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
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江苏徐州高二检测)“(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 A.《海国图志》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B。
根据“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符合材料评述,故B项正确。
2.(2016·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二检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解析:选A。
从材料“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A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未涉及经济改革;
C、D项已涉及“种子和种植方法”,与材料不符。
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解析:选A。
材料中魏源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对西方人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态度的转变,这源于对西方了解的不断增多和深入。
4.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
A.反对学习西方B.中体西用
C.变法改制D.民主共和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材料“取西人制造之长”,表明不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纲常名教”不变,学习西方的“制造之长”,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制度变更,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5.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符合当时的国情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解析:选A。
材料意思是,“中体西用”尽管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在当时是唯一可行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方法,即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A项正确。
B项材料不能体现;C项“理想”不符合材料含义;D项中的“落后性”不是材料强调的方面。
6.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说,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
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
A.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
B.已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
C.已形成全面赶超西方的自强思想
D.全面否定了传统中国的天朝意识
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中冯桂芬认为中国在人尽其才、物尽其利、君臣同心、名实相符方面都不如西方,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维新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
A为表面认识,C、D 说法错误。
7.(2016·江苏徐州高二检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这一变化的本质作用是( )
A.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B.结束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解析:选C。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到了制度层面,此时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故C项正确。
8.(2016·广西桂林高二检测)甲午中日战争前两年,军机处章京陈炽在《庸书》中说:“琉球、越南、缅甸,其亡不旋踵也;日本,变法者也,而至今存也,强且富焉;暹罗、朝鲜,欲变而末变者也,其势岌岌然如不终日。
”下列属于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A.“商战”
B.“自强”“求富”
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师夷长技以制夷”
解析:选C。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是梁启超的观点,他认为法制是规范天下人行为的公用的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前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维新,故C项正确。
9.(2016·江苏扬州高二检测)陈独秀在其《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把向西方学习分为“学术”“政治”“伦理”三个阶段的觉悟,下列言论属于“伦理的觉悟”的是( ) A.“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之利器”
B.“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解析:选D。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之利器”,外国之利器主要是指西方的坚船利炮,故A项错误;“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制度,属于政治觉悟,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以科学
和人权并重”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D项正确。
10.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 )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解析:选D。
新文化运动宣扬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D项正确。
A、C项并非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B项错误。
11.(2016·江苏扬州高二检测)“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材料中“世界的新潮流”是指( ) A.实现民主共和B.发展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革命D.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选D。
民主共和是指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最早出现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出现于新航路开辟前后的西欧,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出现于西欧的荷兰、英国,故C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
12.(2016·江苏宿迁马陵中学高二月考)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
……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
”这“潮流”是指( )
A.民族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
C.民主和科学D.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6·湖南益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 世纪60—90 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 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 世纪60—90 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6分)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
这是为什么?(6分)
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19 世纪60—90 年代,随着西方军事……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得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学习西方科技,据材料一“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几个角度回答。
(2)含义,“德先生”据材料二“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结合所学得出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据材料二“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结合所学得出指科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3)原因,据材料一中“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得出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据材料一中“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得出封建顽固势力的抗拒与反抗;据材料一“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
答案:(1)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学习西方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促进西方思想传播和中国民主化进程。
(2)含义:“德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指科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3)原因: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封建顽固势力的抗拒与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14.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8分)
材料二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2)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三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使吾人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依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8分)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结合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以及新思想的启迪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以及科技技术角度组织答案。
第(2)题材料主要介绍梁启超兴民权的思想,该思想影响从对维新变法思想以及思想启蒙的角度作答。
第(3)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最初使吾人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的信息并结合西方思想传入以及国内尊孔复古逆流思想盛行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努力结合新文化运动来回答。
答案:(1)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的内外危机;师夷长技思想的启迪。
内涵: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及近代工商科技。
(2)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
(3)依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尊孔复古逆流。
努力:发动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