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第1课时)示范教案
4.1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水循环的完整讲解视频和“画一画”的活动,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名称和水循环过程2.通过“诗歌大赛”的活动,认识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推动学生能够利用水循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例举人类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并能够针对各个现象提出合理办法解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4.通过学习不同区域的水循环的环节与过程,理解不同区域的水循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郑州的百年一遇洪水产生的原因,并能够由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提高该城市预防洪水的能力,降低此类现象产生的几率6.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方式,通过探究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周南水循环”所存在的水循环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促进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同时通过播放周南的水循环的视频,不仅激发学生能够以地理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事物,还激发学生对周南校园的热爱,促进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能够自主的绘制出不同的环节2.本节课的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针对性不同现象及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2021年8月份郑州洪水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郑州会发生百年难以一遇的洪水灾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能否通过水循环来此地理现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从气候(降水)角度回答自然原因,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角度回答人为原因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定义从郑州洪水原因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水循环,并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及其驱动水循环的内部动力2.水循环的过程讲解【活动“画一画”】播放视频之前,教师说明活动的要求:标注水体的运动方向;标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标明水循环的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以及与我国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强调水循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活中涉及水循环的现象,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运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循环实验,体验水循环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持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提高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作用。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水资源状况与水循环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内容包括:
-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循环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4.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教版 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一课时)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析(一)、课程标准原文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如:陆地上的水体的构成是无法通过数字来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阻燃现象加以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三、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
《水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李白《将进酒》教师:黄河之水“天上来”什么意思?奔流到海后真的“不复还”吗?自然界中的水是如何循环转化的呢?【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出示图片及资料:“黄河流域示意图”“黄河源流概况”师:从黄河发源到东流入海都涉及到哪些水体?生:(可能的答案)涉及到山地冰川、积雪、河流、地下水、湖泊、大气水、生物水、海洋水等水体。
师:黄河水东流入海的动力是什么?黄河水日夜不停的东流入海为什么不会枯竭?生:(可能的答案)东流入海的主要动力是重力,之所以不会枯竭是因为得到持续不断的补给。
师:黄河都有哪些补给来源?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师:地下水、湖泊水和黄河水之间是怎样补给的?生:(可能的答案)地下水、湖泊水和河水之间是互补关系,当地下水和湖泊水的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补给河流,当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或是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或湖泊。
师: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两岸的防洪大堤建设,形成了河床高于两岸陆地的“地上河”景观,导致该区域只能是河流单项补给地下水。
师:你能不能绘制黄河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生:分组绘图(图略)出示图片:“水循环示意图”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阅读回答以下问题:1.上图与你绘制的黄河水循环示意图相比有何区别?生:(可能的答案)略2.图中涉及到哪些圈层?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高中地理《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
课堂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导 课设 计
通过网络段子,引出城市内涝的图片,通过观看城市内涝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城市产生这样的现象? 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 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界的
水循环”。
带 着 疑问 进 入本 节 课的学习
文字、图片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自主学习】--水循环的定
教学义、环节和过程
设计任务一:阅读课本P46-
47
任务二:根据水循环的环节, 结合图2-2-3, 用箭头在导学案上画出水循环简图
图片
自 主 预
习课本
同 伴 合作 完 成水 循 环的简图
通 过 学 生自主预习,明 确 水 循环的定义、环 节 和 类 型 , 对 水 循 环 有 个 大体的框
文字
图片
展示重点内容
帮主
学生
总结理解讨ຫໍສະໝຸດ 总结学生明确水循环的意
义
4分
钟
自制
输入
3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图片视频
分析原因展示成果
使学
生理解
播放讲解
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对水循环
的影响
7分
钟
网络
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1)问题引导法: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水到渠成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自然景观过程的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1.7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参照核心素养水平等级及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取向确定学习目标。
1.了解相互联系的水体结合生活常识和已有知识基础,能说出自然界的水体;通过阅读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了解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2.说明水循环的过程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说出水循环的环节;能够自主绘制水循环示意图;通过阅读水循环示意图,能够总结归纳不同类型水循环的环节、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能够使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等活动,理解并能够使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够理解水循环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针对高一学生进行,因为学生本身生活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对城市内涝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对城市内涝的成因有浅表的认知,本节课探究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常识,但缺乏整体性认知和深刻理解,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学生的思维层次水平多处于单一或多元结构水平。
本节内容是在认知基础上加以深化和提升。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法【教学思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在学生如何获得核心素养的层面上,考虑教学方案的设计,蕴含着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更强调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以及基于问题的体验式的合作和探究的建构式学习,学生的学习变为在问题解决或完成项目的过程,开展体验、合作、探究或建构式的学习。
本节课以深圳某次城市内涝事件为案例,围绕“城市内涝的成因及解决措施”这个问题,设计问题链,如:简单描述城市内涝现象;城市内涝现象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利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城市内涝现象产生的原因;小组合作提出解决城市内涝的可行性措施,进行实验探究或研学活动,深入了解城市内涝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机制。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潍河补给方和潍河与峡山水库相互补给关系式的分析,了解了各种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对河流各种补给方式特点的分析,判断典型河流陆良曲线图代表的区域,进一步加深对相互联系的水体的认识。
2. 通过绘制莱州湾与潍河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通过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人海不复回”,内化了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3. 通过到故宫看海引入,对比分析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目标:1.重点突破:①借助示意图说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及特点;②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重难点:
(1)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特别是植物蒸腾、地下径流等环节的理解;
(2)运用地理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水循环过程;
(3)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掌握水循环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水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3.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课堂互动: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组讨论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讨论主题:如水循环对南方地区水资源的影响、水循环与西北地区气候的关系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2.了解水循环在地球水文学、气候学、生态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分析水循环的过程,提高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地理教案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3.1水循环(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培养学生调查、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4.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的知识。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教师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解,详细讲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展示水循环过程的动态模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实际场景。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实际意义。
在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让学生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地图分析,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过程。此外,针对水循环在各地区的实际应用,教师可选取典型的案例,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农田灌溉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地理意义。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探讨水循环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 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教学过程
利用问题“生活中的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展开思考,建立与问题相关的思维链条,感知水循环的自然现象。可以适当距离说明如:天上来(降水),水从地下来(地下径流),水到海里去(地表径流)
给学生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概念的深层含义(1.水的空间位置变化2.水的形态变化3.水循环的环节)。引发学生思考,水循环的动力来源。让学生熟记概念,熟记水循环的环节名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在不同地方的水循环,引出水续航的三大类型。通过动画演示,三大循环的环节,让学生将知识概念转换为图形概念。最后并说明三大循环的意义。最后通过一个小练习,严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期
秋季
课题
水循环(第一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作业练习
答案1.B 2.D 3.
利用书本案例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砂田与裸田的景观差异,让学生对比裸田与砂田,理解人类活动(覆盖砂石)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景观图片和统计图,并在图中提取有用信息。在这过程中,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完成活动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年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பைடு நூலகம்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水循环(第一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标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节,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和特点,了解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基本过程。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微观模拟实验,以及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水循环过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2. 准备水循环的微观模拟实验器材和相关软件。
3. 提前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布置适当的思考题。
4. 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便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类型的水循环(蒸发、降水、结露、雾升空等),并讨论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利用PPT或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同时,可以结合地理环境的不同类型,如山地、平原、海洋等,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特点。
4. 探讨水循环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温、影响地貌、提供水资源等。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关系观念,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有关水循环的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3.1水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一、课标解读内容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该条课标的行为动词为“运用〞与“说明〞,主要是看同学是否能使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老师在教学中应为同学供应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时机,让同学自己梳理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构建水循环过程模型。
水循环的过程主要是指水循环的动态过程,核心是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需要将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的水循环综合起来分析,不行分割。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具有全球性,其教学必需建立在整体把握水循环的过程之后,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留意形成一些根本熟悉。
同时,由于水循环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出来的过程、特点与地理意义是有差异的。
老师要引导同学对水循环进行不同尺度下的综合争论,关心同学全面、辩证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人教版教材。
人教版本节教材包括导入、正文、活动、自学窗等栏目,其中,导入选用的是?宋书天文志?中对于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由于本节使用问题式教学发,所以导入换为武汉“看海〞的问题情境导入;正文主要包括三局部: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过程教材又将其分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三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包括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促使各种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促进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气候与生态等,老师可带着同学学习两个地理意义,其他的交给同学课下探究。
由于水循环的概念涉及水循环环节、类型,所以本节课将教学挨次调整为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活动教材采纳的是“熟悉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以城市内涝模拟试验替代;自学窗是〞法国水文学家佩罗证明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属于科学史的局部,但由于本节课教学容量较大,所以自学窗局部老师在课堂上不涉及,布置给同学课下阅读。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讲解水循环的计算方法,如降水量、蒸发量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水循环的理解和看法。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调查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南方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暴雨背后的原因,即水循环的作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地理意义。
2.强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促进水循环的措施。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的知识。
2.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环节的含义。
3.分析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水源补给、地表形态塑造、气候调节等。
4.讲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污染等,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影响的后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例子。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水循环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找出提高学习的有效途径。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水循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状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明白水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4.通过水循环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1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示范教案
《水循环》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这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水循环有关【讲授新课】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1.水循环的过程师: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吗?生: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播放课件,展示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师:水循环可分为几种类型?(配合课件讲解)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李白《将进酒》
教师:黄河之水“天上来”什么意思?奔流到海后真的“不复还”吗?自然界中的水是如何循环转化的呢?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
出示图片及资料:“黄河流域示意图”“黄河源流概况”
师:从黄河发源到东流入海都涉及到哪些水体?
生:(可能的答案)涉及到山地冰川、积雪、河流、地下水、湖泊、大气水、生物水、海洋水等水体。
师:黄河水东流入海的动力是什么?黄河水日夜不停的东流入海为什么不会枯竭?
生:(可能的答案)东流入海的主要动力是重力,之所以不会枯竭是因为得到持续不断的补给。
师:黄河都有哪些补给来源?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
师:地下水、湖泊水和黄河水之间是怎样补给的?
生:(可能的答案)地下水、湖泊水和河水之间是互补关系,当地下水和湖泊水的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补给河流,当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或是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或湖泊。
师: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两岸的防洪大堤建设,形成了河床高于两岸陆地的“地上河”景观,导致该区域只能是河流单项补给地下水。
师:你能不能绘制黄河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生:分组绘图(图略)
出示图片:“水循环示意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阅读回答以下问题:
1.上图与你绘制的黄河水循环示意图相比有何区别?
生:(可能的答案)略
2.图中涉及到哪些圈层?
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概括水循环主要环节和概念?
生:(可能的答案)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水循环是指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总结水循环产生的原因(动力)?
生:(可能的答案)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态变化,外因(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板书)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1、水循环的过程
出示:“水循环示意图”
师:如果从海洋出发再回到海洋算是完成一次循环,那么图中的水循环可以按照发生的空间范围分成几种类型?
(板书)2、水循环的类型
生:(可能的答案)可以分成海陆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两种类型。
师:每种类型有何区别?
生:(可能的答案)海陆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广、环节多且复杂。
海陆间循环可以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海上内循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出示图片及资料:“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塔里木河概况”
师: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的水从哪儿来?最终又到哪儿去了呢?
生:(可能的答案)塔里木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除此之外还有山地降水和地下水等,最终注入到内流湖中不断蒸发和下渗。
师: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都有哪些环节?图中的绿洲在这一循环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可能的答案)主要环节有蒸发、下渗、降水等。
绿洲植物一方面通过吸收地下水生长,另一方面通过蒸腾作用向大气中输送水汽。
3.你能不能绘制出塔里木河流域水循环的示意图?
生:绘图略
出示:“陆地内循环示意图”
师:按照发生的空间范围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属于那种类型?这种水循环都有哪些环节?有何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陆地内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凝结、降水;陆地内循环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
出示:“三中类型水循环”比较表
师:请大家填表完成对三种类型水循环的比较
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类型发生范围主要环节
是否
封闭携带
水量
能否补给陆地淡水
资源
海陆间循环
海洋和陆地
之间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径流、下渗
等
是较大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
补充,水资源得以
再生
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蒸发、蒸腾、降水否小对水资源更新也有
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海洋内部蒸发、降水否最大不能师:我们说海陆间循环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意味着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我们认为地球上总的水量是不变的,从长期来看,其中海水蒸发的数量等于海上降水的数量加上陆地径流汇入的数量之和,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量是保持动态平衡的。
出示:“人类利用水资源”相关图片
长江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宁夏引黄灌溉水渠
(板书)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师:水循环补给了陆地淡水资源,满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人类社会也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请大家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图中人类的活动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一环节?
生:(可能的答案)图中的利用方式分别为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引水灌溉,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同时也会对下渗、蒸发、地下径流等环节产生一定的影响。
出示:“城市内涝”图片
师:从人类影响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城市内涝的原因包括: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热(雨)岛效应,导致城市暴雨出现几率增加;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汇流速度加快,在地势低洼处形成内涝。
师:大家答得非常好,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类既可以利用水循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减轻自然灾害;同时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会对水循环造成干扰和影响,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出示:“人类影响水循环方式”表格
师:请同学们思考,表格中的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阅读教材资料分组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影响。
参考答案:砂石覆盖层结构疏松,孔隙较大,渗透性好,降水下渗快。
任务二:读图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参考答案:差异:砂田平均蒸发量小于裸田。
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地表,减少地面吸收的热能减少表层土壤水分汽化,从而使砂石覆盖下的土壤蒸发量较裸地大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蓄水、保水作用明显)
任务三:读图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四月末,砂田含水量高于裸田含水量。
砂田影响水循环的环节:①砂田有利于增加降水下渗②砂田可以减少地表土壤水分无效蒸发③砂田可以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湿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通过对黄河和塔里木河水循环的分析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了三种类型的水循环的异同。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和水循环的关系。
认识到人类合理的活动能够更好的利用水循环为人类服务,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会干扰水循环,造成环境的破坏并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