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二生物期末复习重难点突破专题2群落及其演替教师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群落及其演替
重难点索引:
1.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3.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4.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1: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1.群落是指生活在确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干脆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誓不两立):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坐享其成):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典例分析】
例1.为削减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取N、P的量,结果见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B.植物a、c降低水体中N、P含量的效果较佳
C.投放植物后,该水体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保持不变
D.投放植物后,不会变更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A、生活在同一水体中的植物由于光合作用而相互争夺阳光,据此可知,水体中的浮水植物
和沉水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A正确;B、浮水植物a和c,其单位水风光
积N吸取量和P的吸取量都相对较高,因而有利于净化水体,B正确;C、投放植物后,由于环境的变更,该水体中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变更,C错误;D、投放的植物是当地原有的植物,因此,尽管投放植物也不会变更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D正确。

故选C。

例2.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查鸭舌草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B.水生花的种群密度能精确反应种群数量变更趋势
C.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诞生率大于死亡率
D.水稻和杂草互为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A、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A正确;B、种群密度不能精确反应种群数量变更趋势,通过年龄组成才能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B错误;C、看福寿螺一组图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日均密度增长率与增长率呈正相关,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

说明诞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D、水稻和杂草都是绿色植物,都须要水分、无机盐、光照等条件,所以互为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B。

重点2:群落的空间结构
1.生物群落的结构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缘由: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慢慢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供应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3.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缘由: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典例分析】
例3.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雄伟壮丽,不仅物种种类繁多,而且养分结构困难。

某科研团队以其中的乔木作为探讨对象,开展了多个样地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其中胡桃楸(高达20余米)、白桦(高达25米)、红松(高达40米)三种乔木的调查
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B.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423株/公顷
C.该地针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增多,说明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与温度等条件有关
D.在自然演替状况下,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
【答案】C
【解析】A、依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中胡桃楸种群中的老年树比例较大、幼年树比例为0,故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而白桦种群中的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所占比例相当,故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红松种群中的老年树比例较小、幼年树比例较大,故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B、由于红松个体数量多、体积较大,竞争阳光的实力更强,所以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056+307+60=1423株/公顷,B正确;C、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不同,这是由于地形的变更而引起的植被分布不同,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由于红松较高大,与白桦树竞争阳光的实力更强,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所以在自然演替状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D正确。

故选C。

例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应选用标记重捕法
B.干脆确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C.青海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A、跳蝻的活动实力弱,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干脆确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是诞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C、青海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是由于地行不同引起的,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种生物,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重点3: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1)表现: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更,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更;(2)举例:
①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起先萌发,并快速开花和坚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达到生命活动的高峰,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更。

②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和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到雪被较少,食物足够的地区生活。

2.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状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探讨生态位:探讨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探讨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探讨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探讨它在探讨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典例分析】
例5.生态位能够体现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探讨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探讨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B.探讨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不须要探讨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C.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
【答案】B
【解析】A、依据生态位的概念可知,探讨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探讨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B、探讨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须要探讨它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也要探讨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
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D正确。

故选B。

例6.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状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阐述正确的是()
A.据图所知,物种x与物种y之间确定是竞争关系
B.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简洁被淘汰
C.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相像种类的生物
D.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A、物种x与物种y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A错误;B、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简洁获胜,B错误;C、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别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C错误;D、生态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慢慢分化产生的,D正确。

故选D。

重点4: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

2.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歼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影响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更,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更,以及人类的活动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群落演替过程中,适应变更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削减甚至被淘汰,最终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典例分析】
例7.下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状况,图乙和图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更曲线。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更的状况
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
【解析】A、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C、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更的状况,C正确;D、人类的砍伐森林、植树造林等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因此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A。

例8.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更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阅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困难、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变更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阅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愿定阅历苔藓阶段,B 错误;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困难、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即群落演替向着结构困难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C正确;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如干旱)的干扰可以变更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即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故选B。

【重难点突破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 Mi1 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

下列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A.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协同进化,所以害虫和番茄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B.Mi1 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C.能在含 Mi1 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更
D.长期种植含 Mi1 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答案】C
【解析】A、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使它们各有进化,促进了它们的共同进化,A错误;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C、由于选择的作用,所以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更,C正确;D、由于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所以,土壤中根结线虫可能会出现适应Mi1抗虫基因的个体,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先削减后增多,D错误。

故选C。

2.下图是某群落中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A.甲乙两种生物在垂直结构的空间分层中位于同一层面中
B.两种生物在种群数量上的变更中存在着反馈调整
C.若除掉群落中的乙种生物,甲种生物将按“J”型曲线增长
D.甲种群处于图中B点时期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甲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两种生物不愿定分布在同一层面中,例如鹰捕食兔子,A错误;B、甲乙两种生物是食物链中相邻的两个养分级,种群数量的变更存在着反馈调整,B正确;C、虽然甲种群是被捕食者,但在群落中影响甲种群数量的因素不仅只有其捕食者,还有其它因素,故即使除掉群落中的乙种生物,甲种生物也不会按“J”型曲线增长,C错误;D、由于甲乙两种群是捕食关系,甲群中易被捕食的是老弱个体,所以B点时期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增长型,D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生物学试验探讨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实力,因此对其类群丰富度的探讨,可接受标记重捕法
B.预试验可以检测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奢侈
C.达尔文的试验不能证明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D.接受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
【答案】A
【解析】A、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实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接受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B、“预试验”可以检验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削减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奢侈,B正确;C、达尔文的试验证明白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的确是某种刺激引起的,不能证明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C正确;D、调查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可接受定时抽样检测的方法,D正确。

故选A。

4.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

制备入侵植物薇甘菊及近邻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水提液(供体),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60天后测定植株干重并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处理值/比照值-1,比照值来自未用水提液处理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间和种内B.在薇甘菊种内存在化感抑制作用
C.鸡矢藤对其他种生长均表现为抑制D.化感作用不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答案】A
【解析】A、从第③组试验结果可知,鸡矢藤叶水提液均降低3种幼苗的化感作用,说明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间和种内,A正确;B、从第①②组可知,当受体为薇甘菊时,Mm组的化感作用约为0.6;当受体为葛藤时,Mm组的化感作用为0.5,说明薇甘菊叶水提液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有促进效果,B 错误;C、对比①②组,鸡矢藤对薇甘菊表现为抑制,对葛藤表现为促进,C错误;D、从试验可以视察到,化感作用对不同生物的影响不同。

因此,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组成,D错误。

故选A。

5.“螟蛉有子,蜾蠃负之”、“鸠占鹊巢”、“鹬蚌相争”等生物之间分别属于哪种关系?()A.寄生、竞争、捕食B.寄生、竞争、竞争
C.共生、捕食、竞争D.捕食、竞争、捕食
【答案】D
【解析】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鸠占鹊巢”,指的是红脚隼经常强占喜鹊的巢,二者之间时竞争的关系;“鹬蚌相争”中鹬以蚌为食,体现捕食关系,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为探讨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育和单独培育,结果如下图所
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论是单独培育还是混合培育,甲藻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
B.甲藻和乙藻具有竞争关系,而且竞争力明显有悬殊
C.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数量大于1.0×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慢慢变小
D.假如起始数量相等且养分条件相同,甲藻单独培育和混合培育K值相同
【答案】D
【解析】A、从图中的曲线形态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独培育还是混合培育,甲藻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A正确;B、甲藻和乙藻具有竞争关系,混合培育时,甲藻种群数量上升,乙藻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甲藻的竞争力明显大于乙藻,B正确;C、甲藻数量为6
个时正好是K/2,增长速率最大,
1.010
大于该数值时增长速率慢慢降低,C正确;D、由于混合培育时甲藻和乙藻都消耗养分物质,所以甲藻单独培育的K值大于混合培育,D错误。

故选D。

7.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竹林中凤尾竹凹凸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更
C.淡水鱼养殖的混合放养主要利用了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群落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
【答案】A
【解析】A、竹林中凤尾竹凹凸错落有致,这属于种群的特征,并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的结构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更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
C、淡水中的藻类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实力,藻类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建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C正确;
D、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选A。

8.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变更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目
B.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C.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丰富度统计
D.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中小动物组成一般不相同
【答案】C
【解析】A、土壤小动物的类型不同,活动时间不同,故变更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目,A 正确;B、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消毒和麻醉,B正确;C、用黑光灯诱捕法只能诱捕到趋光昆虫,而不能对土壤小动物进行诱捕统计丰富度,C错误;D、群落演替不同阶段,地表的植被不同,生活的土壤中小动物组成也不相同,D正确。

故选C。

9.下列关于中学生物学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高倍显微镜视察叶绿体”试验中,临时装片中的藓类叶片要保持有水状态
B.“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试验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别时液泡颜色会加深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中,应将淀粉和淀粉酶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讨”试验中,可用诱虫器采集土壤样品中的小动物
【答案】C
【解析】A、视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以保持细胞的活性,A正确;
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别时,水分渗透出液泡,色素不会出液泡,液泡颜色会加深,B正确;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中,应将淀粉和淀粉酶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再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以保证酶在设定的温度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C错误;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讨”试验中,因为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可用诱虫器采集土壤样品中的小动物,然后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统计,D正确。

故选C。

10.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
B.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困难,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答案】C
【解析】A、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生长都须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共存确定存在竞争,A正确;
B、森林的垂直结构为不同的鸟类供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故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不是垂直结构,C 错误;
D、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不同植物分层状况更困难,由于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故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正确。

故选C。

11.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

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供应养分,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取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