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
世界当代史
注:(C:世纪 S:年代)
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巨变
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变化
一、世界经济统一性(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加强
1. 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
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
(美元区、英镑区、法郎区――贸易保护主义、汇率不稳定)。
30S,世界经济危机
和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
以美元为支柱,有利于美国。
战前:金本位制:围绕黄金价格上下波动。
金汇兑本位:以黄金为支柱。
原因:各国立法
(2)内容:a成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b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一盎司黄金)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
定汇率制度。
(汇率浮动保持在1%内)
(3)实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的收益:美元被推上一个相对的高度,不用担心其贬值,美国可长期保持财政赤字。
美国因此处于世界银行家的地位上,对外投资处在世界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从“外
围国家”
获取资本流动收益。
(4)作用:a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
的正
常运转。
b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有助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因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
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和输出。
(5)局限: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依赖性太大。
2. 关税贸易总协定
(1)背景:20实际30年代―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是:国际贸易相互限制。
二战后,各国的首要任务是:成立国际
贸易组织。
1947年,由美国倡导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生效。
性质:非正式组织,属
于国际性的多边协定。
(2)宗旨: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经济。
美国的目的:秉承美国“门户开放”原则,承认最惠国的普遍性和消除贸易壁垒的必
要性,消除国际商业上的差别对待。
美国企图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通过竞争排挤英法垄
断国际市场。
(3)作用:a总协定为各成员国规范了一套处理它们之间贸易关系的原则和规章。
b为解决各成员国在相互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提供了场所和规则。
c总
协定为各成员国举行关税减让谈判提供了可能和方针。
d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贸易优惠条件。
e为各成员国提供经贸资料和培训经贸人才。
(4)局限:a体制机制不完善,某些规则缺乏法律约束,没有必要的检查监督手段。
b某些条款中有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有歧视色彩的内容。
c解决争端的体制不够健全,以调节为主,缺乏强制性,容易使争端久拖不决。
1994年,WTO取代了此协定。
综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形成和制定,使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的生
产市场、销售市场和金融市场。
为建立美国霸权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的多样性(“两种体系,三种国家”)两种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社
会主义经济体系
三种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第二节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
一、战争结束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美、苏、英、法、中
二、雅尔塔体系
1. 体系的建立:1943年11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
议、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雅尔塔体系就只这些会议的总和。
2. 内容:(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让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洲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的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
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3.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同时也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的,是
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
4. 评价:
积极:(1)体制有助于打败法西斯,尽快结束战争。
(2)确立不同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原则。
(3)其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
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4)体系促进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5)体系推动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消极:(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朝鲜、越南战争)长期不安。
(2)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外蒙古独立)(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人口大迁移,世界稳定局势减弱。
(4)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经济秩序。
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造
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对战败国的处置
一、对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的处置
讨论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的处置问题、意大利―南斯拉夫的边界问题(的里亚斯特的
主
权归属)、对罗、匈、保合约的讨论。
美国向借缔约之机插手东欧、苏联想在巴尔干
确认停战协定条约同时在地中海扩大自由影响。
通过伦敦外长会议(1945.9)、巴黎和会基本解决五国处置问题。
1946年7月――10月召开有21国参加的巴黎和会通过了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
主要
规定了五国的领土边界的变更、政治民主化、限制军备和经济赔偿。
意义:五国和约是战争结束时欧洲军事、政治形势在法律上的反映,是美英苏妥协的
结果,和约的缔结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对实现欧洲和平与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德国的处理
1.四国分区占领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正式决定了苏美英对德分区占领,即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苏联占领东部,首都柏林由三国共同占领。
同时达成协议邀请法国作为
第四国参与占领,其占领地从美英占区中划出。
分区占领的过程:1944年初,英国根据艾德礼委员会的报告提出临时划分德占区的建议 1945年,波茨坦会议决定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四国通过对德管制
的政治经济原则。
至此,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局面正式形成。
3. 分区占领后各国对德政
策
苏联:对德惊醒社会主义改造,着手于安全和经济。
美国:扶植德国遏制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区合并。
英国:推行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遏制苏联,不过分削弱德国,并追随美国的
政策。
法国:三次德法战争(1870普法战争、一战、二战)的矛盾,法国主张全面控制
德国,迫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纳于美国的对德政策的轨道。
4. 纽伦堡审判
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
搜
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长达10个多月,判决书长达250页。
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给予侵略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执行者以应得的惩罚。
这次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三、对日本的处置
方式:美国单独对日占领
1945年8月13日,美国设“盟军最高统帅部”任命美太平洋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
最高司令官。
1945年12月,成立“远东委员会”。
美国为什么能实现单独对日占领?
(1)对日战争中,亚洲太平洋战场除中国外,美食唯一与日本正面对抗的国家。
(2)苏联的妥协,根据雅尔塔会议,苏联出兵中国是有前提的。
(外蒙古独立)(3)
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均没有提到大国分区占领日本,无法律依据。
1945年,美国已
全部占领日本本土及太平洋上有战略意义的岛屿。
第二节美苏“冷战”的兴起
一、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其政治野心也膨胀起来。
1. 美国称霸全球的资本(1)经济实力工业方面:强大的工业力量
金融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是世界上
最大的债权国科技方面:世界科技中心
(2)军事实力:战后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空军。
2. 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的
根本原因:美国经济上的需要。
政治上: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
技术上:怕原子弹秘密保持不住。
经济上:(根源)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经济会
重新转向,为了避免经济萧条,就必须掠
夺更多的原料以及扩大出口。
同时还面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
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军事订货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
二、美国对苏联的“遏制”
1. 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遏制”经历:
美国利用苏联和伊朗、土耳其的争端扩大事态土耳其危机:苏联为了自由进入地中海。
伊朗争端:苏联拒不撤军,此成为联合国成立解决的第一个国际争端。
2. 美国对
苏联的“遏制”政策:凯南及其理论。
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为美国提
供了一个契机。
杜鲁门主义: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
有关。
希腊和土耳其危机: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表示由于军事和战略上
的原因,不应该允许土耳其和希腊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但由于英国的国内经济困难,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
于此,英国将
左右世界局势这一任务移交给了美国。
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外交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其目标是摆脱欧
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其实质是抵制欧洲干涉,实现国家自我利益
的策略口号。
三个特点: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核心:不介入欧洲争端
发展历程:
产生: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
发展:一战之前奉行孤立主义政策。
一战期间暂时放弃孤立主义政策,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一战到二战间
持续维持孤立主义。
二战后期至战后放弃孤立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战略。
冷战:
1. 如何理解冷战:
相对于战争行动而定义的,指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大政治、军事
集团的斗争和较量。
纵观东西方冷战的全过程,美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核心,左右着冷战
的发展方向。
基本特征:既是战争,又是和平。
说是战争,因为东西方之间紧张对峙和冲突,包括
战场上
的较量始终不断,说是和平,因为冷战中美苏两大主角之间从未发生直接军事对
抗。
★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为了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此遏制
苏联。
内容:
1.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世界特别是欧洲回鹘到正常经济秩序,以保持和平稳定。
2.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
3.欧洲的复
兴是欧洲人的事,所以援助倡议和具体方案应首先来自欧洲。
4.要求欧洲国家联合提
出一个总体方案,作为美国援助考虑的基础。
影响:
1. 挽救了欧洲于经济危难中,加强了国际经济稳定。
2. 巩固了美国自身经济霸权。
3. 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打下基础。
4. 美国“遏制”战略的一环,造成了欧洲进一步分裂。
5. 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一
部分。
6. 造成西欧的经济屈服。
7. 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北约和华约
一、北约的形成
《敦刻尔克条约》1947.3.4英、法针对苏联的威胁,为期50年。
《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英、法、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范登堡议案1948.6.11
华盛顿文件1948.9.9为北约的组织确定了一些基本原则。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4.4 总部:布鲁塞尔
北约东扩的原因:
1. 苏联的解体,华约的解散是北约东扩的关键原因。
2. 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
3. 欧洲地区利益驱使北约东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