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凤头”充满新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凤头”充满新意
不知是程式化的教学套路束缚了教师的思想,还是讨论的课时划分问题至今未理出头绪,总之在当今遍地开花的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上,进行最多的就是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
古人常用“凤头” “猪肚” “豹尾” 来形容写作, 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 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
一堂好的语文阅读教学, 其中的第一课时就是凤头, 第二课时就是猪肚,而第三课时则是豹尾。
现在大多数教师喜欢的是猪肚, 认为猪肚厚厚重重, 实在有料, 因而大凡公开课, 第二课时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首选。
有人形容语文的阅读教学如登山没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
第一课时在公开场合很少有人问津,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而第一课时的“僵化”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该如何让第一课时教学变得扎实有效而又充满新意呢?我想从以下几点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巧妙安排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多而杂,巧妙地穿插教学环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导入环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至关重要。
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者进行故事讲述,或者资料呈现……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走进文本。
例如我在教学《秋天》一课时,开始就出示班级孩子们自己眼中的秋天,绘画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联系了生活实际。
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一开始我请一个孩子上来用红领巾蒙住双眼,然后在教室里面走,最后问他的感受,他说眼睛很难受,看不见,走起来也很困难。
由此引出了我们的主人公盲婆婆。
通过体验,在情感上震撼学生。
导语的设计还需要紧密结合本班的实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文本的感知。
2.注重朗读环节
我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通常都让学生分四步读课文,其它的环节都巧妙地穿插在四步读书中。
第一步读课文是要求学生:1、读通句子,读准字音;2、在读书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这一要求的后者,我和学生们逐渐地把它精简为八个字“友情提醒,助人为乐”,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有的字音或词语容易读错,可以挑出来提醒大家。
还可以把不好读的句子标出来,带领大家读几遍。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拥有这么多人的学习团体中,通过学生们的挑挑拣拣,第一遍读课文时遇到的障碍几乎被排除干净。
有些地方即使自己不知道已读错,但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醒,也会恍然大悟,纠正过来。
第二步读课文是和第三步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步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在扫清字、词、句障碍的基础上,第二遍朗读,学生应该能够达到正确、流利。
第三步读书是对第二步读书的检验。
请一名同学在各自的小组中把课文读一遍,别的同学先不提意见,给读书的同学自我批评的机会。
因为只有学会自己批评自己,才能自己提高自己。
在此基础上别的同学再提出批评,意见就很少了。
第四步读课文,要求学生默读,读完后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让学生谈感受其实就是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谈话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话语中的精髓,还要能恰当引导学生延伸话外意思。
教学《山谷中的谜底》,当学生读完四遍以后,我让他们谈谈初读的感受。
一学生说,这篇课文先讲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却有很多种杂树,然后两位旅行者发现了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引导他说:“上课前老师释题时说本课是一个谜语,谜语可以分成谜面和谜底,你能把这两个词用上吧?”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课文的结构。
另一学生说,课文还要我们向雪松学习弯曲。
我说:“课文是要我们弯曲身体吗?”学生马上解释,对于人来说,不是弯曲身体,是适当的让步。
其实,学生第一次问
答时,已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是没表达清楚而已。
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使深刻的道理一
下子变得明朗了. 通过四步读书,就可以把第一课时琐碎的学习任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基本训练得到落实,真正体现了本色语文的精神。
二、丰富字词教学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她情有独钟,识字写字教学
似乎已经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而第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字词的读写训练,这是提高
语文素养的起始点。
我们知道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课文常识,字、词、句等方面的内容,这些
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生字绝大部分直接在初读课文中获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这是《课标》对识字的评价,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元老李秉德教授曾先后两次疾呼“以识字为重点不可轻易丢掉”。
这些任务的完成就完全依赖第一课时。
另外,第一课时也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平台。
词语教学却不是空洞、孤立的。
词语因为课
文的内涵,有了形象根基,反过来,因为课文内涵的发掘,词语才会有生命。
在教学中要选
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由文章到句子再由句子到词语。
只有理
解词语,才能使之内化,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三、、引导质疑提问
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质疑的水平。
质疑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是学生
与文本对话最有效的方式。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学生读出疑惑、读出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才是促
进他们进行探索的兴趣之源。
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时,学生问为什么李白为什么在安
静的夜里思念故乡,有孩子回答说因为他不开心,因为他被批评了,因为他晚上吃到了家乡
的美食。
孩子们就是在大胆的质疑,大胆的想象。
总之我们不能忽略第一课时教学,要多在第一课时该怎么教的问题上多下功夫花功夫研究。
实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