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并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味宝黛二人真挚的情感以及挑战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
学习重点:分析林黛玉、贾宝玉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描写人物的方法,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在我国古典的四大名著中,惟独《红楼梦》里的主角是女性,在这部书里,作者曹雪芹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清爽可人。
《红楼梦》中的人物最重要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要想真正认识和了解《红楼梦》,就必须得认识这些人物。
今天,我们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来感受宝、黛二人在荣国府的初次相逢。
二、人物形象赏析
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研读课文,欣赏贾宝玉、林黛玉人物形象,落实本课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可用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问题1试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根据提示进行)
方法指引:
1.侧面描写(1)宝玉眼中的黛玉。
(2)众人眼中的黛玉。
(3)熙凤眼中的黛玉。
2.正面描写(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
(3)行动描写。
人物形象小结:
(一)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
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
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
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
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
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
凤姐
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
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
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
举止的不俗。
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
子胜三分。
”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
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
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
的病美人图。
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
是无法发
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
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
见
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
非常小心。
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
之”。
③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
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
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入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④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
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
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⑥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
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
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问题2试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方法指引:1.出场前的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贾宝玉的看法和在贾府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的态度。
两首《西江月》表明宝玉是封建统治阶级逆子贰臣。
2.出场后的外貌描写(侧面描写)
课文中对宝玉的外貌描写是通过黛玉写出的。
3.动作描写:“摔玉”
4.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小结:提示: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
在第二回就曾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方法:学生找出写宝玉的内容并练习点评。
归纳:1.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
黛玉先听王夫人诉说,再想起母亲的话,造成悬念:“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
顽童?”这些贬斥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2.宝玉的出场与凤姐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3.《西江月》的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小结: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
沉重的压力。
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
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
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贾宝玉──“美玉无暇”:
⑴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思考交流: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贾宝玉的?并分析其特征。
明确:
内容描写方法人物特征出场前侧面勾勒(王夫人言∕黛玉母亲言) 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出场后两次肖像描写眉清目秀∕英俊潇洒西江月寓褒于贬∕正文反作厌弃功名利禄追求个性解放
⑵疑点释要:
①对宝玉的相貌描写都带有女性化倾向,为什么?
明确:从侧面衬托宝玉的叛逆性格。
②《西江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
明确:这两首《西江月》模拟封建正统派的口吻,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之中,封建
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下,使他有找不到出路的无限愁恨,他的言论和行动被人看作疯傻。
他“不通世故”“怕读文章”不愿与当时
上层社会的庸俗官吏结交应酬,不愿遵守封建礼规,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封建国家、封建家庭,都无法对他寄任何希望。
这些,揭示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词中的“无能”“不肖”都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说的。
这两首词,看起来像在讽刺宝玉,实际上是赞颂宝玉的叛逆性格。
⑶小结:
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中,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
4、析“宝黛相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⑴宝黛初会时两人分别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觉?
明确:
宝──笑:我曾见过
面善:源于不同地位产生不同心理
黛──惊:眼熟如此
⑵你是怎样看待宝玉“送字”给黛玉和“摔玉”情节的?
明确:
①“送字”说明宝玉具有男女平等思想。
②“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
摔玉的缘由是因黛玉的“与众各别”的美所引起,在宝玉看来,神仙也似的黛玉应该有“通灵宝玉”,竟然没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
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
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后文多少次的因玉而起的种种波澜。
“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还有什么比这一行动更能说明宝玉之叛逆性格呢?
⑶曹雪芹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
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四、课文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的第一次总亮相,不仅重要人物纷纷亮相,贾府也是第一次亮相。
因此本文运用详略得当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来展现这一切。
旨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即它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
黛玉的一双眼睛把贾府由幕后推到了台前,而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是封建时代的缩影。
透过这个缩影,曹公让我们窥视了封建社会的最终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