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作者:罗秀英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3年第12期
摘要: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都是由小肠黏膜感染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腹泻疾病,具有急性、接触性和肠道传染性的特点。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泻、呕吐以及脱水,影响仔猪的成活率,导致育肥猪的生产性能下降,影响规模化养猪场的健康发展。

因为两种腹泻疾病在临床上有许多相似的症状,很容易混淆。

本文主要对两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为养殖户鉴别两种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都是猪养殖业中的常见疾病,并且两种疾病还会出现混合感染。

猪群中有一头猪发病,会在短时间内扩散给整地猪群,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能染病,尤其对仔猪的危害较大,死亡率高。

即使耐过之后,康复病猪也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饲料的转化率下降,增加饲养的成本,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下降。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体
1)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该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呈多种形态,具有囊膜,病毒粒子为椭圆形。

病毒在冷冻条件下状态稳定,不耐热。

温度在-20 ℃以下,病毒存活一年半左右,温度超过65 ℃,持续加热10 min能够达到灭活的效果。

该类病毒对紫外线光照射比较敏感,选择0.05%甲醛,在37 ℃的环境处理20 min之后能够将病毒灭杀。

通常情况下,患病猪的排泄物、多个器官以及体液中都含有病毒,其中肠系膜淋巴结和空肠含毒量最高,为此,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肠胃系统环境破坏严重,入侵消化免疫系统,导致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

2)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毒也呈多种形态,近似球形,有囊膜,并且在上面有花瓣状的凸起。

在自然条件下,病毒耐热性和抵抗性相对较差。

55 ℃的温度条件下,经过45 min能够将病毒灭活。

选择普通的消毒剂能够将其灭杀,如1%甲醛、0.01%丙内酯溶液、乙醚和氢氧化钠等。

主要是小肠上皮组织侵染病毒,造成小肠的绒毛被破坏,影响养分的吸收,使患病猪发生腹泻、呕吐和脱水症状。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种病毒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存在于猪的多个器官内,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在猪的小肠内存在。

1.2 流行特点
1)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只发生在猪身上,其他的动物不会发病。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耐冷不耐热,在外界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会造成病毒的繁殖生长,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和早春季节。

哺乳阶段的猪群一旦染病直接导致同龄猪群大范围的暴发流行。

从临床症状上来看,年龄越小的猪群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10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染病之后死亡率高达100%。

新生仔猪因为自身的抵抗能力较差,一旦出现应激反应会增加病毒入侵的条件,发病率明显增高。

猪传染性胃肠炎呈现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的暴发特点,尤其在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养猪场中发病严重。

防治的关键在于做好病毒的灭杀工作,要做好养殖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和无害化处理。

2)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在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尤其在冬春季节发病概率高。

任何年龄段的猪都能染病,对哺乳期仔豬危害大,母猪的发病率约为15%~90%。

猪流行性腹泻的传播速度快,发现患病猪之后30 d可能传染给整个猪群,呈现季节性和地方流行性的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猪的潜伏周期存在差异性,新生仔猪的潜伏周期约为24~36 h。

病毒通过猪口腔和呼吸道感染后直接入侵小肠上皮细胞,造成细胞的损伤和长绒毛的脱落。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不同之处是,传染性胃肠炎主要危害1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往往呈现良性发病的特点。

猪如流行性腹泻会危害任何年龄段的猪,发病概率高达100%,哺乳期的仔猪发病率高,育成猪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2 主要的临床症状
2.1 传染性胃肠炎
1)仔猪。

仔猪染病会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经过几天会扩散到整个猪群。

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排出灰白色、浅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带有气泡和凝乳块,伴有腥臭味,造成患病猪快速脱水,明显消瘦。

患病仔猪中有50%左右会出现明显的体温短暂升高现象,可达40.2~40.6 ℃。

在患病末期,脱水严重,排出黏稠的粪便,体温降低。

一般来说,一周龄的患病仔猪在腹泻2~4 d可能死亡,大于30日龄的仔猪死亡少,耐过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

2)成年猪。

随着猪日龄的增长,抗病能力逐渐提升。

成年猪染病之后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甚至废绝,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微下降。

排出五彩褐色或者灰色的粪便,有少量的气泡或者没有消化的食物。

有些成年猪可能机体脱水,明显消瘦。

一般情况下,经过7天左右能够耐过,停止腹泻之后基本不会复发,死亡率低。

2.2 流行性腹泻
1)新生仔猪。

针对小于1周龄的新生仔猪,经过3~4 d后会出现明显的脱水症状,甚至死亡,死亡率高达50%,甚至100%。

此外,患病猪精神不振,体温正常或者略微升高,在采食或者吮乳之后出现呕吐症状。

2)断奶仔猪和母猪。

断奶仔猪和母猪患病之后的临床症状为精神不振和采食量下降,并且持续的腹泻,经过一周左右,逐渐的恢复正常。

3)成年猪。

成年猪染病之后的临床症状较轻,有些病猪出现呕吐症状,重患病猪出现水样腹泻,并且经过3~4 d可自行痊愈。

总之,流行性腹泻发生之后会出现呕吐和水样腹泻的症状,因为患病年龄的不同,临床症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日龄越小患病越严重。

3 诊断方式
3.1 传染性胃肠炎
1)病理学诊断。

对病死猪解剖可发现,脱水严重和身体消瘦;皮下脂肪基本完全消失,胃部基本没有食物,伴有胃底黏膜出血的症状。

病猪的肠道失去弹性,呈半透明状,并且有大量的黄绿色的物质。

此外,病死猪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内乳糜的现象。

2)实验室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临床比较相似,要做好两种疾病的鉴别工作。

对病死猪的一些器官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查,没有出现细菌生长的情况,可排除细菌引发的腹泻。

同时使用生理盐水对病史中的小肠黏膜进行清洗,要采取全方位的荧光染色试验,一旦胃肠炎荧光抗体染色细胞出现荧光现象,说明已经感染该病。

3.2 流行性腹泻
主要选择实验室诊断方式,包括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诊断简单快速,能够快速精确地检测出病毒,其中的PCR方法应用最为广泛,能够准确地对病原的核酸中的保守序列进行扩增,特异性和灵敏度高,对操作仪器和操作技术要求高。

此外,免疫学诊断技术方法主要包括ELISA法、胶体金抗体检测方法和免疫荧光法,具有速度快和准确率高的特点。

4 防治措施
4.1 治疗措施
1)传染性胃肠炎。

针对发病较轻的,快速隔离治疗,根据病症分批分地隔离诊治。

与此同时及时对所有猪舍及其他活动范围彻底的消毒清洁。

已确诊的患猪,可及时肌内注射抗菌药物乙酰甲喹注射液每10 kg 0.4~1 mL治疗,2次/d,连续3 d;也可肌注硫酸庆大霉素0.1~0.2 mL/kg·bw,2次/d,连用2~3 d;亦可给患猪肌内注射链霉素100万~150万IU/kg·bw,2次/d,连续给药2~3 d。

对于有呕吐症状的可肌内注射5%维生素B1注射液0.5~1 mL/kg·bw治疗,1~2次/d;对于食欲废绝、脱水严重的患猪口服以葡萄糖、氯化钠等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补液盐等30 m L/次,5~6次/d,连续服用3 d,改善仔猪肠胃内水电解质紊乱,减轻其发病症状。

2)流行性腹泻。

结合患病猪的临床症状有针对性的治疗,脱水症状明显可以选择20g葡萄糖、3.5g氯化钠、2.5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放入1 L开水溶解,给病猪灌服即可,1次/d,连续用药3 d。

如果患病中出现严重的腹泻和呕吐的症状,要及时地补液,可以选择5%~1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

并且辅助使用止泻类的药物,按每头4 g蒙脱石粉配10~15 mL葡萄糖生理盐水灌服,2次/d,连服3 d;急性剂量加倍。

为了预防继发感染源,可以给仔猪注射2.5%恩诺沙星注射液0.1 mL/kg·bw。

或者肌内注射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1.25~2.5 mg/kg·bw, 2次/d,连续用药3~6 d。

4.2 免疫预防
结合本养殖场的疫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选择每年10月到次年3月份接种。

产前母猪注射4 mL疫苗;产出的仔猪和断奶仔猪注射2 mL疫苗;育肥猪每头注射4 mL疫苗。

4.3 加强饲养管理
1)消杀通风。

养殖场要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所有养殖场和养殖工具定期消毒,對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也要彻底消毒,针对进入养殖场的工作人员选择喷淋消毒的方式。

猪舍常见的消毒剂包括10%漂白粉和2%氢氧化钠溶液等。

此外,做好圈舍的内部清洁和通风换气工作,将内部气体及时排出,进入新鲜空气。

对粪便和病死猪采取无害化处理,发现感染病猪要及时隔离,避免扩散和蔓延。

2)引种管理。

养殖场应该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在引种之前做好防疫调查工作。

引进的猪经过15 d以上的隔离饲养,检查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能混合饲养。

3)温湿度控制。

两种腹泻疾病的发生和外界的温度湿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养殖中要加强对环境的控制工作,保证圈舍的温度控制在相对恒定的范围,避免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

此外,在过渡季节要做好养殖场的保暖工作,减少猪群应激反应。

4)做好饲料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注意营养搭配,及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微量元素。

刚出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的抵抗能力较差,要提供充足的母乳,增强抵抗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是规模化养猪场中的常见疾病,尤其对仔猪的危害较大,也影响耐过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为此,做好两种疾病的临床症状的辨别工作,并且结合临床症状和科学的诊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