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富有的是精神》名师导航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有的是精神》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富有的是精神》是谢冕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稿中,谢先生从现实、历史和未来各个角度,对刚刚踏进北大这块圣地的莘莘学子阐述了来到
北大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他们将要肩负的建设世纪中国的重大责任;然后说明北大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强调“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的重要性,对学子们提出“要抓紧一切时间学
习”“要学好语言”“不能游戏文学”等忠告;最后指出物质的贫乏并不等于精神的贫乏,在
精神方面,北大是富有的。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无的.放矢(dì)条件差.(chà)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苛求:过严地要求。
2.相关成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机不可错过,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
千头万绪:形容事物纷繁,头绪很多。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无的放矢:没有箭靶乱射箭,比喻言语、行动没有明确目标,不切合实际。
3.近义词
抱怨·报怨[
动词,都含有不满之意。
抱怨:偏指自己不满情绪大,表示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
埋怨。
如:他经常抱怨工作不顺心。
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作出反应,向别人报仇。
如:
他报怨老师对此事处理不公。
抵抗·抵挡[
动词,都有抗击之意。
抵抗:侧重表示抗击、抵御,常用于军事方面。
如:伊拉克军队
针对美国军队的入侵给予了顽强抵抗。
抵挡:侧重表示受到侵害而加以抵抗,只指对人或物,一般所指对象较具体。
如:他抵挡不住对手的进攻,最后以失败告终。
四、文学常识
1.谢冕,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歌评论家。
作品
有《湖岸书评》《谢冕文学评论集》等。
2.北京大学
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建于1898年,当时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后改为北京大学。
北大
这个名词常和爱国运动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是在北大首先发起的。
北大也是新文化运动的
中心之一。
3.演讲稿的结构和写法
演讲稿一般有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又叫开场白,一般说来要开门见山。
或先交代总之,或引用古诗名言,或提出问题,然后作答。
主体部分:中心突出,观点鲜明。
讲究条理,不散不乱。
观点和材料要一致。
主体结构,常见的有:并列式、层进式、抑扬式、对比式。
常见的演讲稿结尾有:归纳总结式、号召式、启发式。
五、名篇名句
1.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
2.一个人成就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决定这一切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习。
学习是
不能偷巧的,一靠积累,二靠思考,综合起来,才有了创造。
3.文学是一种让人变得高雅、变得充实、变得聪明、变得有情趣的精神劳作。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在这几年中,你们无疑将接受本世纪全部伟大的精神财富,以及这一世纪无边无际的民族
忧患的洗礼。
剖析:这句话阐述了97级新生来到北京大学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并对新生提出了殷切
希望:应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本世纪全部伟大的精神财富”指北大在历史上曾
为了民族的强大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的那股爱国主义精神。
97级新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所以作者说新生“将接受本世纪全部伟大的精神财富”。
“民族忧患”指出了学生负
有艰巨的责任,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激励与厚望。
2.当你们来到这到处都在建筑和整修的学校时,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一
下子也都拥到了你们的面前,我设想此时此刻的你们,一定是在巨大的欢欣之中感到了某
种沉重。
剖析:“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
”一连用了三个“百年”表明了北大学
子所扛起的担子是多么沉重,除了要肩负起建设未来世纪的中国的责任,还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中国的文学事业发扬光大,任重而道远。
这是作者的深情嘱托,所以,作
者在第三段再次提到“同学们,请以负重感来代替你们胜利的欢欣吧”。
3.做人的问题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就是在人的质量和品德方面有高的标准和要求。
只有
人做好了,学问才能有好的发挥。
剖析:“只有人做好了,学问才能有好的发挥。
”这是谢先生集一生的经验对青年学生提
出的一句忠告。
谢先生只举了李大钊、鲁迅两个典型的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国自古就有“文品如人品”之说,现在也有“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提法。
可以说,每一个卓有成就的学问家,都同时是崇高人格的典范,其学问和成就正是其崇高人
格的外化。
反之,卑俗龌龊的灵魂,在泯灭良知的同时,也必然会泯灭学业的成就,这种反
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自己补充(赵高、秦桧、严嵩父子、汪精卫都颇有才,但历史记录下的
只有他们的骂名)。
至于如何做人,作者没有展开论述,只说了一句“做人的问题很复杂,
但也很简单”,意味深长。
4.只有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有做聪明人。
剖析:这是谢冕先生一生读书经验的总结。
这里的“书呆子”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读死
书、死读书的“两脚书橱”,而是指能抓紧一切机会埋头苦读,勤于思考,来充实自己的学
子。
这里的“聪明人”也不是指平常所说的那种脑子灵活、反应机敏的人,更不是喜欢投机
取巧、耍小聪明的人,而是指有理性、有目标,并能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
这
句话蕴涵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既适用于读书,也适用于做人,俗话说“聪明人须下笨工夫”“聪明反被聪明误”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5.那时我讲北大是做学问的地方,但是就重要性讲,还是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
剖析:谢冕先生认为值得提倡的是“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的精神。
这里需要学生首
先理解作者为何说做人既复杂又简单的原因,再来理解为何要“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的
道理。
作者认为虽然做人的问题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就是“在人的质量和品德方面有高的
标准和要求”,这就是作者给学生提出了做人的标准。
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学问才能做好,
学问才能有好的发挥。
然后作者又联系历史,讲了鲁迅等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做人和
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
接着,作者从做人又谈到了做学问,要求学生要
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抓紧时间学习,要做书呆子,学好语言,并深切地谈了自己的读
书心得。
二、重点语段
1.“所以,你们到北大来”至“我们要杜绝这种小聪明,争取将来的大智慧”。
剖析:作者为何说要做书呆子,要如何理解书呆子与聪明人的关系?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
是谢冕先生一生读书经验的总结。
这里的“书呆子”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读
死书、死读书的“两脚书橱”,而是指能抓紧一切机会埋头苦读,动脑思考,以充实自己、
塑造自己的学子。
这里的“聪明人”也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脑瓜机灵、反应机敏的人,更
不是那些喜欢投机取巧、耍小手段玩小聪明的人,而是指有理想、有目标,并能坚定不移地
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
这句话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不仅适用于读书,也适用于做人,俗话所谓“聪明人须下笨工夫”“聪明反被聪明误”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其实,作者是希
望中文系的学生打好基础,不要凭小聪明浮躁地学习,因为基础差,将来是要吃亏的。
2.“但无论怎么说,首先是学习,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至“这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剖析:谢冕先生在这一段给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
谢先生现身说法,给青年学子们传授了几条宝贵的经验:①要边读书边思考,让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
②
不要抱怨和畏难,即使不理解也要先读进去,接受它。
③这机会一生只有一次,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④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
这最后一条,既是对上面三条的概括,又是
谢冕先生一生读书经验的总结。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谢先生集一生经验对青年学生谆谆告诫“只有人做好了,学问才能有好的发挥”,并举了李大钊、鲁迅两个典型的例子。
我国自古就有“文品如人品”之说,现在也有“要学做事,
先学做人”“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的提法。
可以说,每一个卓有成就的学问家,都同时是崇高人格的典范,其学问和成就正是其崇高人格的外化。
反之,卑俗龌龊的灵魂,在泯灭良知的同时,也必然会泯灭学业的成就。
为此,文章强调要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广泛地学习,
完善自身的人格,真正做到人格、学问双丰收。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主线清晰语言朴实
本文开头谈到对青年学生的激励与厚望,中间谈到做人、读书、学习语言、文学等等问
题,看似随意蔓延,实际上始终紧扣着“精神富有”这个中心。
为什么要精神富有?因为责
任重大。
怎样让精神富有?学会做人,学会读书。
而这条主线直到最后才点明,如同网纲,
最后的一收,拢紧了全文,做到了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本文不仅结构浑然一体,语言也独
具特色。
作者对莘莘学子情深意切,语重心长,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作者像一位慈祥的祖母在
嘱咐孙儿,一件一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语气热情洋溢,语调自然亲切,语言平易朴实。
全篇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作者凭借深厚的功底,驾驭着平凡的文字将意思表达得简明透彻,字里行间显示着自然的文采,朴素的文风,给人返璞归真之感。
如“但京师大学堂却
奇迹般地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那次失败的变法仅存的成果”“那时想起那一串长长的书单,
你真是悔之莫及了”“直接和庄子和李白用他们当年的语言对话”“中文系学生不会直接阅读
古文,是耻辱”等等。
问题探究
读完课文,不管是本文的内容,还是本文的结构、语言、体裁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同学们,你了解北大吗?你向往北大吗?
你能对北大的人文精神做一个诠释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究学习吧!
导思: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高等学府,有着百年的历史,优良的传统,有着许多令世人
研究、品评的地方。
探究:第一,北大富有的是精神,那么北大精神是什么?结合文本,诵读品味,充分利
用手中的有效资源归纳总结。
第二,有人说北大:“能容则择宽而纪律弛;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弛。
”你是怎样看待这种评价的?
第三,试查阅有关资料,说说鲁迅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的含义。
校徽上是“北大”
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
正面站立的人像。
这有何内涵?
第四,精神是人生的支柱,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价值。
请你以“提升精神
境界,建构精神家园”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谈谈自己对人生所应有的精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