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内容——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内容
同志们:
我讲的题⽬是公⽂规范,公⽂规范内容丰富,概念宽泛,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选⼀些与我们实际⼯作关系相对密切的⽅⾯与同志们⼀起交流学习。

公⽂对办公室⼯作的同志来说按触得多些,从事业务⼯作的管理⼈员也要经常办⽂,撰制公⽂,办⽂并不是办公室⼀个部门的事。

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和办公⾃动化的进步,普及公⽂的基本常识和规范要求成为必然。

考虑到⼤家主要从事业务执法⼯作,有些内容可作为了解,但有些内容还是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的。

国家⾏政机关公⽂主要有13种:
1、命令(令):是法定的领导机关或领导⼈对下级发布的⼀种具有强制执⾏效⼒的指挥性公⽂。

适⽤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重⼤强制性⾏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员。

除军事部门外,国家主席、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地⽅各级⼈民政府,以及特殊情况下由县级以上政府受权的机构(如防汛指挥部),才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发布命令。

2、决定:是领导机关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动做出安排和决策所使⽤的⼀种下⾏公⽂。

适⽤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公告:是较⾼级别的国家⾏政机关、法定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事项或者法定专门事项的周知性公⽂。

适⽤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4、通告:是⾏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于在⼀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事项的周知性公⽂。

适⽤于公布各有关⽅⾯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5、通知:是上级向下级传达指⽰、布置⼯作、知照事项时所使⽤的⼀种下⾏公⽂。

它是⼀种应⽤范围极⼴、使⽤频率最⾼的公⽂。

适⽤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属机关的公⽂,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的事项,任免⼈员。

如布置⼯作通知、召开会议通知、转发⽂件通知、任免通知、事项通知。

6、通报:是在⼀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交流重要情况,以推动⾯上⼯作的⼀种下⾏公⽂。

通报具有知晓性的指导性特点,它对下级和有关⽅⾯的指导作⽤重于指挥作⽤,主要起倡导、警戒、启发、教育和沟通情况的作⽤,具体说,⼀是嘉奖和告诫作⽤;⼆是交流作⽤。

7、议案:是各级⼈民政府或法定的机构、组织、有关⼈员,按照法律程序向⼈民代表⼤会或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公⽂。

根据制发议案作⽤的不同,分为政府议案、组织议案和代表议案。

8、报告:是⽤以向上级机关汇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的⼀种上⾏公⽂。

报告可⽤于陈述以下⼏⽅⾯事项:⼀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汇报⼯作;⼆是向上级反映情况;三是答复上级机关的查询;四是说明向上级机关报送⽂件、物品的情况。

9、请⽰:是⽤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或指⽰的⼀种上⾏公⽂。

凡是下级机关⽆权解决、⽆⼒解决以及按规定应经上级决断的问题,必须正式⾏⽂向上级请⽰。

10、批复:是⽤于答复下级机关、单位请⽰事项的⼀种下⾏公⽂。

它总是针对下级机关、单位呈请的请⽰被动⾏⽂。

11、意见:适⽤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意见最具兼容性,体现在以下⼏⽅⾯:⼀是内容的多样性,它既可以对⼯作作出指导,提出要求,⼜可以对⼯作提出建议,或者对⼯作作出评估,提出批评,既可⽤于党政领导机关,也可⽤于⼈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既可⽤于上级,⼜可⽤于下级甚⾄基层组织。

⼆是⾏⽂⽅向的多
向性,可⽤作下⾏⽂,表明主张,作出计划,阐明⼯作原则、⽅法和要求,可⽤作上⾏⽂,提出⼯作建议和参考意见,⽤作平⾏⽂,就某⼀专门⼯作向平⾏的或者不相⾪属的有关⽅⾯作出评估、鉴定和咨询。

三是作⽤的多⽤性,有的意见具有指导、规范作⽤,有的具有建议、参考作⽤,有的具有批评作⽤。

12、函:是不相⾪属机关单位之间相互商洽⼯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所使⽤的⼀种公⽂。

函属平⾏⽂,主要⽤于平⾏机关之间或不相⾪属机关单位之间。

特殊情况下,也可⽤于上下级机关之间以⼀些事务性的具体问题的联系,还可⽤于机关单位与个⼈的公务联系。

函可分为公函和便函,公函的格式正规,便函的内容多涉及事务性的具体事项,格式更为灵活、简便,写法较⾃由,可不写标题、不编⽂号。

便函常不列⼊正式⽂件处理。

13、会议纪要:⽤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公⽂。

有如下特点:⼀是内容的纪实性,它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材料整理⽽成的,注重真实、客观、准确,全⾯反映会议情况和会议精神,不得随意深化、拔⾼。

⼆是表述的纪要性,它不像会议记录那样对会议发⾔和会议内容逐⼀记载,它是对会议结果的择要归纳。

三是作⽤的限定性,它只对与会单位、与会⼈员有约束⼒,要求他们共同遵守、执⾏会议议定事项,若需在更⼤范围内发挥作⽤,则要由领导机关⽤“通知”下发执⾏。

公⽂处理程序
1、收⽂处理程序
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机关、单位⽂秘部门对需要办理的公⽂,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供领导审批时参考)—分发—批办—承办—催办—注办(公⽂处理完后,对办结情况简要注明)。

收⽂机关如分了内、外收发的,外收发签收⼀般不拆封,内收发才拆封。

密件交机要⼈员启封,领导亲启件交本⼈启封,其余件均由指定⽂秘⼈员启封。

重要信封(如上访信件)可将原封附在来件后⼀并处理。

对于下级上报需要办理的公⽂,审核的重点是:是否应本机关办理,则否符合⾏⽂规则,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种使⽤、格式是否规范。

对不符合规定的公⽂,可以退回呈报单位并说明理由。

承办是公⽂处理的中⼼环节。

承办的⽅式⼀是以具体贯彻、落实、办理的⽅式承办;⼆是以⾏⽂⽅式承办;三是会议、电话、⾯谈、复印批⽂批语等⽅式办理。

2、发⽂处理程序
拟稿(起草公⽂)—审核(由办公室对送交领导签发的⽂稿进⾏审核与修正)—签发—复核—缮印、校对—⽤印—分发—传递。

撰写公⽂要符合下列要求:(1)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针政策;(2)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所提⼯作原则、⽅法措施切实可⾏;(3)遵守⾏⽂规则及有关公⽂处理的规定;(4)完整、准确体现机关、单位领导意图,重点突出,观点明确;(5)语⾔做到准确、规范,简洁、精练,质朴、得体。

核稿时把好三关,做到三查:(1)查内容,⼀查是否需要⾏⽂;⼆查内容是否合法;三查内容是否可⾏,措施是否明确、具体、可⾏,有⽆与上级、同级和过去的规定相⽭盾、抵触之处;四查内容是否可信,事实、数据、引⽂是否真实、准确;五查是否符合保密规定。

(2)查语⾔,⼀查中⼼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层次是否分明,条理是否清楚,⽂字表达是否简明、准确、朴实、规范;⼆查⼈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是否准确;三查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四查⾏⽂语⽓是否得体,措词是否恰当。

(3)查格式,⼀查所⽤⽂种是否恰当;⼆查公⽂格式是否规范;三查主抄送机关是
否准确,有⽆多头主送、越级⾏⽂、滥抄乱送情况;四查是否符合⾏⽂规则;五查⽂稿书写材料是否符合规定。

3、办结⽂件处理程序
办结暂存—⽴卷—归档(个⼈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清退(按规定要退回发⽂机关的⽂件,以机密、绝密⽂件为清退重点)—销毁。

公⽂写作规范
(⼀)公⽂的特点
1、明确的⼯具性
这既是公⽂的基本特点,也是它的基本性质。

公⽂是各级各类机关、团体、单位等组织⾏使管理职能和业务职能的重要⼯具,是为国家政务、社会公务和公众事务服务的。

2、直接的实⽤性
公⽂是根据公务活动的实际需要,为解决实际问题,为达到某⼀具体⽬的⽽撰写的,是直接⽤来处理公务的。

它的内容总是有特定的指向,总是直接针对某⼀具体、现实的公务活动,并对处理这⼀事务有直接的实⽤价值,或指挥指导,或反映情况,或商洽⼯作,或沟通信息等。

公⽂在法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受⽂对象的⾏为能产⽣不同程度的强制性影响,具有强制阅读、强制执⾏、强制复⽂等执⾏效⼒。

公⽂的实⽤性还体现在它的时效性,时间就是效率,公⽂撰写、处理,都要求迅速。

3、客观的真实性
真实是公⽂的⽣命,实事求是是公⽂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失实是⾏⽂的⼤忌,会给指挥、决策造成失误,给⼯作带来损失。

公⽂的真实,不同于⽂艺作品那种“艺术的真实”,它必须是客观的真实,观点必须正确、鲜明;材料、情况必须真实准确;⽤词必须贴切,不能虚饰。

4、极强的法规政策性
5、特定的程式性
(⼆)公⽂写作的特点
1、写作主体的服从性、被动性
⽂艺创作总是体现着作者个⼈的意志,写作是主动进⾏的。

⽽公⽂写作通常是代机关⽴⾔,应领导之命⽽作,撰写者是服从于、服务于领导意志,被动接受写作任务。

这是公⽂写作的基本特点。

2、写作活动的群体性
公⽂写作从交拟、构思、拟稿到修改、定稿,需要撰写者、领导和群众等许多⼈的共同参与,是群体思维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

要求公⽂的撰写者要处理好个⼈与群体的关系。

3、写作过程的及时性
4、构思⾏⽂主要运⽤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种舍弃具体表象,依靠概念、判断、推理⽽进⾏的思维活动。

它要在思维过程中实现由形象到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并以抽象的概念来揭⽰事物的本质,表述认知的结果。

在公⽂写作中,选题⽴意、筛选材料、安排结构、落笔⾏⽂等过程,主要靠逻辑思维来完成。

要提⾼公⽂写作能⼒,必须“学点逻辑”(⽑泽东语),懂点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