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教材的开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开放性
作者:王会娟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第07期
教材的含义是很广泛的。
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电子音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都要视为教材,虽然新教材的编写、出版单位不同,但它们都是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然而,如果教师仍然以旧的教材观去驾驭这些教材,那么,这些教材的各种新功能将无法发挥。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才能把握和使用好这些“课改”教材,实施好新课程。
要用好新教材,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树立起新的教材观。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新教材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教材需要师生去加工和创造的原始材料
教师除了涵盖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外,还应该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学习策略,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材实施是“弹性”和开放性的,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适度训练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材的开放,表现在教材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
要学用结合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
教师要跳出教材篇目的窠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争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新教材的开放性极强,许多习题的设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迅速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更新知识结构,而且要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跟上学生的特色化、个性化思想,接受学生别样的思维和作品。
同时,要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灵性的世界。
唯有如此,才能顺利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转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课堂上教师不应从事繁重无用的知识点解析,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创造性思维。
“教材就應该让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不是教孩子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
把学
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互相点拨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维,而应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而应多让学生发言、交流,互评互学,展示学生的个性,把交流与成功的机会还给学生。
教材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开放的、灵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在社会的广阔的天地里运用。
我们都要敢于将学生带出课堂,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新教材是开放而具有活力的教材,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争做教材的主人,为学生努力营造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的氛围,将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