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丽乡村为背景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以溧阳塘马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基于美丽乡村为背景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以溧阳塘马村为例
陶润泽,袁悦鸣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格局混乱、千城一面、生态平衡失调、原本的精神家园正在慢慢消失等问题开始
逐渐显现,人们的眼光逐渐回归到了田园乡村之上,试图将自己的乡愁寄托于尚未被城市化进程影响的乡村之中。
但原
始村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这一些生态失衡的问题。
运用生态旅游理论分析了塘马村落的生态资源以及旅游开发价值,提出了原始村落旅游的发展要以生态资源的整合设计为切入点,理性分析,科学规划;延续乡土景观传承的痕迹,
解决乡村城市化、单一化、乡愁等问题。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溧阳塘马村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生态旅游现状
1.1 乡村生态旅游概念
美国学者贺姿特(Hetzer)于1965在不断反思当时文化教育与旅游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旅游思想雏形,之后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Moulin)在贺姿特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这个名词,指“在满足对于当地生态状态保护的前提下,从事对其原本环境和生态文化影响较小的活动”。
乡村生态旅游是指既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又能保护资源环境的旅游活动。
1.2 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生态旅游国内外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将乡村生态旅游区别于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决策性,相对于两者,乡村生态旅游更需注意整体性及活动限制性原则,需要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以当地居民为开发主体之一参加旅游开发,注意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珍贵的旅游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进行实时监测管控。
1.3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背景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试图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每个村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原有乡村文脉肌理不协调的旅游开发。
归纳总结多为以下几个问题:规划区内自然环境特点不够突出、人类活动一定程度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景观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潜力并未完全的挖掘、最终形成的景观风格与当地其他相邻的旅游景点不协调,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偏低。
2 塘马村的旅游资源概况2.1 塘马村基本情况
塘马村位于江苏常州溧阳市别桥城镇,2017年进入溧阳市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区名单,当地政府以塘马水库、塘马村为核心区域开发“别桥原乡”田园乡村旅游,同时围绕“文艺塘马,睦邻原乡”定位,不断塑造塘马的美丽乡村新形象。
在地理位置上,塘马村背靠塘马水库,近有原生态湿地,村内阡陌纵横,稻田肥沃,风景秀丽,风貌原始,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在文化资源上,有记载的历史达800余年,最远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在近代抗战时期更是发生了新四军军史上著名的塘马战斗。
2.2 塘马村旅游资源分析
2.2.1 生态资源。
塘马地处平原,根据航拍所得数据,塘马周边有大片未开发的原生态绿地,其种类丰富,包括湿地、林地。
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和营养元素,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免疫球蛋白合成、抑制皮肤癌等功能。
富硒农产品价值是同等农产品的10至20倍。
2.2.2 文化资源。
塘马拥有鲜活的红色革命文化;抗日战争时期,为掩护地方党政机关撤退,第四十八团二营和旅部特务连同500多新四军战士于塘马阵地上与数千日寇苦战数日,最终因众寡悬殊,包括旅长罗忠义和政委廖海泰在内270余名新四军干部战士壮烈殉国;在历史价值上,塘马战斗是一次成功的突围战斗,该战役以惨烈的损失换来了党政机关的成功转移,使得苏南战局得以保持,国内的抗战局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2.3 塘马村的生态旅游特性
2.3.1 原生态文化的旅游价值。
原生态文化与如今的现代文化,乃至后现代文化为相对的文化存在,文化的表面化、自我主体的逐渐消亡、新鲜刺激的感官体验、大众文化的狂欢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而相对它存在的原生态文化,是始于农耕时期,原汁原味的文化表现。
[收稿日期]2019-05-24
[作者简介]陶润泽(1997—),男,江苏溧阳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风景园林学科在读本科生。
陶润泽,等:基于美丽乡村为背景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123-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7期(总第469期)
这样的相对存在,提供给我们一种可以追溯过去,解古老文化的渠道。
如今的世界迅猛发展,自然环境在不断的受到压榨,生态建设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诉求之一。
如何平衡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减缓自然环境的压力则成为了我们需要去追寻的方向,而原生态文化正因其特性,必将成为我们的参考物。
处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自然而然的对现代生活进行反思,从而得到启示和引导,进而调整我们的世界观念和价值取向。
原生态文化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其古老、自然、独特的属性不断吸引着人们,人们对于这种原生态乡村文化的不断开发也使其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一大热点。
而孕育了这样原生态文化的塘马村正是集这样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方式于一身的表现体之一。
2.3.2 红色革命文化的旅游价值。
红色文化始于中国的革命之中,红色即是鲜血,新中国的成立正是由无数为国家奋斗的先烈们前仆后继用鲜血浇筑而成的,因此才有了如今“红色革命文化”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革命文化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
塘马村作为塘马战斗这场对于苏南战局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战斗发生地,其价值不言而喻,即使这场战斗距今已经久远,但其所展现出来艰苦卓绝的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仍影响着人们。
2.4 塘马村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
其一,塘马村村民普遍教育程度较低,存在着审美缺失的问题,部分村民兴建起了粗制滥造的欧式乡村小别墅,与村庄内原本的粉墙黛瓦古朴的建筑群落形成极大的差异感,视觉碎片化过度明显,给人以一种怪异的游览体验。
其二,开发力度不足、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批“中国特色美丽乡村”的试点村庄之一,特色二字是应当抓住的关键点之一,独有的旅游特色是任何一个完备旅游项目都必须去深挖的,目前的开发方式上,塘马村的游览体验基本以展示项目为主,人们始终与其原生态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保持着一种距离感,且由城区来到村庄需花费一个多小时,从时间成本的角度看,这对大部分游客丧失了吸引力,且在游览线路上无固定主题,从游客进入村庄开始,碎片化的感受村庄的氛围和历史文化,皆是浅尝辄止,在完成整体浏览后并未对塘马村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对持续吸引后续游客产生不利因素,旅游方式的不完善,无法在文化体验上做到较为深刻的解读。
3 针对问题的改造方略
3.1 立足于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做到科学规划、保护性 开发
游客到村落旅游,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体验古朴的乡村环境,包括当地的生态环境,严肃的红色革命文化,也是对村落的原真性、整个原生态的环境氛围的追求,因此村庄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合理协调规划、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对塘马村的保护开发中,要对原有遗产进行一些活化措施,转换原有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的同时又可继续对其进行保护的行为。
由于该村庄的自身原因,大部分的建筑风格碎片化,处于生态设计低成本开发及村民自身的意见考虑,我们无法对塘马村的建筑风格做到完美的协调与统一,为此在对原有的老旧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的基础上对其中不符合整体风格的部分建筑尽可能的进行局部的改造设计,尽可能的协调完整。
3.2 深度挖掘塘马村文化内涵
重度挖掘以原生态农耕与红色文化的特有文化,强化古村落旅游的吸引物。
塘马对农耕、红色文化进行深度开发时,一方面要借助当代丰富的多媒体工具做好宣传工作,增加景区知名度;另一方面,针对由政府收回的土地,对其原有的种植方式进行改进,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的采取先进的农业种植手段,并与当地的原生态文化加以联系;不断挖掘其红色历史细节,以确保与村落氛围一致,建设相应旅游体验项目,将红色文化符号融入塘马村的每一个角落,使游客亲身感受当地浓郁的红色氛围。
4 结论
塘马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其本身的特色生态环境。
保护村落的生态环境是进行旅游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在对村落的开发过程中,应始终维持村落原生态的文化状态,将其融入物质形态之中,打造出一个生态价值为发光点的旅游品牌,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品牌价值,不断挖掘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何晓芳.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 秦桂花.百色市生态农业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09.
[3] 张晓云.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15(17):5733-5734.
[4] 王伟.富硒平菇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5] 孙晓川.作为时尚的“原生态+”文化现象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
研究,2019,3(05):161-162+166.
[6] 杨婉玲,芮飞军.新时代中国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分析—基于十九
大报告的学习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1):67-69.
[7] 张静.论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管理新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31(01):117-120.
[8] 苏卉.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动因及策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34(01):99-102.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