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1601年,英国制定《济贫法》;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1949年,英国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13.5%,1997年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

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刺激社会消费
B. 改善劳资关系
C. 缓和社会矛盾
D. 重塑政府形象
【答案】C
【解析】
2.德国福利制度规定失业者可在4年内领取相当于原工资63%的救济金。

21世纪初德国失业人口一度达到500万,产生了大量不工作仅靠救济金生活的“懒汉”。

这反映了福利制度()
A. 使低收入阶层受惠最多
B. 扩大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C.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D. 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答案】C
【解析】材料“产生了大量不工作仅靠救济金生活的‘懒汉’”说明,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3.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治家鲍威尔指出,国家承担了满足公民普遍需求的义务,这就使得它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

鲍威尔意在说明()
A. 国家干预容易引发社会动乱
B. 政府管理职能亟须强化
C. 自由放任政策得到社会认可
D. 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表明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缺陷,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4.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
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A. 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强大的国防体系
C. 人民资本主义
D. 减少国家干预
【答案】A
【解析】“安全网”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实就是社会福利制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安全网”是社会福利制度而不是国防体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安全网”是社会福利制度而不是人民资本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是加强干预而非减少国家干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5.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

到现在,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惠及广大基层民众。

这说明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A. 保障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C. 遏制了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D. 调动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答案】B
【解析】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B;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只是对社会贫困群体的保障,不能保障整体民众生活水平,排除A;
社会福利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遏制不了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排除C;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降低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排除D。

故选B。

6.1996年4月德国政府在《为了增长和就业》中指出:“(这些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德国的社会福利国家变得愈来愈昂贵了,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对此,德国政府有可能()
A. 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
B.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
D.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96年4月”“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中可以看出,当时德国的福利制度存在较大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问题,德国政府可能采取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措施,故D项正确;
AB项不符合题意;
削减社会福利,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

故选D。

7.威廉·贝弗里奇在《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提出:“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
业……这必须确定无疑地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及暴力的威胁一样。

”材料中的国家职能是()
A. 保护国民就业
B. 提供人身安全
C. 实行福利制度
D. 保障经济安全
【答案】D
【解析】
8.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

这一措施客观上()
A. 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 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 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可知,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B.根据所学,尽管俾斯麦的政策初衷是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但在实际运行中则并没有达到预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势力反而进一步加强,德国不得不改变之前的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手段,故B项错误;
C.根据所学,德国社会民主运动在之后反而获得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
D.俾斯麦的政策并没有授予工人阶级任何实质上的政治地位与权利,故D项错误。

故选A。

9.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新“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免于匮乏”的观念把社会平等定为一项原则。

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富有的社会还有赤贫现象是不合理的,是非正义的。

为消灭这种不合理现象,克林顿时期()
A. 初步形成全国性失业保险、养老金和救济制度
B. 缩减政府开支、适当增税、鼓励消费
C. 用收入调节政策实现社会相对公平
D. 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教育等投资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社会平等”在克林顿时期主要表现为解决失业问题。

“初步形成全国性失业保险、养老金和救济制度”是在罗斯福时代,故A错误;
“缩减政府开支、适当增税、鼓励消费”是克林顿时期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措施,故B 错误;
“用收入调节政策实现社会相对公平”是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C 错误;
“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教育等投资”是克林顿时期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故D正确。

10.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
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一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 采取“混合经济”模式
B. 推动新经济的兴起
C.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D
【解析】所谓混合经济模式,是指私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相结合,材料没有体现,
排除A;
新经济指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
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排除B;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才出现的,排除C;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消费,提高民众购买力,开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D项正确。

故选D。

11.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
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罗斯福新政中基
于此观点采取的行动应当是()
A. 实行社会救济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 建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C. 恢复银行信用
D. 协调劳资关系
【答案】A
【解析】经济危机爆发后,工厂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困苦。

在罗斯福新政
措施中,为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人们生活,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A正确;
BD是对工业的调整,排除;
C是对金融业的调整,排除。

故选A。

12.结合如图,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百分比变化的
原因()
①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②社会福利开支减少
③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 ①②
B. ①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数轴显示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百分比变化呈现下降趋势,联系所学知识,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实行“混合经济”模式,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开支逐渐减少,因此①②符合题意;此阶段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不是加强,排除③。

故选A。

13.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医疗、养老、意外事故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规定没有犯罪记录、没有酗酒闹事等不良记录,行为端正的人才能享受社会福利。

俾斯麦政府实施这种政策主要是为了()
A. 增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力量
B.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C. 运用法律手段防止暴力革命
D. 提高公民素质刺激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俾斯麦政府一方面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执行做了相关规定加以完善,以维护社会稳定,B正确;
材料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容克资产阶级的力量无关,A 排除;
材料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规定,目的就是保障弱势群体,没有体现防止暴力革命,C错误;
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D错误。

故选B。

14.2012年3月,《欧洲时报》报道称,随着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连番袭击,高福利社会显露出难以持续的迹象。

北欧国家纷纷削减福利,改革高福利模式以应对欧债危机。

下列有关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B. 福利范围仅限于社会低收入人群
C. 实施目的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D. 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西方国家在二战后普遍推行“福利国家”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生活,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社会福利政策。

福利制度是西方国家为了缓解社会危机,体现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它往往加重企业和国家财政负担。

因此A项正确;
福利国家制度针对的范围比较广,故B说法错误,排除;
福利制度是西方国家为了缓解社会危机,稳定统治秩序,但无法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故CD说法错误,排除;
15.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某一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撒切尔夫人所说的“安全网”是指()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B. 保障最低生活的福利制度
C. 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
D. 保障人身安全的安全网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梯子和安全网”是象征性的说法,梯子含义是指社会存在一定的财富
高低差别以驱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奋斗,安全网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减
少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引发的社会动荡,故B正确;
ACD三项与上述材料含义不符,排除。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6.(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养老金制度。

【答案】(1)途径: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增加收入,用于养老;制定并落实养老政策。

【解析】(1)“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
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增
加收入,用于养老;制定并落实养老政策。

【答案】(2)评价:解决了社会养老问题,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了社会养老问题,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17.(1)撰写一篇19世纪初期建议修改济贫法的短文。

(要求:表明观点,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理由。


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英国济贫制度的新
发展,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示例:观点:修改济贫法。

理由:济贫法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济贫法
不利于人员的流动,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但如果废除济贫法,不利于缓和矛盾,
不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开放性设问,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点,19世纪初期,这一时期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和市场,自由
主义经济思想逐渐兴起,如果主要废除或修改济贫法注意结合这一时期大的历史背景
分析。

如果主张保存济贫法可以结合保障人的生存权、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

【答案】新发展:政府主导;涉及面广;体系化制度化。

影响:有利于改善民生,有
利于缓和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但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解析】从材料中的“一切费用均来自议会批准的拨款”可知“政府主导”“英国国会先后
通过……等五大法案”可知“涉及面广”“社会安全制度”可知“社会安全制度”。

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稳定,但同时加重国家财政负。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冷战的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
有把创造经济财富作为目标本身,而是使它首先服务于社会团结,通过建立完善的社
会福利制度来保持国家的稳定,“福利国家”由此而得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以知识经济的全面勃兴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作为其不
断深化的表现。

……资本的流动会影响福利国家的税源,人员的流动会对主权国家内的
社会再分配和福利国家功能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而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则又会引起外
来低价产品在福利国家进行“社会倾销”。

……
(福利国家)开始了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改革实践,一是注重人力投资,而不再
只是直接提供经济帮助。

……政府必须在保障公民物质生活的同时,关心其精神状态……以“福利社会”逐步代替“福利国家”……
——《论全球化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冲击及其改革之路》
材料二 1951年春,张朝辉在甘肃省山丹县一个乡镇小学当老师。

那时工资还是供给制……同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保障体系开始建立。

1988年3月,张朝辉的二女儿张爱荷成为山丹县化工厂的一名合同工。

按照1986年
国家对国营企业合同制工人养老实行社会统筹的规定,她要按月交纳养老金。

三年后“社会福利社会办”被明确提出,从此“社会办福利”成为市场改革之后的社会保障主流。

……在社会保障改革刚开始的几年中,对张家人的影响并不大。

真正的影响,可能
要从1993年算起。

“那一年,工资一下子涨了五六百,但不久后就开始交住房公积金,是基本工资的5%。

看病也不全报了,……而且从那以后,看病花的钱就越来越多了,
药也越来越贵了。


2009年7月,张朝辉的孙女张静,开始在北京的一家网站上班。

在聘用合同中,写着
她享有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同时,随着新农保政策的出台,全民普惠式的社会保障曙光,正在一点点显露。

——《普通一家人的社会福利60年变迁》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和中国各采取了什么福利政策,并分析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福利政策分别做了怎样的调整,并分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

【答案】(1)政策:发达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

中国建立“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保障体系。

原因:西方:①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开始;◎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影响资产阶级
统治;③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④劳动大众为争取各种社会权利,长期斗争的结果;③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⑥苏联福利政
策的影响。

中国:①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化起步);③建立了计划经济
政策。

(2)发达国家:政策调整:80S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90S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或
福利社会代替福利国家)
原因:70S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90年代以来,全球化影响下,资本、人员、产品和服务的流动。

中国:政策调整:80S中期开始“社会办福利”(或社会福利社会办)。

90年代以来开始
朝着普惠式方向发展。

原因:80S经济体制改革;90S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3)认识:①社会福利的发展变化是随着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②
福利制度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
形式,各国依据国情制定福利政策;③福利政策与全球化的关系。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持国家的稳定”、“标
志着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
“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可知体现的是发达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
家。

中国建立“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
”的保障体系。

原因:西方国家:根据材料”随着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冷战的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
有把创造经济财富作为目标本身,而是使
它首先服务于社会团结”、“资本的流动会影响福利国家的税源,人员的流动会对主权
国家内的社会再分配和福利国家功能产生直
接的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福利保障政策推行原因是两大阵营对峙和
冷战开始、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影响
资产阶级统治、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劳动
大众为争取各种社会权利,长期斗争的结
果、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苏联福利政策的影响。

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福利保障政策特点的原因是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生产
力水平较低(工业化起步)、建立了计划
经济政策等。

(2)调整:西方国家:根据材料“政府必须在保障公民物质生活的同时,关心其精神
状态……以“福利社会“逐步代替”福利国家
”“可知西方国家的调整政策是80S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90S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


主要和70S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90年代以来,全球化影响下,资本、人员、产品和服务的流动。

中国:根据材料“从此“社会办福利”成为市场改革之后的社会保障主流”、“随着新农保
政策的出台,全民普惠式的社会保障曙光
”可知中国政策调整是80S中期开始“社会办福利”。

90年代以来开始朝着普惠式方向发展。

这主要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3)结合福利国家的评价作答即可。

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徳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特点。

19.(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
要评价徳国与中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了贫困、疾病、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自上
而下的统一道路使德国阶级关系复杂,工人阶级和工人政党的斗争催生了社会保障立法;进步的社会理论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特点:强制推行、立法保障;普遍共享、互济互利。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
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的信息从工业革命、阶级
关系以及社会保障立法和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强制性社会保险
度的产生。

1884年又领布《劳工伤害保险法》”信息从“强制推行、立法保障;普遍共享、互济互利”角度回答。

【答案】(2)类型: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评价:德国与中国的社会保险立法虽然处于不同阶段,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也不同,
但两国的社会保险立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一项文明立法,在保护劳动者和公
民权利,安定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公费医疗保险制度”“保健所、医疗所等医疗互助组织”“劳保医疗制度”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从德国和日本立法阶段、社会
主义和发展程度以及作用等角度分析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