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电站大坝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二〇一八年九月
目录
1 工程概述 (4)
1.1 概述 (4)
1.2 监测区域工程布置 (5)
2 作业技术规范及依据 (6)
3 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7)
4 采用系统 (7)
4.1 坐标系统 (7)
4.2 高程系统 (7)
5 人员配置 (7)
5.1 组织结构 (7)
5.2 工作职能设置 (7)
5.3 主要人员配置 (8)
6 设备配置 (8)
6.1 设备配置 (8)
6.2 设备检校 (9)
6.2.1 GNSS 接收机的检校: (9)
6.2.2 Leica TCA2003 全站仪的检校: (9)
6.2.3 气象仪表检校 (10)
6.2.4 水准仪的检验 (10)
6.2.5 水准标尺的检验 (10)
6.2.6 其它 (10)
7 监测网基准点、监测点布设 (11)
7.1 基准点的选定及布设 (11)
7.2 自动监测基准点选定及埋设 (12)
7.2.1 观测环境 (12)
7.2.2 地质环境 (13)
7.2.3 依托保障 (13)
7.3 监测点的选定和布设 (14)
8 观测实施及技术要求 (14)
8.1.1 水平位移全网观测 (14)
8.1.2 垂直位移全网观测 (14)
8.1.3 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 (15)
8.1.4 监测点垂直位移观测 (16)
8.2 观测技术要求 (15)
8.2.1 水平位移监测GNSS 观测 (15)
8.2.2 垂直位移监测网 (16)
8.2.3 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 (18)
8.2.4 监测点垂直位移监测 (19)
9 数据处理 (19)
9.1 水平位移B 级GNSS 监测网解算 (19)
9.2 垂直位移监测网解算 (19)
9.3 监测点水平位移解算 (20)
9.4 监测点垂直位移解算 (20)
10 资料整理及成果资料清单 (20)
10.1 资料整理 (20)
10.2 项目完成后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20)
11 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21)
11.1 质量保证体系 (21)
11.2 质量目标 (21)
11.3 质量保证措施 (22)
12 安全生产措施 (23)
12.1 安全教育、培训 (23)
12.2 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3)
12.3 安全措施 (23)
12.3.1 野外作业安全措施 (23)
12.3.2 高空作业安全措施 (24)
13 现场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25)
13.1 文明施工与职业健康 (25)
14 现场应急处置 (26)
14.1 夏季防暑降温应急预案 (26)
14.2 施工现场触电应急救援预案 (27)
15 附件: (29)
水电站人工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1 工程概述
1.1 概述
水电站位于省市县乡燕子窝村,为嘉陵江梯级水电开发的第九级,由大电站、小电站、扩建电站组成。
电站上接蓬安县金溪航电工程,下接南充市顺庆区风仪航电工程。
电站坝址距离上游蓬安县城11km,距离下游南充市59km。
地理位置为东经东经106°19′,北纬31°00′。
电站工程建筑物主要包括:拦河闸坝(泄洪冲沙闸、溢流坝、泄水道),发电建筑物
(引水明渠、主副厂房、尾水渠、开关站等),船闸(引航道、闸首、闸室等)。
水电站属Ⅲ等工程,工程规模为中型。
水电站坝址控制流域面积74645km2,水
库正常蓄水位292.70m,库容为9132 万m³,发电死水位为292.00m,死库容为8178 万m³,调节库容为954 万m³。
蓬安县城
项目地点
1.2 监测区域工程布置
拦河闸坝位于嘉陵江河道上(1992 年建成),轴线布置长度814.8 米。
从右至左依次布置右岩溢流坝(溢流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54.2m,最大坝高34.2m,坝顶高程303.20m)、泄洪冲砂闸(泄洪冲砂闸为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43.6m,共九孔,每孔净宽12m,最大闸高32.2m,闸墩顶高程303.2m)、溢流坝(坝体为碾压混凝土,坝长314m,共八段,除左端段长为34m 外,其余七段均为40m,最大坝高202m,坝顶高程292.70m)、溢流埝(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330m,坝体分段长30m,最大坝高6.0m,坝顶高程295m)及左岸翼墙等挡水建筑物和相应的消能防冲、护岩工程等
右岸闸坝
溢流坝坝体及左岸副坝
2 作业技术规范及依据
(1)SL 197-2013《水电水利工程测量规范》;
(2)GB/T 16818-2008《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3)GB/T 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4)GB/T 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5)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6)DL/T 5178-2016《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7)DL/T 5211-2005《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
(9)CH/T 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9)GB/T 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3 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水电站人工变形监测工作内容及工作量见表1
4 采用系统
4.1 坐标系统
大坝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平均高程投影面取溢流坝顶高程292.7m。
4.2 高程系统
大坝垂直位移监测网采用:1956 年黄海高程系统。
5 人员配置
5.1 组织结构
云南检测公司工程物探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己成立“水电站大坝监测项目部”,负责马回电站的安全监测工作组织与实施。
在企业管理层主管的领导下,设立现场项目经理部,经理部决策层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组成;项目作业层由各类作业班组成。
各职能部门由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作业班组包括观测部、质检部、工程部和资料整编部门等各部门组成。
5.2 工作职能设置
(1)项目经理项目云南检测公司向企业管理层项目主管负责。
负责本合同项目的执行。
(2)项目经理的权力按照企业管理层批准的项目管理机构及编制,提出项目技术负责人等项目决策层管理人
员,经企业审查通过后聘任;选择聘任一般管理人员,对聘任人员的任职情况进行考核。
根据工程进展,拟定劳务、设备物资等使用计划,行使资源调配权。
拟定资金使用计划,
行使资金调配权。
(3)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全面履行项目管理的责任和职能,项目经理部代表企业管理层及项目主管承担本
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施工管理。
项目经理部由项
目经理、总工程师等人员组成。
5.3 主要人员配
置拟投入本次监测工作的主要人员见表2:
表2 投入本监测工作的主要人员表
6 设备配置
6.1 设备配置
根据本工程的现场实施情况及我单位的仪器设备情况,在可靠、实用、先进的前提下,本
次监测项目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如表3 所示:
表3 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仪器设备
6.2 设备检校
为保证本次监测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和精度,对于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按规范和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检验,对强制送检的项目,必须送有相应资质的国家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检验和率定;观测期间,部分项目应进行必要的自检,防止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影响观测成果精度的现象发生,并提交检定资料;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检验和校正项目如下:
6.2.1 GNSS 接收机的检校:
GNSS 接收机的检校需送至具有相应资质的国家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检验和率定。
6.2.2 Leica TCA2003 全站仪的检校:
在外业工作开始前,应按下述项目进行检验和校正:
(1)双轴补偿纵、横向指标差的检校( l,t)
(2)自动目标识别轴准直差的检校(ATR)
(3)垂直编码度盘检校(i)
(4)水平视准差检校(c)
(5)水平轴倾斜误差检校( a) 检验后,仪器显示改正值,并通过内置功能进行自动改正。
由于气象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在每次开机后都检校当时的电子气泡改正值(双轴补偿纵、横向指标差)。
其它检校值一般不易变动。
但为了防止在观测中任何不确定因素影响其发生变化,在整个工程过半和工程结束后均对自动照准功能检校(ATR)、垂直编码度盘检校(i)等几项检校值作了效核检查。
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偏移值接近限值时,应在测回之间重新整置仪器。
6.2.3 气象仪表检校
(1)干湿温度计检定;
(2)空盒气压计检定。
该两项检定按气象部门的规定送有检定资格的机构检定
,并提供检定证书。
6.2.4 水准仪的检验
(1) 水准仪的检视(随时注意检视);
(2) 望远镜光学性能的检验(新仪器);
(3) 水准仪上概略水准器的检校;
(4) 符合水准器符合精度或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性能与自动安平精度的测定;
(5) 光学测微器效用的正确性和分划值的测定;
(6) 调焦透镜运行正确性的检验(新仪器);
(7)“i”角的检验(作业开始时,连续7 天每天检验一次,若i 角较为稳定时,以后每15 天检验一次,外业作业完成后检验一次);
(8)“2c”角的测定。
6.2.5 水准标尺的检验
作业前,按下述项目进行检验和校正:
(1)标尺上圆水准器的检校;
(2)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的测定;
(3)标尺名义米长及分划偶然中误差的测定;
(4)一对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及基辅分划读数差的测定。
6.2.6 其它
参加作业的觇牌在作业前必须测定偏心差,偏心差大于0.1mm 的觇牌不得使用,每个觇牌检校前的偏心差及检校后的偏心差应作出记录并提交项目部。
7 监测网基准点、监测点布设
7.1 基准点的选定及布设
本次监测网观测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基准点沿用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一测绘分院布设的监测网基准点。
水平位移基准点分布大两侧,其中大坝右岸布设有4 个水平位移基点(点号分别为I-16、I-18、I-20、I-22),左岸布设有3 个水平位移基点(点号分别为I-17、I-19、I-21),自动观测基准点1 个(点号I-23)。
垂直位移基准点共由1 个水准基点(BM4)、6 个垂直位移基准点(IBM01、IBM02、IBM07、IBM08、IBM09、IBM11)、2 个水平位移基准点(I-18、I-19)组成。
沿用己有的监测网的水平位移基准点的优势和原因如下:
(1)根据《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规范的相关规定,水平位移基准点选埋应尽量布设于地质稳定的基岩上,视野开阔地方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 15°;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和高压输电线路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同时利于监测点的观测和通视情况。
(2)根据大坝的现场情况来判定,如埋设于交通方便的路边,大坝右侧上游只有沿江内部公路边可以埋设,但公路边距离江边的高度和距离均不符合规范要求且不能保证地质稳定,公路边均有杂树通视情况不佳,同时沿江公路和右岸闸坝高度差较小,不利于监测点的观测。
公路边靠山边均有开挖的陡坎,不利于B 级GNSS 控制网的观测;大坝右侧下游则没有合适的交通方便的地方,如选到山顶高差太大,监测点观测时倾斜角太大,不符合规范要求。
(3)同时根据规范要求,B 级GNSS 点埋设后至少需要一个雨季的稳定期,基岩或岩层标石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稳定期后才可用于观测,对于施测的工期要求来说不符合。
(4)原有的水平位移基准点经现场勘查后埋设方式和稳定性均符合规范要求,除因较长时间未使用,大部分点位需砍伐杂树保证互相通视和便于监测点观测外,其他均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点位现场图片:
I-18 基准点I-17 基准点
I-19 基准点I-21 基准点7.2 自动监测基准点选定及埋设
7.2.1 观测环境
观测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1)距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的距离应大于 200 m;
(2)应有 10°以上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困难环境条件下,高度角可放宽至25°,遮挡物水平投影范围应低于60°;
(3)距微波站和微波通道、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电磁干扰区距离应大于200 m;
(4)避开采矿区、铁路、公路等易产生振动的地带;
(5)应顾及未来的规划和建设,选择周围环境变化较小的区域进行建设;
7.2.2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1)基准站应建立在稳定地质构造条件的块体上,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区(如断裂带、易发生滑坡与沉陷等局部变形地区)和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
(2)基准站按要求或依据需求建立在稳定地质构造条件的块体上或结构稳定的屋顶上;
(3)专业应用站网的基准站依据专业需求选择建站环境。
7.2.3 依托保障
依托保障要求如下:
(1)便于接人公共或专用通信网络;
(2)具有稳定、安全可靠的电源;
(3)交通便利,便于人员往来和车辆运输;
(4)具有良好的土建施工条件;
(5)具有良好的安全保障环境,便于人员维护和站点的长期保存。
根据以上要求拟将自动观测基准站设置于大坝下游右岸的山顶上。
点位选择以实地踏勘后选定为准。
初步选点位置见下图:
7.3 监测点的选定和布设
监测点沿用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一测绘分院布设的大坝位移监测点及新增
的自动观测站点。
其中非溢流坝和泄洪闸由12 个监测点(B-01~B-12)及6 个自动观测站(TP1~TP6)构成;左岸副坝由7 个监测点(B-28~B-34)构成;导墙、溢流坝坝体由15 个监测点(B13~B27)构成。
8 观测实施及技术要求
8.1 观测实施方案
水电站大坝监测网工作内容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全网;垂直位移监测网全网;坝体监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监测网拟采用GNSS 观测方式按B 级网精度观测,垂直位移监测网拟按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观测。
坝体监测点水平位移拟按一等边角网方式观测,垂直位移拟按二等水准附合线路观测。
监测网点及监测点布置图祥见附件。
8.1.1 水平位移全网观测
水平位移监测网由 I-16、I-17、I-18、I-19、I-20、I-21、I-22、I-23 共八点组成;其中I-16、I-18、I-20、I-22、I-23 布设于大坝右岸,I-17、I-19、I-21 布设于大坝左岸。
水平位移监测网拟采用GNSS 观测方式按B 级网精度在点上设站进行观测。
8.1.2 垂直位移全网观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由BM4、IBM01、IBM02、IBM07、IBM08、IBM09、IBM11、I-18、I-19 共9 点组成。
垂直位移网拟采用一等水准观测。
复测路线为
:
BM4~IBM01~IBM08~I-18~I-19~IBM11~IBM09~IBM07~IBM02~BM4。
8.1.3 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
监测点水平位移采用前方交会法观测,在监测网点分别测量监测点水平角、边长、垂直角从而构成边角网。
当监测点较多时可分组进行观测。
8.2 观测技术要求
8.2.1 水平位移监测GNSS 观测
水平位移监测全网GPS 观测的技术要求按《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18314-2009)执行,观测应满足 B 级网观测精度的要求。
观测时应记录温度、气压等,每个时段记录 3 次即测前、测中、测后各一次。
观测技术指标见表4。
表4 GNSS 观测技术指标要求
8.2.1.1 测前准备
(1)观测前应事先编制GPS 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和作业调度表;
(2)每天出发前应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
(3)作业前应检查接收机内存容量是否足够;
(4)天线应整平,天线基座上的圆气泡应居中,天线的指向应相同。
若天线安置在较高处或风较大的地方,须采取措施,以防天线被风刮倒损坏。
8.2.1.2 观测作业要求
(1)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
(2)每时段开机前、关机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测互差应小于3mm。
每次在互为120°三个方向上量测天线高,量测互差应小于2mm。
同时记录量测方式;
(3)仪器中的参数设置,未经技术负责人同意,不得随意改变或删除;
(4)仪器正常工作后,作业员应及时按照记录手簿的内容做好观测记录;
(5)观测员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移动,防止他人和其它
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6)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附近10m 内使用对讲机和50m 内使用电台;当遇雷、闪电或大风雨时,应立即停止观测;
(7)经认真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均已全面完成,并符合要求,记录资料完整无误后方
可迁站。
8.1.4 监测点垂直位移观测
监测点垂直位移观测拟按二等水准闭合线路观测,共布设三条条水准线路。
第一条水准线路拟以水准基点IBM09 与非溢流坝和泄洪闸垂直位移点B-01~B-12 及6 个自动观测站TP1~TP6 构成;第二条水准线路以水准基点IBM11 与左岸副坝垂直位移点B-28~B-34 构成;第三条水准线路以水准基点IBM11 与导墙、溢流坝坝体垂直位移点B13~B27 构成(第一次观测时嘉陵江位于丰水期,溢流坝上全部过水,故不能观测)。
8.2.2 垂直位移监测网
8.2.1.1 观测方式
采用 Trimble DINI03 型数字水准仪进行一等水准测量观测,单路线往返测。
一条路线的往返测,须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尺垫,沿同一道路进行。
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
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
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20%。
监测网施测时还应遵循“三不变”的原则,即同一监测网观测应由同一个人,同一台仪器,同一观测方法和观测精度。
跨江水准观测1 处,因跨河水准长度小于500 米,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测量。
8.2.1.2 观测要求
测站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按表5 规定执行。
表 5 单位:m
8.2.1.3 间歇与检测
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
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三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安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
间歇后应按照记录程序的要求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检测办法见记录程序。
8.2.1.4 测站观测限差
测站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6 的规定。
表 6 单位:mm
对于数字水准仪,同一标尺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
8.2.1.5 水准路线限差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环闭合差、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不超过表7 的规定。
表7 单位:mm
注:检测长度小于1km 时,按1km 计算。
8.2.1.6 测量精度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0.45mm,每千米测量的全中误差≤1.0mm.
监测点水平位移仪器按要求采用人工智能型自动跟踪全站仪Leica TCA2003(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 1mm+1ppm)按《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规范》和《国家三角测量规范》一等精度要求自动进行观测;据仪器的特点和实际观测经验,有效观测时间定为夜晚约 20:00 以后开始,至次日凌晨约 2:00 以前结束。
根据多次实践证明,在该段时间内气候条件较白天相比,
地面温度与周围大气温度更趋近一致,由气象因素引起的水平角旁向折光误差等也接近最小,从而可获得高质量的观测成果。
8.2.3.1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采用全圆方向法观测 12 测回,当测站上的方向数多于 9 个时,应分组观测;水平角观测的各项限差按表 7 的规定执行,超出规定的观测值必须按规范规定进行重测。
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表7 水平角方向观测的限差
8.2.3.2 边长观测
每条边在一个时间段内应观测始末干湿温度及气压。
边长测量应分别观测 3 测回。
表8 测距作业技术要求
8.2.3.3 天顶距观测
边长观测同时进行天顶距观测,垂直角观测采用中丝法观测4 测回。
表9 天顶距测量的技求要求
采用 Trimble DINI03 型数字水准仪进行一等水准测量观测,单路线往返测。
一条路线的往返测,须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尺垫,沿同一道路进行。
监测网施测时还应遵循“三不变”的原则,即同一监测网观测应由同一个人,同一台仪器,同一观测方法和观测精度。
由于监测点间距很短,同时一对标尺零点差很小,监测点之间可采用单程观测,以减少误差累积。
其限差为:往返测不符值≤1.0mm ,附合路线闭合差≤1.0mm ,闭合路线闭合差≤0.7mm ,其中n 为测站数。
9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应采用《大地控制测量及变形监测后处理软件 DAM6.0》和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开发且经认定的《控制网观测数据预处理及平差处理软件系统》。
起算数据来源为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一测绘分院提交的《外部变形观测监测基准点成果表(2001 年3 月)》。
9.1 水平位移B 级GNSS 监测网解算
(1) 基线与三维无约束平差采用高精度 GPS 数据处理软件 Gamit(或者 BERNESE)、二维约束平差采用武汉大学科傻GPS 平差软件;利用Trimble TBC 进行比较。
基线解算的质量检验按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执行。
(2)使用“控制网预处理”及“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得到各全网点的 GPS 坐标。
水平位移监测网以I-19 为起算点,I-18 为起算方向的一点一方位自由网方案平差。
其中I-19 X=3432891.9625 Y=35627102.2091,起始方位角α=210°38′47.08″。
其中大气折光取值
K=0.13,地球平均曲率半径R=6368200 米,平均高程投影面取溢流坝顶高程292.7 米。
9.2 垂直位移监测网解算
一等水准测量观测数据在预处理时应加入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然后计算每公里往返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和每千米的测量中误差。
概算完成且合格后再用软件进行水准网平差;高程以BM4 为起算点进行高程网平差计算。
高程起算点:BM4(H=296.194 m)。
9.3 监测点水平位移解算
(1)对水平角观测进行测站平差,计算出各方向平差值的中误差。
(2)对观测边长进行气象改正,加、乘常数改正,倾斜改正,投影改正。
其中大气折光系数取K=0.13,地球曲率半径R=6368200 米,平均高程投影面取溢流坝顶高程292.7 米。
(3)位移点的平差按经典严密平差方式解算,采用《控制网观测数据预处理及平差处理软件系统》进行解算。
9.4 监测点垂直位移解算
位移点观测数据在预处理时应加入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然后计算往返测不符值,线路闭合差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概算完成且合格后再用软件进行水准网平差;高程以各水准工作基点平差高程作为起算点。
10 资料整理及成果资料清单
10.1 资料整理
(1)观测资料整理观测资料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原始观测手簿、垂直位移监测网原始观测手簿。
(2)计算资料整理计算资料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平差计算等
资料。
(3)仪器检验资料将所有投入项目生产的仪器设备的检验资料整理齐全装订成册。
(4)成果表整理
(5)技术文件整理包括: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总结
、检查报告等。
10.2 项目完成后拟提交的成果
资料拟交付的成果资料见表10:
表10 水电站大坝变形监测资料上交清单
11 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11.1 质量保证体系
为保证业主单位对项目的需求,本项目的质量管理按我公司ISO9001 质量体系要求进行,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确保项目质量。
(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质量
管理。
(2)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质量控制是一个预见质量问题、发现质量问题和解决质量问题的动态过程,在实施全方位、
全过程和全员的质量控制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质量事故发生。
因此,要把质量事后把关过渡到事前指导、过程质量控制;对产品的质量检查,过渡到对工作质量检查、工序质量检查,其中对中间产品质量检查是保证该项目质量的有效措施。
(3)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将严格执行本项目所规定的技术依据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采取科学的手段,运用合理的数
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及时对工序及中间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检查验收和实事求是的质量评定。
对不合格产品,坚持原则,予以返工,以保证项目质量。
11.2 质量目标从水电站大坝变形监测的重要性,根据公司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制定本
项目质量目标。
本项目的质量目标:项目质量综合评定应达到估良级。
11.3 质量保证措施
1、质量管理机构为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本项目实行项目质量责任制,项目负责人负责项
目实施的全过程
控制,对项目质量负责,项目总工具体组织和实施质量管理,过程质量控制由质量检查部和分项工程质量检查组负责,每一道工序必须有专人负责。
公司相关部门和专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质量和计划等方面支持。
项目质量管理机构按三级组成:项目质量管理层、质量工程师、分项技术负责人或专职检查员进行过程检查。
2、质量保证模式
本工程质量保证模式为:准备——实施——检查——改进。
(1)准备
a) 正确理解项目和技术要求,确定详细的工作内容、工序要求以及成果质量要求。
b) 编制技术设计报告和实施细则,确定采用的施工方案和观测与资料整理方法。
c) 对项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规程、技术设计报告和实施细则。
d) 按照国家或部颁现行标准和规范,对校验仪器的设备进行核定。
(2)实施
a) 项目生产实行二级检查制度。
b) 按工序管理控制。
c) 管理人员加强过程检查,力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d)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项目的实施进度,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
(3)检查:每个分项工程完成后,按照规定进行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
(4)改进:根据各种渠道反馈的质量信息,有针对性地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3、检查验收和产品交付
(1)检查验收与产品交付在测量工作完成后,公
司组织进行最终检查。
(2)最终验收最终检查完成后,由公司以书面形式向业主提出验收申请,由业主组织最终验收。
公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