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计算机手段分析植物病原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蛋白质序列
2006~2018年稀有放线菌中的新天然产物

2006~2018年稀有放线菌中的新天然产物放线菌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它们可以对植物产生重大的伤害,也是研究药物、农药、肥料和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材料。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放线菌也可以产生有益的物质,例如抗微生物活性物质和天然产物。
有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以放线菌为目标,科学家们在2006-2018年之间发现了许多新的天然产物。
2006年,一种名为细胞孔类天然产物(Cyclomarins)的新类别被发现,该天然产物来自植物寄生放线菌Epiphyas postvittana,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
2007年,放线菌Xamp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被用于合成一种名为Axonopsin的新型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葡萄球菌、抗真菌和抗病毒的活性,同时具有可溶性抗氧化特性。
此外,2008年,来自放线菌Xy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的一种叫做Xacamide的新型天然产物被发现,它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和抗细菌性质,而且还可以抑制RNA聚合酶。
另外,一种名为Pantocinisin的特殊天然产物也于2009年被发现,它来自放线菌Pantoea ananatis,能够抑制真菌病原体的生长,其特殊的抗真菌活性被证实为与其结构有关。
2010年,一种名为尼米多稀释亚硫酸酯的新类别天然产物被发现,它来自放线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和放线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具有抑菌、抑真菌和抗病毒的活性。
2012年,一种名为糖苷衍生物的新类别天然产物被发现,来自放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能有效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2014年,一种名为Actinomycin D的新类别天然产物被发现,来自放线菌Streptomyces varsoviensis,具有抗病毒、抗真菌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可以抑制常见的病毒和真菌,如腺病毒、柯萨奇病毒、肺炎病毒和变形霉菌等。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探究

一株生防细菌GB58的鉴定与抑菌能力测定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6):198-204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一株生防细菌GB58的鉴定与抑菌能力测定卢钰升1,顾文杰1,蒋瑞萍1,孙丽丽1,徐培智1,谭志远2,解开治1,李文英1,李夏1(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南方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州510642)摘要:对从广东水稻土中获得能高效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细菌GB58进行鉴定、抑菌广谱性测定,明确其潜在应用价值。
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GB58抑菌广谱性,并参照细菌系统鉴定方法,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菌株。
抗菌广谱性试验结果表明:GB58对多达12种的植物真菌性病害和1种细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细菌常规鉴定试验结果显示:GB58为芽孢杆菌属,碳源利用分析表明GB58能够利用46种碳源物质以及耐酸耐盐,通过16S rRNA、gyr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GB5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GB58是一株抗菌范围广,营养竞争能力强的生防细菌,具备适应华南酸性土壤复杂环境的繁殖和代谢能力。
关键词:生防细菌;鉴定;系统发育;抗菌广谱性中图分类号:S182,S432.4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asb15100004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Broad-spectrum Analysis of a Biocontrol Bacteria Strain GB58Lu Yusheng1,Gu Wenjie1,Jiang Ruiping1,Sun Lili1,Xu Peizhi1,Tan Zhiyuan2,Xie Kaizhi1,Li Wenying1,Li Xia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in South Reg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Nutrient Cycling and Farmland Conservation,Guangzhou510642;2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Abstract:This article presente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broad-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biocontrol bacteria strain GB58obtained in rice soil of Guangdong Province,which could inhibit plant pathogens,and aimed to clarify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The antibacterial broad-spectrum of GB58was determined by the plate confrontation method,and the bacterial strain was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which were the reference for bacteria system identification.The antimicrobial broad-spectrum result showed that GB58had better antagonism to twelve plant fungal diseases and one plant bacterial disease.In the meantime,common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test showed that GB58was bacillus and the carbon utiliz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B58could utilize46kinds of carbon sources and was able to tolerate acid and salt.Moreover,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rough16S rRNA and gyrA sequence concluded that GB58was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All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GB58was a biocontrol bacteria strain with wide antibacterial range and high nutrition competitive ability,which had the ability of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菜园退化土壤的功能性微生物接种剂研发与应用”(2013B02031000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橄榄有机无机专用肥的研制与应用”(2013B020419009);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新型肥料与高效施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2014B090904068);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新型肥料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广东省财政厅项目“多功能生物复合型有机营养液肥的研发与应用”;广州市农业局农业科技攻关招标项目“城郊结合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GZCQC0902FG06017)。
TLC-生物自显影检测26种植物中的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物质

TLC-生物自显影检测26种植物中的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单体江;张伟豪;王松;白日娜;翁道玥;林希乐;孙坚【摘要】我国华南地区植物资源丰富,为快速筛选和检测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资源,本研究采用甲醇冷浸提取法制备植物提取物,并采用TLC-生物自显影法快速检测其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豺皮樟和桂木的抗细菌活性最强,对所有供试细菌均表现出抑制活性,且抑菌斑的最大直径均大于10 mm.红果仔、锡叶藤和山油柑也对所有供试细菌表现出抑制活性,但其活性弱于豺皮樟和桂木.粪箕笃、海金沙和小蜡未表现出任何抗细菌活性,其他供试植物对部分供试细菌表现出抑制活性.白花酸藤子、海南杜英、黄牛木、山油柑和基及树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斑的R1值范围为0.0~1.0,说明具有较多的活性化合物.TLC-生物自显影法能够快速、有效地筛选和检测具有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提取物,本研究结果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8(044)006【总页数】7页(P66-72)【关键词】TLC-生物自显影法;抗细菌活性;抗氧化活性【作者】单体江;张伟豪;王松;白日娜;翁道玥;林希乐;孙坚【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自然界中植物资源丰富,从植物中筛选提取生物活性物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1]。
番茄土传病害拮抗菌的筛选、评价及鉴定

番茄土传病害拮抗菌的筛选、评价及鉴定梁雪杰;张婷婷;乔俊卿;杜艳;刘邮洲【摘要】为筛选出对其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本文以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菌,利用梯度稀释涂板法和平板对峙生长法从土样中分离、筛选出对2种病原菌分别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并对其抑菌谱及代谢分泌物进行测定,运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拮抗细菌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从60份土样中分离出对番茄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59株,其中抑菌圈直径> 25 mm的有10株;对番茄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30株,其中抑制率>30%的有4株.上述拮抗作用较好的14株拮抗菌,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N23-2、N58-2、NF59-3、NF61-1对多种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皆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代谢分泌物检测结果显示:产纤维素酶的菌株有12株,产蛋白酶的菌株有11株,产嗜铁素的菌株有6株.种属鉴定结果表明:上述14株菌株中,有4株属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3株属链霉菌(Strepto-myces),3株属假单胞菌(Pseudomonas),4株属芽孢杆菌(Bacillus).【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4(027)003【总页数】8页(P1096-1103)【关键词】番茄青枯病菌;番茄枯萎病菌;拮抗细菌;筛选;评价;鉴定【作者】梁雪杰;张婷婷;乔俊卿;杜艳;刘邮洲【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3番茄营养丰富,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又称为自体诱导(autoinduction),是一种调节细菌群居行为及特殊基因表达的有效机制,描述细菌之间保持细胞密度变化的化学信号,是一种细菌与细菌间的通讯系统。
通常将群体感应系统分为革兰氏革兰氏阴性菌的LuxI/LuxR型QS系统、革兰氏阳性菌的寡肽类群体感应系统和感知种间信号的群体感应系统。
植物病原细菌中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所以对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群体感应;革兰氏阴性;LuxI/LuxR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又称为自体诱导(autoinduction),是一种调节细菌群居行为及特殊基因表达的有效机制,描述细菌之间保持细胞密度变化的化学信号,是一种细菌与细菌间的通讯系统。
这种通讯系统依赖于一种小的可扩散的信号分子,这种小的信号分子称为自体诱导素(autonicers,AI),由细菌产生并向细胞外扩散,在周围环境中积累。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环境中积累的AI信号分子的浓度也成比例地增高,当达到一定阈值水平时细菌通过细胞内受体对这些信号分子进行检测,进而子与一种转录激活因子结合,诱导有关基因的协调表达[1]。
自体诱导物与转录活性蛋白相互作用,启动基因表达,调节相关群落活动和独立过程。
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129个与群体感应相关的基因,包括群体感应调节基因和信号合成基因。
通常将群体感应系统分为革兰氏革兰氏阴性菌的LuxI/LuxR型QS系统、革兰氏阳性菌的寡肽类群体感应系统和感知种间信号的群体感应系统。
植物病原细菌中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所以对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存在自身常见的LuxI/LuxR型QS系统和感知种间信号的AI-2信号系统。
1 革兰氏阴性菌的LuxI/LuxR型QS系统革兰氏阴性菌中感知种内数量的QS系统一般利用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lactones,简称acyl-HSL或AHLs,这类分子一般称为AI-1。
一种鼠李糖乳杆菌及在防治植物根结线虫上的应用

一种鼠李糖乳杆菌及在防治植物根结线虫上
的应用
1简介
鼠李糖乳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细菌,属于放线菌科,又称洋芋疫杆菌、茄溃疫杆菌或柠檬病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是一个显著的害虫,主要危害植物的根部系统,可引起植物的根结痂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此外,也曾被用于防治植物根结线虫。
2悬浮(清除)鼠李糖乳杆菌
悬浮培养技术(SC)是一种有效的清除鼠李糖乳杆菌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细菌从培养基中悬浮出来,清除培养基中的细菌,使细菌浓度降低,并且细菌的稳定性增强。
SC悬浮培养技术能够快速清除细菌,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类。
3用鼠李糖乳杆菌防治植物根结线虫
防治植物根结线虫是鼠李糖乳杆菌的一个重要应用。
根结线虫对植物伤害严重,其对植物的营养供应影响极大。
因此,采取有效防治方法非常重要。
鼠李糖乳杆菌可以通过SC悬浮培养技术来清除植物的根结线虫,抑制细菌的生长,提高害虫的抗性,防止害虫造成植物的伤害,保护植物的健康。
4结论
鼠李糖乳杆菌是一种潜在的有害细菌,可以大量地破坏植物的根部系统,从而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同时,鼠李糖乳杆菌也可以用于防治植物根结线虫,能够有效地防止害虫伤害植物,保护植物的健康。
南洋楹溃疡病菌巢式PCR快速检测

南洋楹溃疡病菌巢式PCR快速检测随着全球范围内农业的发展,农作物是人类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及蔬菜、水果等也被广泛种植,但是各种病害的出现让农作物产量下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对农作物病害的快速检测和准确诊断显得非常重要。
其中,南洋楹溃疡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果树和蔬菜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
该病的造成来源于一种叫做南洋楹溃疡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细菌,在不同的病原区域和生态环境中发生频率很高。
因此,南洋楹溃疡病菌的快速检测非常有必要。
1.实验目的2.实验材料与方法2.1.1 南洋楹溃疡病菌纯培养物2.1.2 PCR试剂盒:包括引物、Buffer、聚酰胺酶、dNTPs等将南洋楹溃疡病菌纯培养物进行裂解,采用闪电式破碎法将菌细胞破碎,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对DNA进行分离纯化。
最终得到DNA样品,用0.8%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DNA的质量、浓度和完整性。
2.2.2 引物设计参考相关文献,根据南洋楹溃疡病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在其16S rRNA基因上设计一组扩增引物(R16S-F, R16S-R),引物序列如下:R16S-F:5’-ATGACGGTATGAGCTACACC-3’2.2.3 PCR体系的制备PCR体系总量为50 μL,包括10 μL 5×Buffer、0.5 μL rTaq、1 μL dNTPs、2 μL 引物(R16S-F, R16S-R)、2 μL 模板DNA,以及纯水补至总反应体积。
2.2.4 PCR反应条件初步PCR反应条件:95℃预变性2 min;95℃变性1 min;58℃退火1 min;72℃链延伸2 min;30个循环;72℃链延伸5 min;4℃保持。
所得PCR产物作为巢式PCR的模板,分别采用与初始扩增引物同样位置上的两个内部引物,进行两轮内部扩增反应。
巢式PCR反应条件:同上;内部引物序列如下:2.2.5 PCR产物电泳检测将巢式PCR扩增后的产物进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利用UV激光贴膜进行成像(Figure 1)。
茄子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探析

茄子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探析茄子青枯病是茄科植物中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病害,严重危害茄子的生长和产量。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有效,但会带来环境和健康安全问题。
因此,探索生物防治方法成为茄子青枯病防治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茄子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探析。
一、茄子青枯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茄子青枯病的病原为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同时也可通过种子、残茬和虫媒传播。
该病原菌寄生在茄子根系,并通过根系进入茄子的导管系统,阻塞水分和养分的输送,最终引起茄子发生萎蔫、叶片黄化、生长迟缓等病症。
二、生物防治方法的优势相比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 环境友好: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资源防治茄子青枯病,不会对土壤和环境产生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高效性:生物防治方法能够与病原菌竞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降低茄子患病的可能性。
一些生物防治剂还能通过诱导植物的防御系统,增强茄子的抗病能力。
3. 安全性:生物防治方法不使用化学农药,对人畜安全,不会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三、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1. 生物防治剂的使用生物防治剂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的一种方法。
对于茄子青枯病的防治,可使用青霉素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
此外,一些寄生细菌如根际拮抗细菌也能有效抑制青枯病菌的生长。
2. 植物提取物的应用一些植物提取物对茄子青枯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例如,黄连素是一种从黄连中提取的天然抗菌物质,能够抑制青枯病菌的繁殖。
将黄连素提取物喷洒在茄子植株上,可有效预防茄子青枯病的发生。
3. 栽培技术的调整在茄子的栽培过程中,合理调整栽培技术也是预防茄子青枯病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选择茄子的种植基地时,应优先选择排水条件良好、土壤酸碱度适宜的地块。
同时,加强对茄子的营养管理,提高茄子的抗病能力,也能有效减少青枯病的发生。
青枯雷尔氏菌运动性相关研究进展

第33卷第5期植物医生2020年10月V o l.33N o.5P l a n t D o c t o r O c t.2020D O I:10.13718/j.c n k i.z w y s.2020.05.003青枯雷尔氏菌运动性相关研究进展①皮静,严培文,杜博兴,李石力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青枯雷尔氏菌是全球十大病原菌之一,其运动性在早期侵染寄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概述了青枯雷尔氏菌的运动性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泳动和颤搐2种运动方式㊁青枯菌运动性的机理和遗传基础,以及运动性在青枯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等.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运动性;遗传基础;致病过程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1067(2020)05001804青枯雷尔氏菌(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简称青枯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 r o c a r y o t a e)㊁变形菌门(P r o-t e o b a c t e r i a)㊁β-变形菌纲(B e t a p r o t e o b a c t e r i a)㊁伯克氏菌目(B u r k h o l d e r i a l e s)㊁伯克氏菌科(B u r k h o l d e r i-a c e a e)㊁雷尔氏菌属(R a l s t o n i a)[1-2],是最具暴发性和破坏性的细菌病原体之一[3],在热带㊁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分布[4].青枯雷尔氏菌寄主十分广泛,能侵染54个科250余种植物,如马铃薯㊁番茄㊁烟草㊁桑. All Rights Reserved.树㊁桉树和木麻黄等[5],且新寄主不断产生[6].青枯菌引起寄主植物发病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接触㊁侵入㊁定殖和扩展,其生活史包括寄生和腐生两大部分,在无寄主植物下,青枯菌可以在土壤㊁杂草以及其他非寄主植物中长期存活[7].当感应到寄主植物,条件适宜下便会利用其鞭毛进行运动[1],从根伤口或次生根的根冠进入植物体内,在皮层细胞间隙内繁殖,随后侵染木质部,并蔓延到维管束中,系统地在植物体内定殖[8-9].大量的细菌复制导致细菌细胞中的群体感应依赖性代谢转换,引发毒力因子和胞外多糖[10],同时还分泌胞外蛋白酶降解细胞壁,最终导致植物导管堵塞㊁营养和水分丧失萎蔫而死亡.青枯菌在寄主植物根部定殖成功后,能够在寄主植物根表形成菌脓返回至土壤并形成二次侵染[11-13].青枯菌是目前国际上研究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机制的模式菌之一,其致病因子多样,致病网络系统复杂[7].目前,在青枯菌的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国内外主要集中于胞壁降解酶和I I型分泌系统(T2S S)㊁I I I型分泌系统(T3S S)效应子㊁胞外多糖(E P S)㊁胞外蛋白㊁脂多糖(L P S)和I V型鞭/菌毛系统等[14-16].然而,青枯菌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需要通过运动性对寄主植物根部进行早期定殖,才能后期致病,运动性是其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青枯雷尔氏菌运动性的研究进展.1青枯菌的2种运动策略在青枯菌侵染寄主植物根部及早期定殖过程中,为了到达不同的植物组织并进入维管束,青枯菌采用2种不同类型的运动策略:由鞭毛驱动的泳动和由菌毛驱动的颤搐.这2种策略是影响青枯菌致病力的重要因子[4,7],能有效地帮助细菌逃避不良环境以及有毒物质,获得所需营养物质,快速准确地寻找到有利于侵染寄主的生存环境[9].泳动是由青枯菌的极生鞭毛介导的运动形式,可以使细菌有效侵入寄主并定殖[1].①收稿日期:20200902作者简介:皮静(199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根际信号分子研究.E-m a i l:1912147487@q q.c o m颤搐是一种在固体表面移动的非依赖鞭毛的运动形式,由I V 型鞭毛系统介导,与细胞黏附和聚集有关[17].同时,细菌的运动性受到生长环境因素和病原细菌浓度的影响,半固体运动性培养基检测试验显示,细菌浓度过低(<106C F U /m L )或过高(>109C F U /m L )都有可能降低青枯菌的运动性[18].1.1 泳动泳动是指水环境中的细菌靠极生或周生鞭毛推动的直线运动或翻腾运动.泳动的速度很快,每秒钟可以达到数百微米.在青枯菌中,这种运动是由1~4个极性鞭毛介导的,鞭毛的结构由一条长长的螺旋状细丝通过柔性钩和基体复合物锚定在细胞膜中组成.鞭毛丝是一个空心管,由大约20000个称为鞭毛蛋白(F l i C )的单一蛋白质聚合成复杂的螺旋线组成.鞭毛的旋转由鞭毛运动开关F l i G ,F l i M 和F l i N 控制.趋化作用使细菌细胞能够感知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依赖于几种蛋白质的存在,这些蛋白质最终会与鞭毛运动相互作用,朝着更有利的条件发展.这个复杂的行为在细胞膜相关受体甲基化受体趋化蛋白(M C P )开始,通过改变其构象检测环境刺激并响应它们.其过程主要分为3步:首先,由细菌细胞膜上的M C P 感应趋化效应物,产生信号;随后,信号通过M C P 传递,影响组氨酸激酶C h e A 的自磷酸化活性,进而影响响应调控蛋白C h e Y 的磷酸化水平;最后,磷酸化的C h e Y 与鞭毛蛋白F l i M 结合,从而影响细菌鞭毛的旋转方向,决定细菌的运动方向.1.2 颤搐颤搐是由青枯菌I V 型菌毛(T F P )附肢在固体表面或黏性介质中延伸㊁附着和缩回驱动的不依赖于鞭毛的另一种运动[19].T F P 是由P l i A 蛋白组成的,介导青枯菌的运动性,在青枯菌自然转化㊁生物膜形成和毒力中起作用[20].已鉴定出基因p i l A ,pi l Q 和p i l T 在青枯菌中参与菌毛挤压的促胰液素和菌毛回缩所需的蛋白,并且它们的任何一种失活都会降低青枯菌颤搐能力和毒力.此外,p i l A 突变体在番茄植株上的毒性㊁在根上的定殖以及生物膜的形成均降低了,并且不能自然地转化[21].在同时带有鞭毛和菌毛的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中,基于鞭毛趋化系统的同源性,有人提出了由簇I V 中的p i l -c h p 基因编码的假菌毛介导的青枯菌趋化途径存在[22].与鞭毛介导的趋化作用相似,在这种途径中,细胞膜相关受体(P i l J )产生的分子信号有望触发称为C h p A 的胞质C h e A 组氨酸激酶的自磷酸化,这可能形成具有2个称为P i l I 和C h p C 的C h e W 同源物的复合物.菌毛的移动在这个假设的系统中的控制很可能由2个C H e Y 同源物(P i l G 和P i l H )与推定的T F P 马达相互作用,以控制由C h p A 磷酸化后颤搐的进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首次证明了青枯菌中类似于控制鞭毛介导的趋化性的p i l -c h p 基因编码的菌毛介导的趋化途径的功能,证明P i l I 和C h p A 基因是控制颤搐运动及其3种相关表型的真正运动调节因子,即毒力㊁自然转化以及生物膜形成.结果表明,在番茄植株与青枯菌的相互作用中,菌毛具有比鞭毛更大的影响,并揭示了泳动和颤搐运动表型之间的新型交互作用,增强了在缺乏菌毛的细菌中游动并促进鞭毛在根系附着中的作用.2 青枯菌运动性的机理和遗传基础细菌通过鞭毛的旋转推动菌体的运动.当鞭毛逆时针旋转时,菌体呈直线前移,顺时针旋转时,菌体随意转向或做翻滚运动[23].鞭毛旋转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细胞质膜鞭毛基部的H +流驱动;与之不同的是,嗜碱细菌(如芽孢杆菌)的鞭毛旋转由N a+流驱动.细胞膜上的H +流驱动埋在膜内和膜上的鞭毛基体的C 环(由F l i G ,F l i M 和F l i N 形成的功能复合体)㊁M 环和S 环反向旋转,启动中心杆.C 环相当于转子,参与了鞭毛组装和控制鞭毛旋转方向,M 环周围的跨膜蛋白M o tA 和M o tB 组成质子通道,作为定子和转子共同构成鞭毛马达.当质子进入M 环上的蛋白亚基,带正电的氨基和带负电的羧基作用产生静电引力,使M 环转动,S 环不运动,但在鞭毛旋转中起轴封作用[24].细菌的运动性一部分由遗传特性决定.青枯菌的运动性受到综合调节基因p h c A 的控制,人工诱变番茄青枯菌AW 的p h c A 基因后得到的突变株与自发无毒突变株表型相似,ph c A 基因能使两者功能互补,恢复包括运动性在内的性状为野生型表型.据报道,染色体上分布着大部分编码运动性和趋化性的基因[25].细菌在植物表面的附着与I V 型鞭毛系统联系紧密,影响着青枯菌的致病力和生态适应能力.在青枯菌91第5期 皮 静,等:青枯雷尔氏菌运动性相关研究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GM I 1000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编码菌毛和鞭毛成分蛋白的基因,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这些基因特异表达,使得青枯菌具有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26].3 青枯菌运动性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运动性对于青枯菌早期侵染过程中具有定位和侵入根部的作用.随着病害的加重,青枯菌的运动性可以帮助其从感染的木质部维管束扩散到相邻的未感染木质部维管束和细胞中.鞭毛还可以帮助细菌附着到宿主细胞[27];在这种情况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菌株附着在番茄根表面的能力不同.运动性通常需要生物膜的形成,显微镜观察表明青枯菌在宿主木质部维管束上形成生物膜.这些专门的聚集体可能保护细菌免受宿主防御,也可能有助于潜在感染和腐生生活中的细菌存活.鞭毛复合体也可能在细菌毒力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组装鞭毛的几种蛋白质在进化上与I I I 型分泌系统有关,后者将细菌毒力因子注入植物细胞.因此,青枯菌鞭毛装置可能参与了转运毒力因子的过程[28].鞭毛的运动性在体外培养中是随着生长周期而变的,但是从番茄上发现的细菌却是全周期都有运动性.将无游动性且无鞭毛与有游动性无趋化性的突变体分别以土壤浸液接种于盆栽番茄时,突变体的致病性明显减弱,但是当突变菌被直接接种到木质部时,它们又表现出了正常的毒力,表明青枯菌侵染植物需要运动性的辅助[29].有趣的是,研究报道的一个超动青枯菌m o t N 突变体,其毒力也降低.因此,在研究丧失颤搐能力的菌毛p i l Q ,pi l T 或p i l A 突变体时,精确调控叶面喷施和灌根接种方法非常重要.在植物定殖的第一阶段,青枯菌P i l I ,C h p A ,P i l A 和F l i C 缺失突变体的毒力受到损害,在湿润或接种叶部后P i -l A 突变体表现出生长减慢,这是关于青枯菌I V 型菌毛调节剂P i l I 和C h pA 的第一份报道[22].此外,P i l A 突变体还影响青枯菌生物膜的形成㊁定殖能力和自然转化的能力.青枯菌T F P 能提高青枯菌侵染寄主植物的能力,增强其对番茄的致病效果[30].该结论基于在青枯菌的相关研究:(1)抽搐运动;(2)具有在铜绿假单胞菌中起作用的前纤毛蛋白肽酶;(3)具有2个基因(P i l Q 和P i l T ),被预测为编码功能性T F P 生物发生所必需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4)P i l Q 或P i l T 的失活消除了抽搐运动并降低了毒力.另外,T F P 在肉汤培养基中可以促进青枯菌形成生物膜,缺失T F P 后,青枯菌的聚集能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均受到影响[21].在青枯菌侵染寄主植物根部及早期定殖过程中,由鞭毛和菌毛介导的运动性是影响其毒力的重要因子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证明,青枯菌在寄主植物根部定殖时,P i l I ,C h p A ,P i l A 和F l i C 缺失突变体的毒力降低,I V 型菌毛P i l I 和C h p A 基因在颤搐㊁生物膜形成㊁自然转化和毒力中起着重要作用,缺失P i l A 时,青枯菌GM I 1000菌株中的运动性表型发生改变,F l i C 基因在青枯菌根部定殖和生物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应进一步研究青枯菌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以阐明功能已知和未知的基因对泳动和颤搐的影响,这对于解释运动性在青枯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Y A B U U C H IE ,K O S A K O Y ,Y A N OI ,e t a l .T r a n s f e r o f t w oB u r k h o l d e r i a a n d a nA l c a l i g e n e s s pe c i e s t oR a l s t o n i a g e n N o v :P r o po s a l o f R a l s t o n i a p i c k e t t i i (R a l s t o n ,P a l l e r o n i a n dD o u d o r o f f 1973)c o m bN o v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S m i t h 1896)c o m bN o v a n d R a l s t o n i a e u t r o ph a (D a v i s 1969)c o m bN o v [J ].M i c r o b i o l I mm u n o l ,1995,39(11):897-904.[2] 刘 颖,谭万忠,丁 伟.我国烟草青枯菌的种下多样性及统一用名问题商榷[J ].植物医生,2019,32(6):12-17.[3] 韩菲菲,贺 鸣,杨 松,等.细菌分泌系统与茄科雷尔氏菌致病机理的关系研究进展[J ].农药学学报,2012,14(2):115-124.[4] 杨 柳,兰 涛,巫升鑫,等.作物青枯病研究进展[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11,7(4):251-256.[5] W I C K E R E ,G R A S S A R T L ,C O R A N S O N -B E A U D U R ,e ta l .R a l s t o n i as o l a n a c e a r u m S t r a i n sf r o m M a r t i n i qu e (F r e n c h W e s t I n d i e s )E x h i b i t i S n g aN e w P a t h o g e n i cP o t e n t i a l [J ].A p p l i e d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i c r o b i o l o g y ,2007,73(21):6790-6801.[6] 徐 进,冯 洁.植物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4):2902-2909.[7] 乔俊卿,陈志谊,刘邮洲,等.茄科作物青枯病研究进展[J ].植物病理学报,2013,43(1):1-10.[8] MA N S F I E L DJ ,G E N I NS ,MA G O R I S ,e t a l .T o p 10P l a n t P a t h o g e n i cB a c t e r i a i nM o l e c u l a r 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 [J ].M o -l e c u l a r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 ,2012,13(6):614-629.[9] T A N S -K E R S T E NJ ,HU A N G H ,A L L E NC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N e e d sM o t i l i t yf o r I n v a s i v eV i r u l e n c e o nT o m a t o [J ].J o u r n a l o fB a c t e r i o l og y,2001,183(12):3597-3605.02植物医生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33卷. All Rights Reserved.[10]A t t a c h m e n t /S p r e a da n d G r o w t h /V i r u l e n c e i nt h eP l a n tP a t h o ge n R a l s t o n i as o l a n a c e a r u m [J /O L ].m B i o ,2017,8(5)[2017-09-26].h t t p s ://m b i o .a s m.o r g /c o n t e n t /8/5/e 00895-17.[11]潘哲超.植物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12]A R A U D -R A Z O UI ,V A S S EJ ,MO N T R O Z I E R H ,e t a l .D e t e c t i o na n d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of t h e M a j o rA c i d i cE x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o f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a n d I t sR o l e i nT o m a t oR o o t I n f e c t i o n a n dV a s c u l a rC o l o n i z a t i o n [J ].E u r o pe a n J o u r -n a l o f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1998,104(8):795-809.[13]HU A N G Q ,A L L E N C .P o l y g a l a c t u r o n a s e sa r eR e q u i r e df o rR a pi dC o l o n i z a t i o na n dF u l lV i r u l e n c eo f R a l s t o n i as o -l a n a c e a r u m o nT o m a t oP l a n t s [J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M o l e c u l a r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00,57(2):77-83.[14]周训军,王 静,杨玉文,等.烟草青枯病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0):1479-1486.[15]G E N I N S ,B O U C H E R C .R a l s t o n i as o l a n a c e a r u m :S e c r e t so f a M a j o rP a t h o g e n U n v e i l e db y A n a l y s i so f I t sG e n o m e [J ].M o l e c u l a r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02,3(3):111-118.[16]D E N N Y T P .I n v o l v e m e n to fB a c t e r i a l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 i nP l a n tP a t h o g e n e s i s [J ].A n n u a lR e v i e wo f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1995,33(1):173-197.[17]L I U H L ,K A N G Y W ,S C H E L L M A ,e t a l .T w i t c h i n g M o t i l i t y o f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R e q u i r e s aT y p e I V P i l u s S y s t e m [J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2001,147(12):3215-3229.[18]王贻鸿.酸碱度对烟草青枯菌(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生长及其根部定殖的影响[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19]MA T T I C KJS .T y p e I VP i l i a n dT w i t c h i n g M o t i l i t y [J ].A n n u a lR e v i e wo fM i c r o b i o l o g y ,2002,56(1):289-314.[20]朱晓艳,沈重阳,陈国炜,等.土壤细菌趋化性研究进展[J ].土壤学报,2019,56(2):259-275.[21]K A N G Y W ,L I U H L ,G E N I NS ,e t a l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R e q u i r e sT y p e 4P i l i t oA d h e r e t o M u l t i pl eS u r f a c e s a n d f o rN a t u r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V i r u l e n c e [J ].M o l e c u l a rM i c r o b i o l o g y ,2002,46(2):427-437.[22]C O R R A LJ ,S E B A S T I ÀP ,C O L LNS ,e t a l .T w i t c h i n g a n dS w i mm i n g M o t i l i t y P l a y aRo l e i n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J ].m S p h e r e ,2020,5(2):1-18.D O I :10.1128/m s p h e r e .00740-19.[23]张蔚文,张 灼.细菌化学趋向性机理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1993(3):175-179.[24]刘荫武.细菌的鞭毛结构及其运动机制[J ].微生物学通报,1991(5):311-314.[25]赖世龙,侯 浩,姜 伟.细菌的运动性及其在致病初期过程中的作用[J ].微生物学杂志,2006,26(5):68-70.[26]WH E A T L E Y R M ,P O O L E PS .M e c h a n i s m so fB a c t e r i a lA t t a c h m e n t t oR o o t s [J ].F E M S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R e v i e w s ,2018,42(4):448-461.D O I :10.1093/f e m s r e /f u y 014.[27]童建华,G I B S O N K G ,户 勋,等.茄科作物青枯菌N A D H 脱氢酶F 亚基在细胞运动和致病性中的功能研究[J ].微生物学报,2019,59(10):1960-1968.[28]张丽勍.植物青枯菌GM I 1000菌株Ⅵ型分泌系统基因功能的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29]T A N S -K E R S T E NJ ,HU A N G H ,A L L E NC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N e e d sM o t i l i t yf o r I n v a s i v eV i r u l e n c e o nT o m a t o [J ].J o u r n a l o fB a c t e r i o l og y ,2001,183(12):3597-3605.[30]O T T E MA N N K M ,M I L L E RJF .R o l e s f o rM o t i l i t y i nB a c t e r i a l -H o s t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J ].M o l e c u l a rM i c r o b i o l o g y,1997,24(6):1109-1117.P r o g r e s s o fR e s e a r c h e s i n t h eM o t i l i t y of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P I J i ng , Y A NP e i -w e n , D U B o -x i n g, L I S h i -l i S c h o o l o f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71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 a l s t o n i as o l a n a c e a r u m i so n eo f t h e t o p t e n p a t h o g e n s i n t h ew o r l d ,a n d i t sm o t i l i t yp l a y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e a r l y h o s t i n f e c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m a i n l y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p r o gr e s s i n r e s e a r -c h e s o f R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m o t i l i t y ,i n c l u d i n g i t s t w om o t i o n f o r m s (s w i mm i n g a n d t w i t c h i n g),t h em e c h a -n i s ma n d g e n e t i cb a s i so fi t s m o t i l i t y ,a n dt h er o l eo f m o t i l i t y i nt h e p a t h o ge n i c p r o c e s sof R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K e y wo r d s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m o t i l i t y ;g e n e t i c b a s i s ;p a t h o g e n i c p r o c e s s 12第5期 皮 静,等:青枯雷尔氏菌运动性相关研究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李林章;谢从华;柳俊【期刊名称】《中国马铃薯》【年(卷),期】2005(19)5【摘要】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原有着广泛的寄主范围及地理分布,给作物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抗病育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途径.最近,R.solanacearum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给马铃薯青枯病抗性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评述了近年来,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模式植物拟南芥在抗青枯病机理研究中的进展.【总页数】5页(P290-294)【作者】李林章;谢从华;柳俊【作者单位】国家蔬菜改良华中分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国家蔬菜改良华中分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国家蔬菜改良华中分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Q7【相关文献】1.广东茄科雷尔氏菌16S rDNA序列分析 [J], 佘小漫;何自福;虞皓;李华平2.土壤中茄科雷尔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J], 张海燕;张小芳;魏兰芳;李雪;艾瑛;姬广海3.12种寄主来源的茄科雷尔氏菌16S-23SrDNA间隔区序列比较 [J], 佘小漫;何自福;李华平;虞皓4.细菌分泌系统与茄科雷尔氏菌致病机理的关系研究进展 [J], 韩菲菲;贺鸣;杨松;宋宝安5.生物有机肥对连作番茄和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茄科雷尔氏菌的影响 [J], 张鹏;韦中;朱震;高雪莲;邓开英;冉炜;沈其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研中国农科院Front.Microbiol.:薇甘菊的根际微生物组研究为植物适应和入侵提供新见解

科研中国农科院Front.Microbiol.:薇甘菊的根际微生物组研究为植物适应和入侵提供新见解编译:逍遥君,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一种有害的入侵植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
土壤微生物组在薇甘菊的入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对其根际微生物组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
本研究使用从大田采样和盆栽实验的宏基因组学数据,通过与二个共存的本地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和大块土壤的比较,我们识别了薇甘菊截然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群落。
结果表明,解磷细菌Pseudomonas和Enterobacter的富集与薇甘菊根际土壤中速效磷的增加相一致。
此外,还观察到Fusarium oxysporum和Ralstonia solanacearum以及Ⅲ型分泌系统(T3SS)的致病基因在薇甘菊根际含量较少,这可能是由于生防菌Catenulispora、Pseudomonas、CandidatusEntotheonella的富集和参与合成抗生素和聚酮化合物聚酮化合物合酶(PKS)基因的富集从而抑制病原菌。
这些研究结果共同表明,薇甘菊根际富集参与养分获取和病菌抑制的微生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其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和入侵。
论文ID原名: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of Mikania micrantha Provides Insight Into Adaptation and Invasion译名:薇甘菊的根际微生物组研究为植物适应和入侵提供新见解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235发表时间:2020.7通讯作者:钱万强&樊伟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广东实验室实验设计本实验通过对薇甘菊和两种本地植物在盆栽环境和野外入侵地两种环境下植物根际微生物使用宏基因组进行检测,通过对比微生物多样性、结构及菌种差异,分析薇甘菊根际微生物与两种本地植物的差异。
利用MTT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青枯菌活菌的方法

利用MTT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青枯菌活菌的方法周大祥;熊书;谢桂香【摘要】利用四氮唑蓝(MTT),优化了检测波长、菌浓度、MTT用量、MTT反应时间、三联液的用量和溶解时间等,建立一种有效快速检测青枯菌活菌的方法.结果发现,MTT反应的最佳检测波长为512 nm,青枯菌浓度A600为0.3,MTT用量为30μL,MTT还原反应控制在20 min以内,三联液溶解甲臜晶体的用量为3 mL,溶解8 h,甲臜溶液在10~120μL以内与A512的数值线性关系良好,平板计数印证了这一结果.实验结果表明,MTT法可以用于快速检测青枯菌等植物病原菌活菌,对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青枯菌;MTT;甲臜;三联液;活菌检测【作者】周大祥;熊书;谢桂香【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万州 404120;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万州 404120;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万州404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2.15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细菌活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MTT作为一种水溶性的黄色染料,被活菌的脱氢酶系还原生成不溶于水的蓝紫色甲臜晶体,而死菌不能将MTT还原成甲臜[1]。
当有机溶剂溶解生成的甲臜晶体后,能够被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其浓度与活菌数量成正比[2-3]。
MTT法最初用于培养贴壁动物细胞的生物学及生物医学研究[4-6]。
相比传统的方法,MTT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利用96孔板可以进行大量测定,而不用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菌落计数或者同位素测定[7]。
但是常规的MTT法使用96孔板时,吸光度读数不稳定。
在测定大肠杆菌时,甲臜晶体聚集和沉淀在细胞底部,而且用DMSO溶解时,不能完全去除培养基,这样会不断地增加背景吸收(10~60 min内),因而不能准确地获得吸光度值[8]。
我国青枯病发生及研究情况调查

我国青枯病发生及研究情况调查张运峰;张淑红;范永山【摘要】[目的]探究我国青枯病寄主范围变化.[方法]对国内各省区工作者研究的青枯病寄主范围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大量检索对新出现但尚未进行研究的青枯病寄主进行了概述.[结果]青枯病在我国所有省份均有发生,且已由热带、亚热带蔓延至温带和寒带;我国对青枯病的研究开展较少,与青枯病的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差距较大,表现为青枯病新寄主的研究缺失以及内蒙古、青海等多个地区尚无关于青枯病的研究报道.[结论]为我国青枯病发生规律研究提供了依据.%[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nge of host range of bacterial wilt in China. [Method] The host range of bacterial wilt in all regions in China which had been studied by scholars was summarized, and the new emergence hosts of bacterial wilt in China which had not been studied by scholars were discussed by large scales of searches. [Result]Bacterial wilt had occurred in all provinces in China, furthermore it had spread from tropics and subtropics to temperate zone and frigid zone. However, there was few research on bacterial wilt in China, which couldn t match with the propagation speed and damage degree of bacterial wilt greatly, and it was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deletion of study on new hosts of bacterial wilt and no research report on bacterial wilt in many provinces like Inner Mongolia and Qinghai, etc.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n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bacterial wilt in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35【总页数】3页(P17128-17129,17136)【关键词】青枯病;寄主植物;检索【作者】张运峰;张淑红;范永山【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青枯病又名细菌性枯萎病,由病原细菌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
茄子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农用链 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拌种,
以减少种子带菌。
土壤消毒
在青枯病发病严重的地区,可采用 溴甲烷、氯化苦等药剂进行土壤消 毒,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及时治疗
在青枯病发生初期,及时使用化学 药剂进行治疗,如使用农用链霉素 、甲基硫菌灵、乙蒜素等,可有效 控制病情的发展。
茄科劳尔氏菌的寄主范围非常广 泛,包括茄子、番茄、辣椒、烟 草等茄科植物。
发病规律
土壤传播
茄子青枯病可以通过土壤传播,病土中的细菌可以存活多年,导 致病害连年发生。
高温高湿环境易发病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茄子青枯病容易发生和传播,特别是在雨后或 者灌溉后。
老株易发病
老株比新株更容易感染茄子青枯病,因为老株的根部可能受到其他 病原菌的侵害,导致免疫力下降。
茎部腐烂
在发病初期,茎部可能会 出现水渍状斑点,随着病 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 导致茎部腐烂。
叶片褪色
随着植株萎蔫的加重,叶 片开始褪色,失去光泽, 但仍保持绿色。
病原菌
茄科劳尔氏菌
茄子青枯病的病原菌是茄科劳尔 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这是一种细菌性病原菌。
寄主范围广
02
茄子青枯病的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的茄子对青枯病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 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能有效预防青枯病的发生。
培育无病壮苗
建立无病苗圃,采用无病土、无病基质育苗,避免使用带 有病原菌的土壤件的地区可以进行休耕,减 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调整种植结构
根据青枯病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果,适时调整种 植结构,避免单一品种的种植,增加不同品种之 间的轮作和混作。
黄瓜种植应注意什么细菌

黄瓜种植应注意什么细菌黄瓜是一种蔬菜,种植黄瓜需要考虑到一些细菌的问题。
以下是黄瓜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种常见细菌。
1. 黄瓜疫病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黄瓜疫病是黄瓜种植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
这种细菌会引起叶面出现黄斑和枯死,严重时还会导致黄瓜果实腐烂。
预防黄瓜疫病的关键是选择健康的种子和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控制水分和通风等。
2. 黄瓜轮斑病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这种细菌会引起黄瓜拓枯病,主要症状是黄瓜叶片出现黄褐色的环状斑点。
防控黄瓜轮斑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无病害的种子、杂草清除、旋转作物和消毒工具等。
3. 黄瓜立枯病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黄瓜立枯病是一种严重的根系病害,黄瓜植株会出现萎蔫、枯黄的症状。
预防黄瓜立枯病的方法主要是选择抗病品种、保持土壤排水性和使用无病害的种子等。
4. 黄瓜软腐病细菌(Erwinia carotovora):这种细菌会引起黄瓜果实腐烂,常常发生在成熟的果实上。
预防黄瓜软腐病的关键是保持果实的干燥,及时收获和处理病害果实,并且注意避免果实受伤。
5. 黄瓜青枯病细菌(Pseudomonas cichorii):黄瓜青枯病主要表现为幼苗叶片出现黑褐色的病斑。
预防黄瓜青枯病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避免人工伤害、保持田间通风和灌溉合理等。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细菌,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菌也可能对黄瓜的种植造成影响。
因此,在黄瓜种植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抗病种子:使用经过检疫合格、无病害的种子能够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良好的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注意底肥和追肥的配比和时机。
避免过度施肥引发积水,创造稳定的生长环境。
3. 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巡视黄瓜田,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并且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果。
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番茄青枯病的危害症状、病原菌系、侵染传播途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理、抗性遗传、生物防治与农业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番茄青枯病研究进展番茄青枯病是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又名细菌性枯萎病。
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在我国主要在长江以南流域发生。
由于日光温室温湿度较高,通气条件差,因此在日光温室内,番茄青枯病也经常发生。
青枯病菌系除危害番茄外,还危害烟草、花生、香蕉等数百种作物。
植株一旦受到侵染,往往导致整株死亡。
故其危害是毁灭性的。
1危害症状番茄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苗期不表现症状,开花结果初期开始发病。
病原菌侵害根和茎,引起病株青枯死亡。
发病初期,病株顶部、下部和中部的叶片相继出现萎蔫,早晚复原,2~3天后全株凋萎枯死。
植株枯死后仍保持青绿,叶片不凋落,叶脉褪色,故称青枯病。
病株根部变褐腐烂,茎部表皮粗糙并产生不定根。
髓部在潮湿时呈“空心”状。
干燥时仅木质部变为紫褐色。
横切新鲜病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的菌液溢出。
2病原菌分析青枯病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明显的生理分化或菌系多样性。
不同地区或寄主植物来源的分离物在寄主范围上、致病力强弱上或细菌学特性上不完全相同。
有两个亚类系统已被国际公认。
一是按不同来源菌株对不同植物种类的致病性差异,将青枯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Race)60年代已命名4个小种:小种1号(可侵染茄科植物和其他科植物),小种2号(只侵染香蕉、大蕉和Heliconia),小种3号(只侵染马铃薯,偶尔侵染番茄和茄子),小种4号(只对姜致病力强)。
另一个亚分类系统是根据不同菌株对三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三种己醇(甘露醇、山梨醇和卫矛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划分为4个生化变种:生化变种1(不能氧化3种双糖和3种己醇),生化变种2(只能氧化3种双糖,不能氧化3种己醇),生化变种3(能氧化3种双糖和3种己醇,生化变种4(只能氧化3种己醇,不能氧化3种双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 应用 Sga . LpP和 TreP对植物病原细菌 R loi lncau inl 30。io P agt a tn s a aerm基因组中的 34 0 O F ( pn s ao 4 个 R s oe r dn a e) 行了信号肽分析 , e ig ̄ m s进 a 同时 系统分析 了信号肽 的类 型及结构 。结果表 明 , 4 3 0个 O F 4 R s中有 4 2个 6 O F 所 编码蛋 白质具 有 N一端有信号肽序列 , Rs 其中 38个分泌类信 号肽 、0 4 10个信 号肽具有 R R—m t 信号肽 , of i 1 4个脂蛋 白类信号肽 , 发现 Peinl e信号肽和 B c r c n hrm n 未 r l —k pi i at i i adP eo oe信号肽 。在 这 4 2个具 有可切割 eo n 6
i lt n a s l n c a u n Ra so i o a a e r m
L a t g‘ L e g y n , I o g z o g L e g y e I Y —i U n I Ch n — u L n — h n , I Y Zh n — u
,
( . a u yo A r utrl n it h o g , K n n 5 2 1 C i ; 1 F c l f gi l a a dB o c n l y Y A U, u mi 6 0 0 , hn t c u e o g a
2. h y L b rt r o ln ah lg f n a rv n e T e Ke a oa oy f rP a tP t oo y o Yu n n P o i c ,Y U , n n 5 2 ,C i a A Ku mi g6 0 01 h n ; 3 F c l fT b c o S in e . a u t o o a c c e c ,Y U , u mig 6 0 01 h n ; y A K n n 5 2 ,C i a
中 图分 类 号 :P3 9 T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0 4—30 2 0 )4—08 0 l ss o o en S q e c s m u a i na a y i f Pr t i e u n e
应 用 计 算 机 手 段 分 析 植 物病 原 细菌 R l o i sln cau 的 蛋 白质 序 列 as na oa a erm t
刘 雅 婷 李 成 云 李 永 忠 李 正 跃 , , , ~
(. 1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 与生物技术学 院 , 云南 昆明 6 0 0 ; 52 1 2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 点实 验室 , 云南 昆 明 6 0 0 ; 5 2 1 3 .云南农业大学烟 草学 院 , 云南 昆明 6 0 0 ; 52 1 4 .云南 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云南 昆明 6 00 ) 5 2 1
维普资讯
第2 2卷
20 07年
第 4期
7月
云南农 业 大学学 报
J un lo n a r utr nv ri o r a fYu n n Agi l a U ie s y c ul t
Vo1 2 No 4 . 2 .
J1 0 7 u.2 0
4 Fcl f l t r et n K n ig 52 1 hn ) . aut o a o c o ,Y A U, u mn 0 0 ,C ia y P nP t i 6
Ab t a t:An l sso h o lt d s to 4 sr c ay i ft e c mp ee e f3 4 0 ORF n wh l e o c s q e c fc r mo o f s i o e g n mi e u n e o h o s me o Ra so i oan car m y S g a P 3. ltn a s l a e u b in l 0,L p P a a g t r v a e h t4 2 ORFsc nss fp t t e i o nd T r eP e e ld t a 6 o ito u a i v
信号肽 的分泌蛋 白中, 8. %蛋 白质 为胞 外分泌型( 有 40 s型 ) 1. %为线粒体分泌型 ( ,32 M型 ) 另外有 2 8 , . %为其
它类 型的 分泌蛋 白。通 过 LpP分析 该 菌的全 基 因组预 测具 有 4种类 型蛋 白质 , 中其 中 S I 4 5个 , io 其 p有 2 占 1. % ;pI 8 2 3 S I有 0个 , 2 3 ; Y 占 . % C T有 25 1个 , 7 . % ; M 有 4 4个 , 1. % 。比较 了 R loi 0 4 占 39 T H 1 占 20 a tn s一 s a lneau aaerm和 Ped m n s yi a v o ao信号肽的长度及氨基酸 的组 成 , suo oa r g ep .t t s n m 发现这两 种菌在 这些方 面存在这 很大程度 的相似性 。本研究通过对 R loi lncau a tn s a aerm进行分泌蛋 白和信号肽结构 的分析 , s ao 为将来 功能基 因 组和分泌 型外源蛋 白的利用提供理论 基础 。 关键词 : a tn lncau R loi s a aerm;O F s ao R ;信号肽 ;R — o f R m t ;脂蛋 白 ;Sga . ;LpP;T re i i l 3 0 io nP agt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