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言文比较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梁惠王上》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言文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
..,移其粟于河内。
..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乙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
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
/好利之何以异哉
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奸利之何以异哉
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
B.“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
与今天的泛指不同,古时的“河”大多专指黄何;“江”大多专指长江,“江阴”,就是长江南岸地区。
C.“庠”和“序”都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庠序”是地方乡学。
D.“诗书这里指的是儒家的典籍《诗经》和《尚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尚书》,又称《书经》。
《诗经》《尚书》与《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起别的国家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费尽心力,但是他的国家却不见人口增多,所以他感到疑感。
B.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也就是行“王道”。
行“王道”有两个阶段:一是顺应自然,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孟子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C.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武力,靠战争来扩张土地,追逐利益的时代,注定了孟子的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虽然这样,孟子却能践行自己的人格主张,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D.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
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连用排偶句,气势充沛;表现在内容上是举例子,摆事实,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莩”却归罪年成不好时,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说服力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以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5.简述孟子思想不能被诸侯王采用的原因。
【答案】
1.A
2.C
3.D
4.(1)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
(2)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5.(1)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形势让诸侯王们更看重富国强兵之策;(2)孟子主张的仁政德政,是天下太平之时的富国之策,无法适应战乱的时代需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
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者”是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者,……也”是固定的判断句式,应在“者”后停顿,排除BC。
“自……至于……”是一组固定搭配,“从……到……”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商代叫‘庠’,周代叫‘序’错误,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表现在内容上是举例子,摆事实……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错误,根据原文“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可见,孟子使用的是比喻,使用类比推理手法,并非“举例子”,“刺人而杀之”也不是事实。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
(1)衣:穿。
然而:这样却。
王:称王。
未之有:未有之,没有过这样的事。
(2)适:到。
果:听信。
则:却,反而。
迂远:不切合实际。
阔:远离。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孟子思想不能被诸侯采用的语段,在乙文的最后一段“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这段话的意思是: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
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孟子所处时代为战国,诸侯纷纷试图增强实力,以攻城略地为能事,更看重富国强兵之策,而孟子主张的“仁政”,在战乱时代显得不切实际,不符合这些国家的需要,故而不能被采用。
参考译文:
甲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乙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
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
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
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
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
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