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作者:马芝丹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其在传播方面带来的变化已经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相对于传统的媒介,新兴媒体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性,由此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出现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风暴”。
论文希望通过学习、比较和分析,选择出适合的角度对“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媒体新媒体孤独恐惧感匿名性群体压力从众心理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发现于1974年诺埃勒-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上;在1990年,其在《大众观念的理论:沉默的螺旋的概念》中对于这一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并依据德国阿兰斯拔研究所对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的研究,她认为,人们表示赞成还是保持沉默是由对孤独的恐惧感、对民意状况的观察、对不同政治势力等来决定的。
在赞成声音处于最高峰时,发表支持的观点,在赞成声音处于最低谷时,保持安静的态度,而保持安静的态势又加大了民众对其所持观点的怀疑度,而造成这个原因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倾向、需求及社会规则之中。
“沉默的螺旋”理论讲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如果有赞同的声音,或者备受推崇,就会继续跟进或积极参加,这类的观点或意见就很容易推而广之得以出版或传播;而当你发现你的一个观点没有被听从或回答,或者如果有一些人攻击,即使自己同意,自己也会无奈的保持沉默。
而自身对于这种观点的沉默,必然会导致反对方加速支持其观点的力度,使其观点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强,而自我一方则呈现螺旋式发展进程,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示弱。
“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于社会心理学传播过程中,即诺埃勒-诺依曼对于“沉默的螺旋”的五种假定:社会偏差可能使个体感觉孤独;个体经常恐惧孤独;恐惧寂寞导致个体经常估计社会能接受的看法;估计的结果影响着个体所在公共场合中行为,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隐藏着自己的观点;所有假定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任何传播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进行的。
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只要通过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出去。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提高了传播信息的速率,极大地增加了国民了解全球最新最快情况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国民认识新鲜事物的确定性。
消减了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本钱,而且在各行各业中日益凸显其重要位置。
傳统的大众传播是以传播主体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输模式。
在交际过程中,“媒介是信息”,传播主体是媒体的操控者、把关人。
而如今新媒体当道,互联网、手机等使人人都可成为发布信息的信息源,人人都有“麦克风”。
童话故事、娱乐头条、时事政治、军事战争等等,可以说在网络上信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新媒体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信息传播可谓是海量性、开放性,无限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地球村”和全球信息共享。
传播者和参与者不仅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交流的意义上可以是传递的主体,也可以是传输的主体。
“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
”
在新媒体的多重特性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适用?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虚拟化。
但虚拟并不代表虚假,而是人们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感动”到了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创造了一个虚拟而真实的“伪环境”。
由于网络环境的这种虚拟性,人们可以不用通过身份验证显示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和看法,互联网似乎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又封闭的个人空间,在互联网上个人可以大胆地不实名发表自己的主张,不必在乎别人的观点和见解,一些学者会认为互联网使“沉默的螺旋”现象中的假设,由于与大多数意见相左,即“社会背离会使个人产生孤独感”的群体压力感消失,由此推断“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时代已不复存在。
而事实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自我空间,看似每个人不暴露身份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犹如“皇帝的新衣”,更进一步地诠释了“社会背离会使个人产生孤独感”加深了害怕被孤立心态对人们的影响力,“沉默的螺旋”现象存在的严重感,在网络时代的个性化传播也不例外。
社会心理学家证实了在每个人的社会属性中都存在着恐惧的孤独,也可认为互联网提供的平台虽然也给予了人们一定的对待恐惧的力量,但对于影响内心深处的恐惧并不能真正的消除,网络的互动性和匿名性为网络中人们扫清了障碍,某个群体为制造一种“假象”或为了某种“目的”,以前迫于压力的人们,有可能发表言论。
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其阐述了一方意见的沉默创造了另一方的观点的增加,这反过来又造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这样的循环往复周期的开始常常被忽视,而被归于沉默以及害怕孤独,其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产物,甚至是少数人制造出来的骇人听闻的现象,因而有时迫于压力和对孤独的恐惧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将会进行各种沟通,如内部沟通、人际沟通、组织沟通、大众传播,一些新兴的特征,特别是虚拟与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传播空间,成为现如今应用最为广泛的主流媒体,比如人们通过微博将自我观点隐藏或公开,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大V或明星,针对某一热点在不违背原则与法律的条件下发表个人观点,有时并不需要在意别人看法,在“匿名”的这种虚幻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等流行的传播学理论已经被一些学者所否定。
但当我们冲破虚幻的美好泡沫时,通过调查、走访等方法,利用传媒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深入分析互联网群体的真实感受,并联系
现今信息化社会的所处背景,我们惊奇的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仍然存在。
正是由于互联网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传播方式所引起的受众心理的变化,使得互联网传播对大众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了一种促进的作用。
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原先固有的一些传播学理论在这种虚拟的场景下被部分学者所否定。
但是,从网络一个个鲜活的事件中,当我们抛开这种新型的介质,深入分析观众真实的感受,并联系时代的社会背景,我们则会发现:互联网时代的“沉默的螺旋”不会下沉,它还在旋转。
并且我们发现,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孤独恐惧感并未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虽然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但群体压力仍不容忽视,从众心理、从众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因此,“沉默的螺旋”现象并没有消失在新媒体中,而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当前我国网络媒体受众的特点,其显现形式最终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伊曼:《大众观念理论:沉默的螺旋的概念》,载《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台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35页.
[2]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5期.
[4]汪碧芬,吴英:《“沉默的螺旋”理论与实践局限初探》,敏思博客,2004年4月14日.
[5]杨芳芳,晋晓兵:“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迁[J].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