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复杂地下空间交通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综合体复杂地下空间交通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国内迅速发展的城市综合体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背景,结
合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案例、文献资料的成果,重点研究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的
交通组织方式。

关键词:综合体复杂空间交通设计
本文以地下空间行为主体的出行方式作为切入点,将地下交通要素分为步行
系统、机动车系统、非机动车系统。

基于每个系统不同的特征、常规的设计步骤、不同的设计原则具体研究。

1.步行系统
从行人出行目的选择的角度,可以分为目的性交通、非目的性交通和后勤货
运三个方面,聚焦安全、舒适、效率、经济、隐蔽性等重要问题。

1.1.目的性交通
需统筹考虑交通空间、商业空间、停车空间和设备综合空间等,用立体空间
的思路,针对各功能空间进行平面优化和空间整合,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
空间的高效发展。

1.2.非目的性交通
城市地下综合体公共通道的交通设计应组织有序、流线清晰、环境宜人、辨
识性强。

其通行能力应按交通单元的远期超高峰客流量确定。

应设置标志系统,
有条件时宜设置智能停车库诱导系统。

还应保证足够宽度外,应尽可能短捷、通畅、避免过多转折。

1.3.后勤货运
货运区货梯出地面区域应与城市道路方便衔接。

运输通道的净高、宽度和转弯半径满足所需运输车型的使用要求。

货运流线应当方便紧凑,以提高货运的效率。

货运通道与客车通道兼用,不宜单独设置。

2.机动车系统
2.1.车库入口
在地下空间交通设计中,车库出入口是连接项目内外的“首要交通节点”,主要有地面交通接驳和地下环隧接驳两种。

2.1.1.地面交通接驳
地面交通接驳的主要作用是分离过境交通,将进出地块交通从市政道路交通中顺畅的剥离出来,实现优化内部交通环境和城市区域性交通的双重目标。

接驳口设置形式分为侧边接驳口和尽头式接驳口。

2.1.2.地下环隧接驳口
地下接驳的主要作用是将各地块连接,在外围主要交通干路上设置出入口,服务小汽车快速到发停车,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地下接驳置形式分为地下通道接驳口、地下公共交通接驳口、地下环隧接驳口。

2.2.坡道
坡道的设计原则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性、舒适性、效率性。

2.2.
2.3.
2.3.1.安全性
规范中对坡道的技术参数限定是坡道设计安全性的最低保障,是设计中的基础技术要求,应进行逐一复核。

相关的规范有:《车库建筑设计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车库建筑构造》,具体包括以下:
a、机动车库出入口及车道的数量
b、坡道宽度、转弯半径、坡度、净高参数
c、防火、防洪、防滑
2.3.2.舒适性
主要包括参数及措施适当放大和流线分流和整合两部分。

2.3.3.效率性
主要包括:1、交通流线系统的功能匹配与效率优先;2、坡道设计中的快进快出策略;3、空间效率中的坡道叠落策略。

2.3.停车区
2.3.1.一般停车区
平层停车位是目前最常见的停车位类型。

单车指标可为方案初期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的估算提出一定依据,实际工程统计表明,地下停车库平均每车位约36~47㎡(包括停靠位、车道、设备用房以及人防工程等面积)。

地下车库柱网选择主要应满足停车和行车的各种技术要求,兼顾结构合理,并考虑与上部建筑柱网的统一。

一般柱网尺寸可定为8000~8400,此尺寸范围也同时照顾到结构的经济跨度值。

车库净高为汽车总高度加上0.5m的安全距离。

故停放各种类型的小轿车的地下车库净高一般在车位处应不小于2.2m,车道处应不小于2.4m。

地下车库车辆出入高峰期时,排队车辆队伍较长,如将道闸设置于地面出入口处,等候车辆可能对市政交通带来影响,建议将道闸设置于车库内部,利用地下车库及坡道形成等候空间,减少交通拥堵。

地下车库行车道应尽量环通,减少“断头路”的设置,提高车辆行进以及停车效率。

2.3.2.后勤装卸货区
根据当前相关工程设计案例及城市地下空间卸货区调研发现,城市地下空间货物运输普遍以中型货车为主。

根据上表,中型货车标准宽度 2.5 米,因此地下空间中,一般货运车位停车净宽需保证3.5米。

当考虑两辆车并排停放时,宽度7米为柱间最小净距。

由于货车的外廓尺寸千差万别,在进行装卸车位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货车的外廓尺寸做一定调整,其停车位尺寸可以根据车型外廓的放大尺寸得出,当货车横向排布时其左右及靠近建筑构件处各增加 0.5米。

3.非机动车库
非机动车分为: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以及机动轮椅车。

3.1.设计原则
3.1.1.安全性
非机动车库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非机动车库应采用防火墙和耐火等级不低于2.00h的楼板与建筑物其他区域分隔,防火墙上确有需要设置门、窗、洞口时,应设置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不应采用防火卷帘或防火分隔水幕等措施替代;防火分区面积划分不大于500㎡,设自动灭火系统时,可扩大至1000㎡。

出入口:根据《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规定:非机动车库停车当量数量不大于500辆时,可设置一个直通室外的带坡道的车辆出入口;超过500辆时应设两个或以上出入口,且每增加500辆宜增设一个出入口。

疏散距离:参考室内大空间疏散,室内任意一点至最近疏散门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0m,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25%,即为37.5m。

疏散楼梯:地下非机动车库楼梯因参考其合建车库的室内外地坪高差来确定
是否采用封闭楼梯及防烟楼梯间。

楼梯间和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
疏散方向开启。

疏散楼梯的宽度不应小于1.1m。

3.1.2.舒适性
非机动车库的设计应从位置选择、坡道设计、停车区设计、净高四个方面来
满足使用者舒适性要求。

位置选择:非机动车库应结合建筑出入口设置。

非机动车库不易设置在地下
二层及以下,当地下停车层地坪与室外地坪高差大于7m时,应设机械提升装置。

坡道:非机动车库车辆出入口可采用踏步式出入口或坡道式出入口。

停车区:大型非机动车库车辆应分组设置,且每组的当量停车数量不应超
过 500 辆。

大型和中型非机动车停车库宜在出入口附近设管理用房及相应的服
务设施,且不应影响非机动车的通行。

3.1.3.经济性
非机动车库经济性主要从规模控制、层高控制两个层面分析。

规模控制:非机动车库的规模决定了区域大小,出入口数量。

根据规范500
辆内只需设置一个出入口。

在方案前期合理分配停车指标,尽量减少非机动车出
入口的数量。

有效的节约使用空间,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层高控制:大多项目都有总图覆土要求,一般为1.5m-1.8m。

正常地下室机
动车库层高为3.9m左右。

因此绝大部分项目负一层主体内层高为5.4m-6m。

因此
方案设计时宜优先考虑通过负一层的高度做上下两层非机动车库,有效节约建筑
空间,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净高:根据JGJ100-2015《车库建筑设计规范》6.3.4
规定:非机动车库停车区净高不应小于2.0m。

实际工程中宜做到2.2m-2.4m较为
舒适。

4.总结
本文以城市综合体复杂地下空间交通设计为研究对象。

收集、梳理、归纳国内大型综合体建设的相应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现有各类复杂地下空间规范条款,总结了大型综合体地下交通设计的原则、思路和数据控制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