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要起英文名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国留学要起英文名吗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
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
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
在中国刚进初中时,英语老师要每个学生起个英文名。
我坐在当时最常见
的笨重电脑前,上网看着那以开头字母从A到Z排列的、一串串陌生的字母组合,看到C的时候就已经头晕眼花,于是随便选了个短短的“Cathy”。
后来
才发现,Cathy不过是Catherine的昵称,也就是说它并不算是个正式的英文名。
而读了《呼啸山庄》后,我就更加想要找机会换一个英文名了。
出国留学就是这样一个换名字的大好机会。
留学生中有很多没有沿用自己
小学、初中使用的英文名。
毕竟Tom、Ann这样的名字,如果与本名没有太大联系,只是小时候因为好读且不会拼错而起,长大了就容易觉得它透着当年的
幼稚无知。
趁着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赶紧换一个更炫、更酷的英文名。
只是我高中留学去的是新加坡。
原本以为那个与西方十分接轨的国家里一
定人人都有英文名,没想到并非如此。
很多新加坡华族学生是只有中文名的,
大多数场合写成拼音的形式。
不少名字还起得如诗如画,女生名里有得是“婷”、“茜”“佳”,男生名里则常见“翔”、“伟”、“杰”。
偶尔甚至
能见识到现今中国年轻人名中不常见的字眼,比如“珩”、“琇”、“葆”,
让人颇为惊叹。
后来了解了新加坡社会,明白了老一代新加坡华人大多是从中国移民过去,对当年的祖国保有一份浪漫主义情思。
可以想象一些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新加坡
老先生给家中小辈取名时,老学究般斟酌再三的样子。
我在新加坡最好的当地
朋友的名字,居然是长辈千里迢迢深入中国腹地,在某个古老神秘的庙里求来的。
从人名中窥得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让我叹为观止。
当然,也有不少新加坡人有英文名。
毕竟经历过英国人长期的统治,一些
相当西化的家庭,或是虔诚基督教徒,会给孩子起英文名。
一些中式家庭里的
孩子在长大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着迷,或是长期接受西式教育,也会给自己起
个英文名。
不过即便是这些人也一定会保留着他们的华文名字,虽然他们可能
只能拼出拼音,写不出华文字来。
所以在新加坡的几年里,我反倒一次也没有用过英文名。
我很高兴大家对
我的本名如此容易接受,也很高兴不会从名字上就显得与本地人千差万别。
然而大学到了英国这个彻彻底底的英语国家、西方社会之后,起一个英文
名似乎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至少可以避免名字被读错的尴尬。
斟酌再三后,我决定启用Juliet这个英文名。
之所以起这么个英文名,原因有三。
一是它从读音上与我的中文名拼音相近,从字形上则与我姓、名倒置的中文名拼音相仿。
二是虽然莎翁笔下的朱丽
叶也是个悲剧人物,她所象征的是浪漫和无私的爱,而非《呼啸山庄》里的凯
瑟琳那疯狂与自私的爱。
三是这个名字好记。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更容易记
住能够让人产生联想的名字。
Juliet这名字因为一部著名戏剧家喻户晓,而现
实生活中却少有重名,因此既为人熟知又独特。
事实证明这个名字的确好记。
来到英国与人自我介绍时,基本上真是讲一
次别人就不会忘记。
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一个月之后再见还能喊出这个名字来。
正式开学后,每科的第一节课上,老师都会点个名,然后问大家有没有“preferred name”(希望别人称呼自己的名字),大家纷纷会给出昵称、英文名等等,让老师把它们记在学生的本名旁边。
我每次在老师初次点名时都会非
常非常仔细地听着,点到我时,常常见到老师脸上浮现出对发音不确定的神情,眉毛一挑,然后张大眼睛四处看看。
这年头英国课堂里的亚裔学生多了,其中
很多已是西方社会的第二代移民或是几国混血,说不定有着相当英伦的名字。
老师看到貌似是亚洲的名字时,很难根据脸孔对号入座。
他们会尝试性地、略
带含糊地说:“Jie?”我就会举起手来表示是我,然后说一句“You can call me Juliet.”(你可以叫我Juliet。
)
只是说出这句话时,心里还是会有种淡淡的失落。
或许忽然换了一个新名字,自己也是需要时间适应的吧。
或许要靠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字来开启
无障碍的交流,总是有些不甘心的吧。
但是有一天,我与Academic Advisor(相当于学生的个人辅导员)见面时,我习惯性地自我介绍道:“I’m Jie Zhu, you can call me Juliet”时,老师
打断我说:“May I listen to your Chinese name again?”(我能再听你说一
遍你的中文名吗?)
我有些惊奇、有些感动地重复给他听。
这位来自德国的博士一遍一遍地跟
我说着,脸上带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和认真,直到发音准确无误为止。
然后他
简单地对我说了一句:“You don’t have to give in to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too easily.”(你不一定要这么轻易地向周围文化投降。
)
这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从此之后我注意将自己的中文名讲得
更大声一些。
对于那些交往较深的英国人,我会引导他们了解我中文名字的意思。
我相信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也会记住我的中文名的。
对于像我这样大学才真正走进西方社会的留学生来说,身体里还是亚洲魂、中国魂。
起个英文名是件挺好的事儿,这是一种融入西方社会、方便与欧美人
交往的尝试。
问题在于,要让英文名在多大程度上代替本名呢?有谁不希望自己的本名也能为金发碧眼的同学老师所熟知?
我又想起了新加坡这个承接中英社会里的一个例子:当年一位深受西方文
化影响的新加坡华人从英国回到祖国,决心投身于民族独立大业之中,为了真
正回归本地文化、代表本地人民,放下了跟了自己三十年的英文名Harry。
多
年后,李光耀的大名响彻世界政坛。
表面上,英文名在西方社会更容易被人很快地记住,本名则更贴近祖国社
会的人心。
可是长久地来看,在任何地方立足靠得还是实力和内涵,而它们来
源于真正的自己。
目前看来,对于我和一大批用着英文名的留学生而言,在西
方国家生活时间还不长,因此本名才是真我。
这是考卷上的名字、护照上的名字、父母起的名字。
不过将来会怎样呢?
说出自己的名字,回答了“我是谁?”在不同的名字间作选择,则回答了“我更愿意是谁?”这是个看似微小的问题,其实值得在潜意识里寻找自我认同的留学生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