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安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农安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怂恿(sǒng)克扣(kē)颤栗(zhàn)熟稔(niǎn)
B . 罪孽(niè)躯壳(qiào)恁地(nèn)赍发(jī)
C . 唾弃(tuò)吮吸(shǔn)横财(héng)模样(mó)
D . 搠倒(shuò)央浼(miǎn)玷辱(diàn)撮合(cuō)
2. (4分) (2019高二上·金华月考) 阅读下列段落,完成下面小题
(甲)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乙)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丙)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文中加下划线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繁芜丛杂
B . 掩盖
C . 从而
D . 以致
(2)文中画线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由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可与帝王宫殿相媲美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

B . 打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手机和电视的屏幕互动,显示出自控窗帘、灯光、空气净化器、热水系统、咖啡机、面包机等家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C . 政协提案在网上征集民意,进而以民意为基础进行重点督办,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和民意表达内容的制度创新。

D . 2008年发生的“奶粉事件”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反映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刻不容缓。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4. (5分) (2020高一上·清远期末)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字。

中国“雪龙兄弟”——“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019年11月20日顺利抵达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个目的地中山站附近海域。

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当天还进行了首次陆缘冰破冰作业。

与“雪龙”号相比,“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更强。

在1.5米厚度冰加0.2米厚度雪的环境下,能以2节至3节航速(1节约合每小时1.852千米)连续破冰行驶。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夏立民说,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按考察计划进行。

“雪龙2”号将发挥其破冰能力强、在密集冰区操作机动性强的特点,计划21日继续破冰。

5. (5分)仔细阅读右边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一则短评,50字以内。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6. (9分) (2019高二上·承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硏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
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

”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

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

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

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 .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D .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B . 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 .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3)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分析。

7. (16分) (2019高二下·腾冲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眺华不注
①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曰华不注。

②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

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座之前,竟未闻之。

③记得当年孔孚先生仙风道骨,洒脱且从容,那次讲座中,他以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

其中最为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④它是孤独的/在铅色的穹庐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开!
⑤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

”“华”同“花”,“鄂不”即花蒂。

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

⑥多年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

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

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

华不注,一个天地间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

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

⑦是的,那山是孤独的。

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

⑧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
发,望同点黛。

”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己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

⑨那年,李白器宇轩昂,飘然至齐鲁,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

⑩李白的神思自是苍龙入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

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

⑪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分外醒目。

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

⑫画中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是华不注。

⑬原来赵孟頫仕元后,曾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

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曾向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叙说济南山水之奇。

周密一生虽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他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

赵孟頫的介绍更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便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

⑭去年夏天,我因一机缘回到济南。

⑮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

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

据考证,汉代中期因黄河改道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

至唐称莲水湖,其时稻溪迴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

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

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行。

到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

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矣!
⑯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

⑰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

齐顷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

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

以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

以致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来游时,挥就一首《华不注山》:“高
标特丬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

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为丑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

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⑱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另一个高贵的灵魂。

⑲元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

如果说逢丑父树立了忠的典范,闵子骞则书写了孝的传说。

⑳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鞭打芦花的故事。

相传闵子骞的继母为孩子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棉花,给闵子骞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

某日,子骞和弟弟随父乘车出门,途中风雪大作,弟弟眉开眼笑赏景为乐,子骞则蜷坐一团瑟瑟发抖。

其父疑其作状,恨其不争,怒用鞭打,袄烂花飞,其父这才知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然休妻。

子骞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

”小时听完故事,很是恨骞父糊涂粗暴,也对闵子骞的行为很不理解。

如今思之,与其说子骞因孝道而闻名,毋宁说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世人。

㉑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

㉒岁月如风,斯年远去,华不注不语,默默矗立在齐鲁大地的烈阳里。

㉓其实,山水最终是活在文化里,活在人的情感里的。

㉔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

(取材于《人民日报》李一鸣同名散文,有删改
(1)闵子骞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及“孝”。

对以下四句话中关于“孝”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①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③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A . 第①句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应当不违背礼节。

父母活着,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B . 第②句中,孔子认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
所恐惧。

C . 第③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停留在赡养层面,还应当事之以敬,用心孝敬父母,严肃恭敬。

D . 第④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好脸色很难,能做到有事时帮父母完成,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就可以了。

(2)第⑦段中作者说“那山是孤独的。

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结合文本分析,其中“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远眺华不注”为题?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8. (16分) (2019高三下·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茅鹿门①知县二
(明)唐顺之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至如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则有说。

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岂欺鹿门者哉!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

虽其绳墨②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

何则?其本色高也。

自有诗以来,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

何则?其本色卑也。

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

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

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抄说,盖头窃尾,如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

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

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然则吾之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乃其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也,鹿门其可以信我矣。

今复纵言至此,吾过矣,吾过矣!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鹿门当自知我矣,一笑。

鹿门东归后,正欲待使节西上时得一面晤,倾倒十年衷曲;乃乘夜过此,不已急乎?仆三年积下二十余篇文字债,许诺在前,不可负约。

欲待秋冬间病体稍苏,一切涂抹,更不敢计较工拙,只是了债。

此后便得烧却毛颖② ,碎却端溪③ ,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

而鹿门之文方将日进,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

异日吾倘得而观之,老耄尚能识其用意处否耶?并附一笑。

【注释】①茅鹿门:指茅坤,号鹿门,明代散文家、藏书家。

②毛颖:毛笔。

③端溪:一种名贵砚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信手写出,虽或疏卤疏卤:粗糙、轻率。

B . 虽其专专学为文章专专:用心专一
C . 如庄农作大贾之饰大贾:大师。

D . 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艾: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此则有说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B . 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赂秦而力亏
C . 鹿门其可以信我矣吾其还也
D . 乃乘夜过此,不已急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宇宙间的绝好文字不应重在对文字的追求,也不应重在文章的规则布局、结构的变化转折,更应重在要使文章要有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

B . 作者认为,写文章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才是真本色。

他将陶渊明与沈约两位诗人加以比较,评价前者本色远超后者。

C . 文章最后,作者祝愿茅鹿门先生写文章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堪比古人,并期望有朝一日能读到他的文章,领会其中的用意所在。

D . 全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而议论则重在阐述作者自己的文章观,文中的两处“一笑”则流露了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自信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

②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
9. (6分) (2019高三上·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憎苍蝇赋
欧阳修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蚕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

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一至眇尔欲易盈杯盡残迈石占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若何求丙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若乃华檢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煥,夏日之长,神昏气蹙,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目毛两目其茫洋。

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歆①之暂忘。

念于尔而何负,乃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

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

此其为害者一也。

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酒市脯,铺筵设席。

聊娱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

或醉醇酎,因之没溺;或投热羹,遂丧其魄。

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

尤忌赤头,号为景迹② ,一有沾污,人皆不食。

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

方其宾主献酬,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

于此之时,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

又如醯醯之品,酱驚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冬固济,乃众力乡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

至于大裁肥牲,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隙,守者或时而假寐,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

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

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获怀忧,因之而得罪。

此其为害者三也。

是皆大者,余悉难名。

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

宜乎以尔刺谗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