。

“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请大家仔细看这句话,“小路是大道”,小路不是很小吗?怎么又说是花园的大道呢?这不是矛盾吗?请大家仔细阅读第9和第10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这句话是否矛盾?作者在后文是否给我们做了进一步解释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等下分别请同学谈谈你的理解。


袖珍型:(房屋小——花园小——小路小)——有限
大道:领空——无限讲解:小路很小是客观事实,因为领土的限制,而因为领空无限,“足以举目千里,俯仰天地”,身受局限,而视野无限,心灵无限!所以站在这条小
路上,“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所以这是一条广阔的大道!(这不禁使人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②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在这个开放性的院子里,作者可以看到什么? “有形的围墙”:花——姹紫嫣红
“无形的围墙”:云彩——绚烂多姿
讲解:“有形的围墙”指的是院子的围墙,“无形的围墙”指的是天空,作者由有形的院墙联想到天空这个无形的大围墙,把天空中多姿多彩的云朵想象成上帝玩赏的花园,自由驰骋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抒怀效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开放的视野,自由的心灵!
作者将小与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地上的与天上的比照着写,不仅写出了小屋周围环境的优美,而且不失诙谐幽默。

末句将天上美丽的云霞比作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新颖奇特,令人拍案叫绝。

*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个美丽的花园呢?(预设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归纳为“绚烂”。

)板书:花园绚烂
*其他景物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③小屋的空气:“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是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归纳:小屋空气的特点“清新”)板书:空气清新
④小屋的光线:“小屋的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

”写小屋富于变化的光线,作者说它既有“科学的时间性”,又有“浪漫的文学性”。

前者是指光线准确无误地按照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后者是喻光线的明暗、色彩富于变化。

(归纳:小屋光线的特点是“明亮”)板书:光线明亮
⑤小屋的山路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

”小屋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它与外界的交通只有一条山路,小屋是“我”出外、归来的起点和终点,山路连接的是快乐和幸福。

(小屋山路的特点:崎岖陡峭)板书:山路崎岖
⑥小屋的夜晚
与白天的清晰相反,夜晚的小屋是“朦胧的”。

山上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淡了”,使“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也幻成“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板书:夜朦胧)
⑦小屋的室内设计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很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却又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归纳:这“空中楼阁”不必养鸟,无须挂画,因为它就在鸟语画美的大自然中。

至此,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

小屋室内设计的特点是自然。

小屋室内的装饰品,都是大自然中存在的景观,这些景观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纯大自然的风光,使小屋的布局自然,和谐。

五、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就是说,在一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或浓墨,或轻描淡写,这些景物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抒发,都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在其中。

在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李乐薇用其清新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小屋的山、树、领土领空,小屋的空气、光线,小屋的山路,夜晚的小屋以小屋的室内设计,作者描写这些景物主要想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仔细阅读文中的语句,并试着揣摩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下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继续领略小屋的美景并学习写作意图。

板书:山
(朦胧)夜树
(崎岖)山路小屋领土领空
(明亮)光线花园(绚烂)
空气(清新)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小屋与山、与树之间和谐优美的环境,接着又走进小屋的花园,领略了身处其间的自由开放的视野和情怀。

一、请学生再次跟着作者走进小屋,请学生利用几分钟时间准备,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文章主旨:
这可真称得上是一个美妙的世外桃源啊,大家想去吗?想去但是它在哪里呢?作者告诉我们了吗?请大家看15自然段。

找找小屋究竟在哪里?——它不存在;怎么知道它不存在?——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为什么叫空中楼阁?——不存在。

1、我们看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空中楼阁”一词的解释:
“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
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有根有据称为实,无影无形称为虚,“虚者,空中楼阁”,这雾失楼台的空中楼阁就如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一样,亦真亦幻,虚无缥缈。

2、我们知道这间小屋并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理想的空中楼阁。

请大家思考:作者构想了这座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
讲解:因为小屋所在的环境是作者向往的独立、安静的生活境界。

作者追求的是什么?——自由、独立、宁静的生活空间;(文中那些地方最能体现?请举例。

)寄托什么情怀?——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无需挂画,山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作者对自然这幅巨画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点明题意。

作者对小屋的喜爱,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
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由此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向往的是远离人境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独立的、安静的、超然物外的生活。

“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安宁的独立的生活环境,它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三、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
讲解: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

《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

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明确: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

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

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比较:
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也叫做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使物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2、语言美
本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都有那些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在这些修辞中,大家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同学告诉我们你最喜欢那一个句子,或者哪一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句。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

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比喻、排比;
(3)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拟人;赋予生命和气质。

(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比喻句。

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5)“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比喻。

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

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

”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

3、多角度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多变化。

(1)空间角度:
A.近看:“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

总之,近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也有风度”。

B.远眺:“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2)时间角度:
把小屋放在变化着的光线下写。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早晨:光线强了(小屋如)花蕊慢慢绽开
傍晚:光线减弱了花瓣慢慢收拢
深夜:(山上)灯光疏落小屋在如烟似雾的灯光中(山下)万家灯火月色朦胧、星光点点之下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
之感。

笔法灵活,变化多端。

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山脊上的小屋破晓时的小屋
树丛中的小屋入暮时的小屋
花丛中的小屋夜深时的小屋
(景物环境)(时间环境)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板书:
一、理想美(托物言志)
艺术特色二、语言美(比喻、拟人)空中楼阁(独立、安静)
三、画面美(多角度描写)
四、作业:描绘你心中的小屋
五、总结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时候好好地欣赏这篇课文,欣赏它的语言美,体会其优美的画面以及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品质。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祝愿同学们都有美好的每一天!
重难点补充:品味语言
(一)语言的修辞美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续喻)
此文章的开篇之笔。

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古人也说过“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
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

而对小屋玲珑小巧、风韵独存的特点不能突显。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
气,一点情调。

”(排比、博喻、暗喻)
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

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这种比喻称之为博喻。

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3、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比喻:明喻)
并不着眼于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个被比喻物之间的关系;倘孤立地看,可能较难看出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如果从花与树、面庞与姿态的关系着眼,我们就会觉得这两个比喻的帖切合理了。

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明喻)
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比喻的运用,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作者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5、“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拟人)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拟人)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拟人)
“含蓄”和“风度”本来是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

将景物人格化,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和精神,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6、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暗喻)
用优美潇洒的笔调和新奇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她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

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将本体“山”与喻体“花蕊”这两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新奇地其“联”在了一起,“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

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

花蕊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因光线的变化而带给人的动态感,将“小屋”和“山”都给写活了,令人产生浪漫的遐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