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英国医大师经方变通——之桃核承气汤,小青龙汤,白虎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仲英国医大师经方变通——之桃核承气汤,小青龙汤,白虎

桃仁承气汤原出《伤寒论》,功能泻下逐瘀,主治太阳病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夜晚发热,烦渴谱语,甚则如狂、脉沉实等症。


用:大黄、桃仁泻下瘀热,芒硝咸寒软坚以增泄热下瘀之力,桂枝温通血脉,相反相成,炙甘草缓和诸药峻烈之性。

后世《瘟疫论》用治温疫病下焦蓄血则去桂枝、甘草,加芍药、丹皮、当归,《温病条辨》亦沿用之,称为苦辛咸寒法。

表明方药的具体应用,当据病证的不同而变通,如余曾用治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获得显效,对卒中之瘀热阻窍语,亦常用之。

陈某,男,52岁,干部。

1982年12月23日入院。

5天前形寒发热,全身酸痛,继之身热加剧,高达40℃,头痛,身疼,恶心呕吐。

在乡医院拟诊为流行性出血热,采用西药补液、纠酸、抗感染、激素等。

1日来热退,神萎,腰痛明显,尿少,日400ml左右,小便短赤,口干口苦,渴而多饮,大便5日未行,舌苔焦黄,舌红绛,脉细滑。

因病情加重,转来住院治疗。

体检:体温36.9℃,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7.9/12.8kPa(134/9%mmHg),呈急性病容,神萎倦息,颜面潮红,双脸轻度浮肿,球结膜下出血,胸背两侧腋下有散在出血点,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80次/分,心音稍低钝,无病理性杂音,腹满无压痛,肝脾(一),两肾区有叩击痛,神经系统(-)。

血查白细胞58×10/L,中性白细胞0.49,淋巴细胞0.14,血红蛋白135g/L,尿素氮23.2mmol/L。

尿检:色黄,蛋白(+++),脓细胞少,红细胞少。

辨治经过:热毒壅盛,弥漫三焦,血瘀水停,治予泻下通瘀。

药用:生大黄30g,芒硝24g,桃仁12g,淮牛膝12g,鲜生地60g,大麦冬20g,猪苓30g,泽泻12g,白茅根30g,配合西药支持疗法,药后大便日行六七次,小便随之增多,呃逆亦除,
2日后原方去芒硝加车前子15g,继服4日,小便日行5600ml,渴喜冷饮,寐差多言,烦扰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

血压20/14.7kPa(150/110mmHg),血查白细胞16.9×10°/L,中性粒细胞0.92,淋巴细胞0.08,尿素氮33.9mmol/L。

热毒劫阴,心肾两伤,治予滋肾清心、养阴清热。

药用:北沙参15g,石斛15g,生地30g,玉竹12g,淮山药12g,山萸肉12g。

丹皮10g,知母10g,龙骨30g,覆盆子15g,莲心3g,白茅根30g,服4日后烦渴已解,神静,尿量递减至2200ml每日,尿检(-)。

血查白细胞6.2×10/L,淋巴细胞0.40,中性粒细胞0.60,尿素氮10mmo/L。

转予滋阴固肾善后。

3.小青龙汤
——治腹胀腹水
本方功能解表竭饮,止咳平喘。

主治外寒内饮证,喘咳痰多清稀,胸满不得
卧,背冷恶寒,或肢面浮肿、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脉浮紧等症。

药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桂解表,五味子酸收敛气,芍药和营养阴,散收相合,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并为佐制,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60年代,笔者曾根据支饮的发病机制,用治1例肢胀重度腹水继发喘咳的病例,竟获水祛跋消的奇效。

兹简介如下。

沈某,男,50岁,因发热、便下紫血而入院。

查见脘下触有包块,但不痛,经治发热、下血均瘘,而腹部日渐膨胀,渐至脐突,青筋暴露,腹水征明显,经用补气、运脾、温肾、逐水诸法俱不效,住院半年有余,反复检查既非肝硬化腹水,也非肾病,难以明确辨病诊断。

当时天气日冷,见其伴有明显的咳喘,咯吐多量白色泡沫痰液,苔白,脉弦。

重新辨证,认为起病虽属血瘀气滞,肝脾两伤,水湿内停,但当前的病机主要为寒饮伏肺,肺气不宣,通调失司,乃径取小青龙汤原方,温化饮,开上启下,意图通过开肺以利尿,化饮以消水,药用麻黄5g,桂枝10g,干姜5g,细辛3g,白芍10g,五味子3g,法半夏
10g,甘草3g,药后腹水随咳喘咯痰的改善而日渐消退,经月痊愈。

但亦未见小便明显增多,足证前人:“治饮不在利小便,而在通阳化气”的论点,实为经验之谈。

我院张泽生老教授,在1972年对实习生谈临床经验时,曾引用过这一验案,作为开肺化饮法治疗膨胀腹水的例证。

本例给人的启迪,一是突破了腹胀从肝脾肾三脏辨治的一般常规,表明温开
肺气,亦可起到通调水道,消水除胀的作用。

二是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属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且可互为转化,如《证治汇补》说:“饮者,蓄水之名”。

故治饮、治水、治肢诸方,每可通假应用。

三是治水、治饮总应以温化为原则,因温药有助于气化水行,津液输化复常,则水饮自消。

4.白虎加人参汤
—一治产后高热(产后附件炎)
凌某,女,26岁。

病史:产后1周,从10月30日起恶寒发热,往来起伏不定,汗出不解,去
某医院诊治,检查疟原虫(一),试从疟疾治疗不效,又见左下腹隐痛,乃至本院门诊妇科治疗,近日恶露呈黏稠块状,偶有淡红色,昨夜高热达40℃,汗出不解。

迄今近20日,故予住院治疗。

症状:寒热往来不定。

热重于寒,汗出不解,昨日热势加剧,头昏痛,腰脊
肢节酸楚,口干而苦,有热臭气,恶露黏稠,偶有淡红色,左下腹隐隐作痛,大便尚调,唇干、呈紫褐色,苔薄白质红,脉滞数。

检查:精神倦息,面红,头发湿润多汗,呼吸较快,肝大肋下。

5cm,剑突
下3cm,左下腹有轻度压痛,左侧鼠蹊部有豌豆大淋巴结,有压痛、能活动,二侧肾区无明显压痛、叩击痛。

妇科检查阴道见少量脓性分泌物,有臭味,左侧附件轻度增厚,稍有压痛。

体温39.2℃,脉搏110次/分,白细胞16.6×10°/L,中性粒细胞0.91,淋巴细胞0.09,
胸透(一),小便常规(导尿)尿酸盐(+++),以后重复3次(一),仅见脓细胞0~1,尿培养(一),血培养(一),阴道分泌物培养:白色葡萄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治疗,产后气血虚弱,外邪乘袭,营卫不和,邪稽少阳,有热人血室、
动风发痉之虑,治以扶正达邪,和解清热,方宗柴桂各半汤、清魂散出人。


方:柴胡10g,桂枝10g,白芍10g,炒黄芩10g,荆芥炭5g,青蒿10g,白薇10g,生黄芪10g,当归10g,川芎5g,茯苓10g,泽兰10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3枚,药后夜7时许身热仍有38.8℃,汗多,原方再投,翌晨热势不衰,汗出淋漓。

中午热势升高至40℃。

再度审证,大汗淋漓,畏风,面赤,心中烦热,口干欲饮,苔薄白、质红,脉数大而按之虚软,似为热在气分、津气不足之候,同时唇色紫暗,少腹隐痛,恶露不清,又有热入血分之势,急拟人参白虎汤清热生津,兼清血室之热,防其内传。

处方:白抄参10g,生石膏60g(先),知母10g,生甘草3g,丹皮10g,赤芍10g,泽兰10g,山栀10g,竹叶20片,于午后3时许服药,药后心中烦热大减,汗出减少,身热减轻,夜8时测体温38℃,乃从原方减生石膏、知母为半量,连夜加服。

第3日上午,体温37.4℃,烦渴已平,汗少,舌红较淡,转以清营解热之剂,方用青蒿10g,白薇10g,赤芍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3g,泽兰10g,丹皮10g,炒黄芩5g,山栀10g,白抄参10g,焦楂炭12g,茯苓12g,竹叶20片,
第4日热不再起,惟肠鸣隐痛便糖,方予归芍六君汤,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复查白细胞5.4×10/L,中性粒细胞0.66,淋巴细胞0.03,嗜酸细胞0.04。

按:此例经验主要在于掌握白虎证大热、大渴、大汗、脉大的特点,结合产
后高热,津气两伤,脉虚大的具体表现,用人参白虎汤后,在Sh 左右,即能使高热下降,症状改善,既显示有斯证用斯药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勿拘泥于产后宜温忌凉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