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661/ki.1672-3791.2018.33.06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①
杨芳
(重庆一三六地质队 重庆 401147)
摘 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超前地质预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要想完善隧道信息化施工管理工作,提升灾害防治和安全保障水平,就要积极建立健全完整的技术体系,顺应施工管理要求,将多元地球物理信息融合到具体施工项目中,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综合质量。
本文集中分析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现状,并对发展趋势予以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U4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c)-0063-02
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现状
1.1 钻爆法
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发展进程中,钻爆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较为常见的是超前钻探体系、地震反射体系以及隧道反射成像技术等,不同的探测体系就能将地质作为媒介有效建立物理框架结构,技术自身的适应范围和敏感特性也较为突出。
地质分析机制中,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整合工程地质分析和超前导洞处理技术,从而有效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预报处理,合理性解释应用过程,完善地质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内,主要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建立对比和论证体系,就能对水文条件和工程地质予以判定,有效结合地质条件划分风险等级,合理性判定重点高风险区域,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应用方案的制定提供保障,有效整合地表和隧道内的工程地质调查与分析报告,不仅能充分了解隧道地段实际地质条件,也能对前方地质条件进行预测,结合相关数据就能提高探测工作的准确性,一定
程度上减少工程难度[1]。
1.2 地质雷达法
在应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过程中,为了对含水体予以集中识别和定位处理,就要利用地质雷达法和瞬变电磁法等,将其应用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机制中,能有效对含有水体的响应过程进行监督,建立完整的距离探查机制,确保能维护相关数据的完整性,升级处理工序的控制效果。
除此之外,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机构开始对钻孔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进行研究,使得相应技术体系和运行结构也更加明确,尤其是对隧道超前探测单孔反射体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能有效对目标深度和距离、形态进行控制,合理性完成定向控制,并且有效获取目标测定项目,维护单孔雷达的处理效果。
并且,红外探水技术、岩体温度测试法也被应用在掌子面探测项目中,能有效对含水体的地质异常情况进行判定,具有实效性应用价值,且能有效整合温度场分布信息和含水体位置关系判定。
1.3 TBM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在隧道处理和地质勘查过程中,因为特殊性和复杂性
①作者简介:杨芳(1986—),女,汉族,宁夏银川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物探工作。
较为突出,因此,借助TBM施工隧道环境处理机制能有效
升级应用效果,但是,掘进机毕竟较大,加之周围电磁环境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磁场畸变问题,甚至会影响章子面的有效地球物理响应。
此时,需要借助瞬变电池技术和地质雷达技术,有效对施工环境予以分析判定,然而,在实际技术应用中依旧会出现超前地质预报的观测空间狭小,难以布置对掌子面前方地球物理响应敏感的观测模式的问题,基于此,要对技术进行优化处理[2]。
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发展趋势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也将呈现出全面升级的趋势,不仅要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全面修正,也要结合超前探测发展结构建立更加完整的技术体系。
因此,定量化探水技术以及精细化成像技术都将成为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定量化发展
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内,钻爆法具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且今后的发展也将逐渐趋于定量化处理,能在提升探测数据可靠性、准确性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实用的管控体系,并且为预报数据的全面整合处理提供保障。
在定量化探测体系内,压制多解性问题以及突破定量探水问题将成为关键,尤其是对超前预防方式进行观测管理。
例如,在多同源三维定向激发激化探测机制中,最有效的处理和观测方式就是获取信息后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以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在技术结构中,多元地球物理信息量和反演解释成压制多解性问题的关键。
除此之外,在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进行定量处理的过程中,利用室内或者是现场试验对典型探水微观机制进行综合分析,能在建立极化和核磁共振信息体系后,将其和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升定量探水处理
工作的合理性[3]。
2.2 TBM施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在一些发达国家,TBM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但是在我国TBM技术依旧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了有效优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整体性,就要对可挖掘性和适应性进行综合处理,并且满足不同的类型
(下转65页)
和搭配方式。
另外,相关人员要借助掘进机对震动激发的
被动源地震处理项目予以控制[4]。
多同性源屏蔽聚焦激发极化技术的应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能将系统控制在掌子面上,合理性维护TBM发展前景,并且要对单孔定向雷达装配系统进行处理,整合联合反演机制,有效填充空白机制。
最重要的是,在应用TBM系统的过程中,能结合特殊要求建立完整的地球物理仪器搭载技术结构,实现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和TBM机械一体化处理的发展目标,依据试验模型和仪器开发项目就能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应用体系[5]。
2.3 随钻或钻孔精细超前探测技术
目前,在对导水裂缝以及三四级结构面进行宽度处理的过程中,要借助高分辨率钻孔地球物理技术完成探测工作,且跨孔CT成像探测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能有效对地质雷达参数以及跨空弹波进行综合分析。
基于此,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发展项目中,要对空间分辨率进行进一步优化,从而整合跨孔成像规律,为效率管理和因素监督提供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高分辨率电阻率CT成像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有效借助电阻率CT反演偏导数矩阵就能完成并行解析处理,有效维护耗时管理工作,也为电阻率有效升级和优化奠定基础。
2.4 施工灾害监测技术
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结合地质体导电性以及弹性性质变化进行演化和灾变过程分析,有
效发挥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应用效率,也对非接触感知优
势予以控制,合理性整合实时性地质预报技术,真正整合空间定位和时间维度,保证预报技术能在操作过程中发挥实际价值,能超前对灾害赋存源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对灾变
过程的实时监测,维护管理工序的完整性[6]。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处理机制,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充分整合技术应用体系,结合隧道施工环境优化技术运行要素,保证能提升观测模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周黎明,邱东明,付代光,等.T S P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及其3D成果研究与应用[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33(10):72-78.
[2] 刘世奇.物探技术在高风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勘察,2015(4):37-40.
[3] 刘赟君,韦培富,刘邦胜,等.红外探水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J].西部交通科技,2015(2):37-41.
[4] 张玉良.综合物探方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8):303-304.
[5] 周建芳.反坡排水情况下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5(19):145-147.
[6] 江帆.基于直方图对比TRT图像识别技术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判别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6.
在该测量点的示值误差。
2 测量模型
△P =P -P 0式中:△P为压力误差(kPa);P 为试验机压力表示值平均值(kPa );P 0为精密数字压力表示值(kPa )。
3 不确定分析评估
3.1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输入量P 的标准不确定度u (P )的评定:其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 1(P ),可以A类方法评定u 1(P );精密数字压力表的准确度引入的不确定度u 2(P ),可以B类方法评定u 2(P )。
(1)选取一试验机,以精密数字压力表对其-2kPa校准点进行3次测量,得到测量列为下表所示:得到测量列为-2.007kPa、-2.004kPa、-2.002kPa。
其所求的平均
值:3
1
1
3i i P P ===∑-2.004kPa;单次实验标准偏差:极差法计
算(系数C =1.69):s =0.005/1.69=3.0Pa,实际测量中是在
重复性条件下测量3次,取其值为测量结果,
7
.13
)(1==−
s
P u Pa。
(2)0.2级精密数字压力表在-2kPa的最大允许误差为±20Pa,估计为均匀分布,
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2()11.5Pa u P ακ=。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见表1。
3.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灵敏系数:由:△P =P -P 0得,c 1=11
=∂∆∂=P P =1,c 2=−=∂∆∂=P
P
=-1,输入量P与P
彼此独立,不相关,()u P ∆==11.6Pa 或表达为u cr (△P )=0.12%FS。
3.3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取包含因子k =2,则U rel =k ·u cr =0.3%。
4 结语
按照以上分析评估结果,试验机的压力在-2kPa校准点的测量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U rel =0.3%FS。
它是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r (△P )=0.12%FS和包含因子k =2之乘积得到。
该结果是作为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也表明该检测项目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 )为:U rel =0.3%FS,包含因子。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F 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B 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上接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