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
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于日常生
活中描写,使他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通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课本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读,并借助文旁批注进行思考的能力;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
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萧红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2.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萧红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1.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2.学生课前了解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鲁迅作品,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
<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包括《社戏》《故乡》《孔乙己》等。

一、电影片段导入
她是一位传奇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2014年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

介绍萧红: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nǎi)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介绍萧红和鲁迅的交往: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

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

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推荐同学课后观影《黄金时代》,能够真切了解文学青年在当时上海的生活。


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

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二、通读思考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思考问题。

1.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教师提示: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工作和起居情况,让我们从生活这个侧面了解了鲁迅。

2.通读短文,谈谈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博爱、倔强、关爱他人……
3.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
主要写鲁迅的笑。

反映了鲁迅生活中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特点。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提示:主要写鲁迅先生的步态,步态往往反映人物精神气质。

对青年人写信,字迹草率一事,鲁迅先生的态度怎样?
教师提示:深恶痛绝,证明鲁迅严格地要求着青年,但还是耐心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可以看出鲁迅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非常关心青年。

三、细读赏析:
从下面几处细节赏析鲁迅先生形象:
A.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讨论:通过鲁迅先生的话,让人了解到鲁迅先生真实的生活侧面,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工作上废寝忘食,生活追求简单。

B.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讨论: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作者在追忆一位精神上的长辈,字里行间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口
吻语气进行倾诉,对鲁迅先生的钦敬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C.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讨论:通过颜色的变化强调了环境特点,时间已由深夜到黎明了,鲁迅工作了整整一夜。

品读结尾两段的描写室内陈设的文字,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提示:写生一般逼真而又自然,于不动声色的客观描写中,烘托出了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本文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四、小结
问题: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毛泽东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并不矛盾。

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的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

五、思考与作业:
萧红以细腻的感受捕捉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细节,随意点染,写活了鲁迅。

请找几个这样的细节,试进行分析。

示例: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很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提示:注意分析动词,还可以找一些例子从作者对鲁迅传神的神态与动作描写中体会出作者笔下鲁迅先生的伟大与平和。

七、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形象作者感情
乐观爽朗爱戴
平易近人崇敬
可亲可敬赞美
平凡伟大怀念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