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建设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一流”背景下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建设与实践
作者:周静胡明倪嘉琪何金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20期
[摘要]“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一流的基层教研组织是建设“一流本科”的有效路径。
以四川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基层教研组织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中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例,从党建教研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条件、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系统阐述临床药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路与举措,为国内其他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和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藥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药师规范化培训融合体系建设”(GSSCU2021151);2023年度四川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十期)研究项目“结合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深化药学服务贯通式课程群改革与实践”(SCU10393)
[作者简介]周静(1975—),女,四川成都人,博士,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教育研究;胡明(1974—),女,四川成都人,博士,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药学教育与药事管理研究;何金汗(1978—),男,安徽合肥人,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药学教育与内分泌药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20-0001-04 [收稿日期] 2023-10-16
一、建设背景
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建设,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1]。
临床药学专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学科专业领域(医学),承担着面向人民合理用药和健康管理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使命[2],因此,临床药学专业高等教育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临床药学学科。
基层教研组织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3],也是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4]。
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对于推进高校“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四川大学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系基层教研组织建设为例,对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临床药学专业一流学科建设和内涵提升提供参考。
二、四川大学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建设实践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系基层教研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在国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新医科建设,推动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临床药学学科内涵式发展,持续加强专业建设,努力夯实人才培养基石。
对于“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以下几方面做了积极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优势特色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传承交叉学科发源地优势,加强医药深度融合,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我国临床药学学科的发源地,四川大学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89年作为我国首家设置的临床药学专业率先正式招生[5],是我国临床药学专业建设的探索者与引领者。
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系在传承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围绕专业特色和高素质应用型临床药学服务专门人才培养需求,整合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等临床药学学科团队优势力量,构建了融教学、科研、临床实践和实习为一体的师资团队。
学系共有专兼职教师30余人,包括博士生导师10余人、硕士生导师5人、杰出青年1人、海外优秀青年学者1人、美国Pharm.D1人、卫健委专职临床药师10余人。
形成了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牵头,学院—医院深度融合,教学、科研、实践并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华西医学中心教师教学发展医学分中心,学系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坚持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公开示范课、教研周周会、老教师传帮带等传统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培训、教学改革、教学沙龙、教学竞赛、教学资源建设;持续优化教师多维度考核体系,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将教师的师德涵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立德树人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
(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四川大学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6]为契机,遵循“医药融合,懂医精药”的学科建设思路,积极推动临床药学专业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以适应国家健康服务需求和医药行业经济发展为导向,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
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7],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凝练学科优势特色,提升专业内涵,深化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在专业改革创新、教学条件、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持续提高建设水平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以一流专业建设支撑一流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建成运转高效的教学组织、系统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严谨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2019年,临床药学专业获批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以来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均获评A+,2022—2023年连续两年专业排名位居全国第一。
基层教研组织获得四川大学2023年先进集体称号。
(三)深耕细作教学一线,积极推进“金课”建设和教学改革
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近年来,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四川大学教改项目10余项。
“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交叉学科临床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临床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等研究获多项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
在一流课程建设方面,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中国大学慕课1门,全英语品牌课程1门。
学系还积极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实践与改革,近5年建设6门课程思政榜样课程。
另外,持续推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已构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实践—医院见习—社会药房实习—模拟药房实训—毕业实习递进式贯通式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设备与教学内容,建成融实验实训、虚拟模拟、实景演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中心。
实践教学中心设置模拟会诊室、药学门诊室、模拟药房,承担以临床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技能的培训和模拟训练。
(四)科教融合、教研相长、多学科协同育人
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科教融合、教研相长、多学科协同的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卓越教师与拔尖创新人才。
在科研方面,学系教师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以及百余项新药研究、药物经济学评价、药品监管制度建设与评价等研究课题,获得卫健委与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准授权专利8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主编、副主编或参编20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专著。
在教学方面,学系教师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唐立新教学名师奖、姜维平优秀教学奖、“星火校友奖教金”、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青年教师微课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四川省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第四届刘昌孝人才奖等,近5年累计获得各项教学奖50余次。
在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学系教师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药苑论坛、本科毕业论文、学术型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等工作。
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
赛、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等比赛中多次荣获金奖、银奖和一、二、三等奖,并揽获2021年、2023年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药学服务赛道唯一特等奖。
(五)党建领航,注重思政建设,以党建推动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
以一流的党建和思政建设带动学系各项工作实现一流,将党建思政、“双一流”建设作为学系核心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专题活动,以及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党课学习、党建及党史知识学习及测验等活动。
积极谋划加强基层黨建推动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充分融合,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特色,开展党建和教改课题研究。
2022年1月,基于《“药健康”——乡村家庭医药学健康科普志愿帮扶计划》及“慢病管理及医保状况研究”项目,学系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赴简阳联合开展用药知识科普宣讲和入户调研,实现了实践育人,也为助力乡村振兴及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了力量。
学系党支部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与科研工作充分结合,开展“中国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效干预治疗的效果与经济性的真实世界研究”、承担《四川省“十四五”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四川省药监局和成都市药监局“基于互联网+的药品流通监管机制建设”等,为解决群众网购处方药风险监管及四川省未来5年药品安全监管及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学系教师还作为“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凝心聚力践行药师使命”的省内药学专家,参加“传帮带”药学服务阿坝州专项活动,为提高阿坝州药学服务水平做出贡献;作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访谈专家,在专题栏目(过期药品回收管理、网售药品新规、定制化妆品、国家药品集采形势等)中为公众科学、规范、合理用药进行了健康科普宣传和指导。
三、总结与展望
高校基层教研组织是高校开展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依托[8],是推动“四新”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单元[9]。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0]《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1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2]等文件精神均指出要加强基层教研组织建设。
为推动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需要继续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学科凝聚力,做实、做深、做细、做新基层教研组织工作,在传承好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改革探索,切实推进临床药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跨高校、跨学科基层教研组织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组建跨学校虚拟教研室等基层教研组织新形态,开展高质量多样化的虚拟教研活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20年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13],目前我校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是全国首家临床药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的核心成员单位。
依托本虚拟教研室,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基层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二是围绕新医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核心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加强教改项目申报和教学成果奖的孵
化与培育,推进一流教学改革,促进一流专业发展。
三是持续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全国优秀教材,一流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一流实习基地,为一流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四是持续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基层教研组织人事体制建设,形成自下而上重视本科教育的动力;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质量督导队伍建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发挥好“督”和“导”的作用,切实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近年来,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四川大学教改项目10余项。
“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交叉学科临床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临床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等研究获多项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
在一流课程建设方面,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中国大学慕课1门,全英语品牌课程1门。
学系还积极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实践与改革,近5年建设6门课程思政榜样课程。
另外,持续推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已构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实践—医院见习—社会药房实习—模拟药房实训—毕业实习递进式贯通式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设备与教学内容,建成融实验实训、虚拟模拟、实景演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中心。
实践教学中心设置模拟会诊室、药学门诊室、模拟药房,承担以临床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技能的培训和模拟训练。
(四)科教融合、教研相长、多学科协同育人
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科教融合、教研相长、多学科协同的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卓越教师与拔尖创新人才。
在科研方面,学系教师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以及百余项新药研究、药物经济学评价、药品监管制度建设与评价等研究课题,获得卫健委与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准授权专利8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主编、副主编或参编20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专著。
在教学方面,学系教师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唐立新教学名师奖、姜维平优秀教学奖、“星火校友奖教金”、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青年教师微课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四川省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第四届刘昌孝人才奖等,近5年累计获得各项教学奖50余次。
在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学系教师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药苑论坛、本科毕业论文、学术型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等工作。
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等比赛中多次荣获金奖、银奖和一、二、三等奖,并揽获2021年、2023年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药学服务赛道唯一特等奖。
(五)党建领航,注重思政建设,以党建推动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
以一流的党建和思政建设带动学系各项工作实现一流,将党建思政、“双一流”建设作为学系核心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专题活动,以及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党课学习、党建及党史知识学习及测验等活动。
积极谋划加强基层党建推动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充分融合,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特色,开展党建和教改课题研究。
2022年1月,基于《“药健康”——乡村家庭医药学健康科普志愿帮扶计划》及“慢病管理及医保状况研究”项目,学系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赴简阳联合开展用药知识科普宣讲和入户调研,实现了实践育人,也为助力乡村振兴及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了力量。
学系党支部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与科研工作充分结合,开展“中国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效干预治疗的效果与经济性的真实世界研究”、承担《四川省“十四五”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四川省药监局和成都市药监局“基于互联网+的药品流通监管机制建设”等,为解决群众网购处方药风险监管及四川省未来5年药品安全监管及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学系教师还作为“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凝心聚力践行药师使命”的省内药学专家,参加“传帮带”药学服务阿坝州专项活动,为提高阿坝州药学服务水平做出贡献;作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访谈专家,在专题栏目(过期药品回收管理、网售药品新规、定制化妆品、国家药品集采形势等)中为公众科学、规范、合理用药进行了健康科普宣传和指导。
三、总结与展望
高校基层教研组织是高校开展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依托[8],是推动“四新”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单元[9]。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0]《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1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導纲要》[12]等文件精神均指出要加强基层教研组织建设。
为推动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需要继续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学科凝聚力,做实、做深、做细、做新基层教研组织工作,在传承好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改革探索,切实推进临床药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跨高校、跨学科基层教研组织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组建跨学校虚拟教研室等基层教研组织新形态,开展高质量多样化的虚拟教研活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20年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13],目前我校临床药学基层教研组织是全国首家临床药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的核心成员单位。
依托本虚拟教研室,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基层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二是围绕新医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核心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加强教改项目申报和教学成果奖的孵化与培育,推进一流教学改革,促进一流专业发展。
三是持续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全国优秀教材,一流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一流实习基地,为一流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四是持续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基层教研组织人事体制建设,形成自下而上重视本科教育的动力;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质量督导队伍建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发挥好“督”和“导”的作用,切实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